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谢命运     
我的出生与许多的婴儿一样,给父母带来了欢笑,我也和许多的婴儿一样,享受着家人的爱抚,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没想到命运却夺走了一样我最宝贵的财富,不是金钱,不是美貌,却是人人都习以为常的——声音。  相似文献   

2.
如果不是因为这样一次采访,我可能永远也无法接近像仝素芳这样的人群,她们散落在活跃的大众传媒最难以触及的某些角落,我们难以听到她们的声音,体会她们的失望、委屈、抗争和城市人永难真正理解的窘境。  相似文献   

3.
没有时间老     
每天清晨6点一刻,只要不是下雨下雪,我总能听见一个女人底气十足的声音响起:预备——起——1234,2234……我知道,楼下的那群大妈大婶又在挥舞扇子跳那种不是秧歌的秧歌了。那个领跳的女人,声音甚是嘹亮,我断定那底气必是发自丹田。想象中她是一个五大三粗的中年女人,有点粗俗但肯定很健康。  相似文献   

4.
放牛娃     
史可:我的双耳仿佛有了自己的思想,正挣扎着想要感受来自自然的声音,我身边的牛儿张着嘴,我猜它正用它自己的语言唱着最美最动人的歌,却小气得不让我听见。那我呢?我的声音是否也能拼凑出一段欢快的旋律和牛儿的歌声相映成趣?我的声音是否也能引起这世间天地万物的共鸣?我的声音是否也能穿越草原,讲个故事给看着这幅画的你听?我……是否像你一样,也有动人的声音?  相似文献   

5.
寂静的海边,有一簇烟火,一个人的背影渐渐清晰,在初升的太阳下,一个声音发问:“我是谁?”一组生活中最平凡的人,声音带着暖意,作了解答:“我是离开最晚的那一个,我是开工最早的那一个,我是想到自己最少的那一个,我是坚守到最后的那一个,我是行动最快的那一个,我是牵挂大家最多的那一个。”  相似文献   

6.
永失我爱     
电话那头传来的不是浩浩的声音,是他们事务长用浩浩的手机卡打的。事务长沉重地告诉我:“朱副指导员出事了!”  相似文献   

7.
苦累     
一则寓言的开头就展示了热闹的场面:人的各个部位在争论谁最苦累。 眼睛说:“我最苦累,所有的视像都是通过我看的……” 耳朵说:“我最苦累,所有的声音都是通过我听的……” 腿脚说:“我最苦累,所有的路途都是通过我走的……”  相似文献   

8.
马相武 《北京观察》2001,(10):26-28
五月的一个清风送爽之夜,汉城的研究室里,隐隐有一些中国的“前流行歌曲”的声音飘进我的耳鼓。我几次自作否定。这不可能啊。这是韩国首都汉城啊。可是,声音就是声音。很快,我就肯定了我的听觉。后来我发现,声音自每天下午至次日凌晨是不停歇的,主要曲目是黄河大合唱,这个可以理解,韩国人对日本有意见。还有《南泥湾》,乃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但我感到最不可思议的是《志愿军战歌》,居然也在夜空中回荡着。思考良久,忽然明白,这就是现代国际流行中的非理性方式。在韩国,近期在流行着汉学,这是最高层次的流行。汉学目前是韩国的显学。汉学在海外视为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了。当然严格说起来,它是海外视野里的  相似文献   

9.
石破 《今日广西》2007,(23):58-61
“你们先上楼吧,我走得慢。”湘潭大学附近一间茶室,狭窄的楼梯前,文花枝说。她的声音轻和、温柔,似乎需要照顾的不是她。  相似文献   

10.
敖林 《今日广西》2008,(6):68-69
17岁的时候,我开始喑恋一个叫江汉平的男生。所有的女生都在背地里喜欢他,还打探到他喜欢莫文蔚那样的骨感美人。 我不是骨感美人。相反,我胖得要命,同学都叫我“肥肥”。 沈原就是这样的一个骨感美人。沈原是我们的班花,她叫我“肥肥”的声音又脆又响。每次听到她的声音,江汉平就会回过头来。他的眼睛里有一抹让人沉醉的温柔,那抹温柔,是给沈原的,  相似文献   

11.
与狼谈判     
世界上最悲哀、最凄惨、最惊心动魄的声音,恐怕就是狼的嚎哭声了。30多年前我曾有幸听到过一次,直到现在,每每回想起来,心里仍有一股无法形容的味道。  相似文献   

12.
古月 《研究与交流》2003,(1):10-11,14
前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在谈到自己为何能当选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时说:“我真诚地而不是故作谦虚地讲,我绝不是最优秀的校长,也不是最优秀的科学家,比我强的人多的是,但有一点,我被人家认识和理解了。”“由于我当了复旦大学的校长,教育部就会给我机会,1996年我第一次参加国际大学校长会议,由于我参会前做了最充分的准备,结果入选执行理事会,这又让我有机会参加多次国际会议,使国外校长有机会认识我。1998年我又去英国参加21世纪大学校长会议,之后我又与诺丁汉大学校长成了好朋友……”。  相似文献   

13.
<正>应该在理性中寻找我们的道德良心,在理性中寻找被忘却的责任,在理性中去寻求共识,也希望让理性伴随着我们自己成长,也让理性使我们通向中国梦。最近几年国内非理性的声音在变大。这些声音充斥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中间,乃至于最近在网络上看到的与南海有关的一些言论。这些非理性的声音当然不代表政府、不代表官方的观点,但是这种非理性的声音变大,肯定不是一件好事情。尤其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更需要理性。  相似文献   

14.
微博声音     
《台声》2016,(6)
正张楚大陆音乐人从《宫锁珠帘》《步步惊心》到《后宫甄嬛传》,从《中国好声音》到《我是歌手》,以及后来大热的两档跳水节目,为什么越来越多大陆电视节目能够引起两岸同胞的共同关注?分析认为,《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之所以火爆,不是因为这些节目筹办的多么华丽,而是因为综艺节目本身凝结了近40年来两岸音乐文化的共同回忆。  相似文献   

15.
王珂 《福建乡土》2014,(6):60-61
正年轻的赵云在16岁时就"少年老成"地思考生命,写了《悲剧》:"悲剧是个灰黑色的圈子/有一天你走不出这个圆圈/悲剧便诞生了。"读赵云诗作,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孩提时山野里长的野葱,与"家葱"相比,它更细弱,香味也没那么浓郁,但却有一种特殊的香气,最重要的是,它是一种野菜,最贴近人间烟火。这本诗集太真实了!与其说是"诗",不如说是"日记"——以诗写的日记。正如他在诗集的题记中说:"我的诗就是我的声音。我的声音起自青萍,远上白云:来自小溪,奔向长空。希望我的声音能悦人耳目,  相似文献   

16.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现在,哈依沙老人最高兴的事,不是院里的母羊又下了几只小羊羔,而是支起耳朵听孙子孙女们背诵唐诗的声音。那种感觉,对他来说,不啻于倾听天籁之音。  相似文献   

17.
入夏,家家户户都开窗透气,每到晚上八点多钟就听到楼下保安们“呵呵哈哈”打拳的声音。小院仅有两座楼,保安却不下二十个,然而每每听到这威风凛凛的声音我心里却总不是滋味。倒不是嫌他们声大扰民,而是这看似整齐规范的训练却没有带给我一点点安全感,相反,让我有种强烈的愤恨:形式而已,跟《天下无贼》里演的一样!自从搬到这个小院,我的自行车就没敢往楼下搁过,两个字——怕丢!因为第一个月装修的时候把车停楼下,才半天功夫,没了!自那以后,再买了车就天天楼上楼下地扛,只为求得一个安全、安心。放假时,一个同学到我家玩,平时放车的书房塞进一…  相似文献   

18.
在我二十多年的配音生涯中,《茜茜公主》可以说是我上千部作品中最得心应手的一部。它让我找回了在舞台上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自在地进行艺术创作的感觉,用声音这一艺术手段创造性地演绎别人塑造好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歌入心底     
我不是一个音乐爱好者,对通俗歌曲一类的所谓流行乐更是感知迟钝。脑子中所存的一些歌曲片段大都是路边音像店的扩音器在一段时间内连续不断地冲击耳膜的结果,譬如早些时候的刀郎,满大街都是那种沙哑的声音,你不记住他的名字都不行。不过照我外行人的观点,歌曲好不好听,首要的还是歌词,一首好歌,抽掉曲子,应该是一首好诗,而且能够触动人的心扉,直达人的心底,轻轻拨动人内心深处最敏感、最脆弱的地方,再配以合适的曲子,倾注歌者的情感,震撼听者的心灵,这样的歌曲才有生命力。说实话,近年来让人能够记住的通俗歌曲的确不多,倒是早年的学生时代…  相似文献   

20.
是你,在我最热衷新闻写作的时候为我指路;是你,在我最需要证明自己的时候给我鼓励;是你,使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成为全国大刊的通讯员。这里所说的“你”不是某个人,而是《时事报告》这本杂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