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营造文化氛围建设迪庆香格里拉文化区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美称,但最具有发展潜力的资源还是算民族文化。云南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一个民族就是一部辉煌的历史,就是一个灿烂的宝库,二十六个民族二十六朵奇葩,绚丽多姿,光彩夺目,闪烁在山尖河谷,盛开在城镇乡村。云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元谋人迄今170多万年了,云南沉淀了丰厚的人类文明成果,古生物和古人类化石群,古崖画,古滇文化,南诏文化,东巴文化,彝族十月历,摩梭“阿夏”婚姻等,还有古朴典雅,浓郁乡土气息的民族民间艺术真是令人惊叹和陶醉。云南向来被国内外…  相似文献   

2.
王菁 《今日民族》2009,(3):29-31
春节刚过,子君村彝族同胞杨林、郭贵给我送来了这样一本书,说这本书是“村人写村史,彝人述彝事”。也就是说该书是由当地村民自发成立写作组,几易其稿,写出了一部原汁原味的村史。带着浓厚的好奇心,笔者拜读了《滇池东岸古彝村——昆明子君人历史与文化》,  相似文献   

3.
《创造》2017,(12)
正乐居古彝村,位于昆明市西北郊外,属西山区团结街道办事处龙潭居委会的一个自然村,距昆明市区25公里,离团结街道办事处4公里。乐居古彝村平均海拔2141米,平均气温13.2℃,国土面积9.86平方公里,132户,628人。乐居古彝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整个村子建在一个小山坡上,坐西朝东,民居依山势随地形起伏而建,层层叠叠,高低错落有序,疏密有致。周围树林茂盛,大树成荫,可以深切  相似文献   

4.
广南侬氏土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渊源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原为古句町国故地,唐时称西原蛮僚子部,宋时又称特磨道。土著民族为壮族(沙人、侬人和土僚),今分布于滇东南、桂西南及今越南北部《新唐书》载:“西原蛮:居广容之南,邕桂之西”“侬姓为蛮中大族”,“结南诏为助”,一些首领既受封于南诏、大理,也受封于唐、宋。如大首领依民富既受封为大理国的“坦绰”(属国之王),又受宋太宗封为“金紫光像大大、检校司空兼御史大夫、上柱国”。特磨道首领依氏和桂西南的侬氏同族同姓,来往密切,宋仁宗时特磨道首领依夏诚、侬夏卿兄弟,积极支持桂西南的侬全…  相似文献   

5.
公元前5世纪中叶至公元1世纪初,以今天云南昆明滇池区域为中心存在着一个古王国——滇国。滇国存在的时间大约有500年左右,域内的主体民族为滇族。滇族在数百年间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并部分接受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创造出了一种独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滇文化。滇文化的核心  相似文献   

6.
充满神秘色彩的古夜郎文化,是贵州乃至世界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夜郎古国大约产生于春秋后期,战国时逐渐发展强大.成为西南地区引人注目的方国.汉武帝以后,夜郎古国逐渐衰落,到汉成帝河平年间终于覆灭.自<史记·西南夷列传>首次记载夜郎王国后, <汉书>、<华阳国志·南中志>、 <后汉书>都有关于夜郎王国的叙述,说明古夜郎并非子虚乌有.  相似文献   

7.
清代水西彝族土目和彝文田契试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贵州省毕节地区所辖各县,是黔西北彝族人口居住较多的地方。其中大方县,是清初改土归流后大定府治所在地。历史上,大方彝名慕卧格,是明代贵州宣慰使彝族土司安氏统治的住地,由于安氏土司统治的地区,位于乌江上游的鸭池河(六广河)以西,故称水西。文献记载,水西土司安氏的远祖济火,早在蜀汉时献粮通道,协助诸葛亮南征,受封为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是其中的一大民族种群,由于民族发展的特殊性、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及其独特的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的原因,在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了“德古调解机制”,调整着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凉山彝区,“德古”调解在化解本民族的生活纠纷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法律援助解决机制也在彝族地区得到适用,那么,在解决彝区法治问题上该如何将德古调解机制和法律援助结合,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的全球化和文化多元语境下,利用网络来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是一种新兴的民族文化传播方式,也是网络时代的必然产物.彝族文化网站不仅是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它们具有文化的自我表述与展演、边缘族群的自我身份构建、族群文化公共空间的生成等功能,旨在弘扬彝族优秀文化,它们以汉文、彝文或彝汉双语、彝汉英三语为网页制作语言,内容主体涉及到彝族、彝区和彝族文化.彝族文化网站是当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网站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0.
本文指出,单一的汉文化视角是导致夜郎文化研究陷入尴尬处境、止步不前的重要原因.作者根据自已长期从事夜郎文化研究的实践,认为只有变单一视角为夷汉交叉的视角,充分运用彝文献,夜郎研究方能别开生面.论文着重论述了通过彝文献不但能解开若千夜郎之谜,其中所保存和传输的大量夜郎历史文化资源和信息,弥补了汉文献记栽的缺失,并能校正其谬误,为夜郎研究拓宽了视野,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因此充分利用彝文献,做到汉、彝文献并重,庙堂文献与民间口述资料并重,实行跨文化研究,才有可能使夜郎文化研究走向细化和深化,并最终实现夜郎文化相对的修复、还原.  相似文献   

11.
西夏王国(1038-1227)位于古丝绸之路的东端,其地域中心在今天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此外还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和内蒙古的一部分。这个国家的出现标志着丝绸之路历史使命的终结。在12世纪前后,原来丝绸之路上各民族文化的交汇和冲突都集中到了西夏一国,使西夏文化呈现出了复杂而多彩的面貌。 我们今天面临的时代是世界各民族互相理解、互相学习以求共同进步的时代。当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质或价值观念发生碰撞的时候,我们有时很难料想到这种碰撞将为人类带来什  相似文献   

12.
为弘扬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全力打造白药之乡、中国彝乡,构建和谐武定,8月4日,武定县在白路乡火把山举办了"瑰宝白药和谐彝乡"大型火把节庆祝活动。中共云南省委副秘书长李小平、省民委副主任马泽参加庆祝活动。  相似文献   

13.
信息     
《今日民族》2010,(8):62-64
国际彝学高峰论坛在楚雄州举办近日,由楚雄彝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共同主办,楚雄州委宣传部、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联合承办的首届国际彝学高峰论坛在楚雄举行。论坛以“传承、保护、创新、发展——全球视野中的彝族文化”为主题,  相似文献   

14.
国务院命令     
1961年10月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13次会议通过,任命:何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老挝王国经济文化代表团团长,刘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老挝王国经济文化代表团副团长;陈毅为外交学院院长,陈辛仁为外交学院副院长。  相似文献   

15.
商王武丁时期征伐卜辞数量众多,本文以殷墟YH127坑宾组战争卜辞为对象,进行排谱研究。该类卜辞字体为宾组一类,时代在武丁中期,由此可知武丁中期商王国对犭覃、亘、基方、宙、缶、下危、、羌、、祭、马方、等进行过征伐,除商王亲征外,还有雀、子商、妇好、侯告、沚盾戈等人参予了征讨。  相似文献   

16.
从彝族古藉和汉文古籍记载远古人、事、时、地、物作对比研究,即可发现两者之间有相同、相通、相互关联和相互补充之处;而最古老的、原始的即万年前的文化内涵,却留存于彝文古籍记载中、由之可以探索中华万年文明史。一、彝汉文古籍对应记载"天、地、人三皇"和"青、红、白、黑、  相似文献   

17.
创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是构建和谐社会和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凉山彝族地区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民间传统权威德古作为知晓彝族习惯法的纠纷调解者,对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有序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是彝区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社会治理路径的重要动力。对凉山彝区传统权威德古在基层参与制定乡规民约、调解民间纠纷、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教育等治理过程中的功能进行梳理分析,探讨其参与治理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可推动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的创新、探索与改善。  相似文献   

18.
古城楼、古城墙、古宅院、古街、古井、古碑无所不在的历史遗迹散发出厚重的文化气息 ,使锦屏县隆里这一地处偏僻山乡的明代军事屯堡被列为中国政府与挪威王国政府在贵州合作建设的 4个生态博物馆之一。从明代朱元璋为加强中央王朝对西南的统治而在隆里屯军筑城至今 60 0多年历史。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因流放至此留下了王昌龄墓、状元桥、龙标书院、状元祠、状元亭等大量历史遗迹。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岜沙岜沙位于九万大山的支脉月亮山腹地 ,都柳江边 ,距贵州省从江县城八公里的山顶上 ,由 5个自然寨组成 ,共 42 0余户 ,总面积 1 9平方公…  相似文献   

19.
叶后坡 《传承》2014,(2):38-39
李大钊的民彝史观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心性理论。民彝史观是李大钊最早接触、学习和接受唯物史观的重要桥梁。民彝史观也使李大钊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先进中国人,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20.
迟燕琼 《思想战线》2012,38(5):133-134
一、慕善村花腰彝艺术传承的概况慕善村是红河州石屏县哨冲镇辖区内一个他称"花腰彝"、自称"尼苏"的彝族支系聚居村落。全村现有251户,共901人,85%的村民是花腰彝。慕善村是具有相对"完整"人文世界的少数族群社区,大多数花腰彝的文化艺术传统至今仍存活于村落成员的日常生活中。除了节日庆典和祭祀活动需在特定时间才能看到外,诸如地方传说、传统民居、剪纸刺绣、民间歌舞等几乎随时随处可闻可见。2003年该村成立了"花腰彝文化艺术传承班",主动在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