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四、对偶婚:群体不婚的性禁忌 对偶婚实质是普那路亚婚到专偶婚的过渡性婚姻,一些学者喜欢把它叫作“非排他性的一夫一妻制婚”。这种婚姻的核心是短期内的一夫一妻家庭,也就是男女之间的性关系从团体的“共夫”、“共妻”,走向个体的短期“性伴侣”关系,虽然这时的对偶并不局限于专一的个体,一个男女青年往往拥有好几个,甚至几十个性伴侣,但往往在一段时间里,有一个性伴侣是比较固定的,其他则是偶尔性的,如同我们现在所说的“露水夫妻”。对偶婚的意义在于,它使人类走出了“共夫”“共妻”的时代,群体式婚姻走向结束,而以个体男女两人为中心的小家庭开  相似文献   

2.
爱情依从理想原则,婚姻遵循现实需要,两者具有完全不同的属性和价值范畴。“生而自由,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涓生和子君之间的爱情,其基础和取向都是理想而非现实的。从爱情角度说,贾宝玉和林黛玉之爱的结局虽凄凉却也是完美的——它保全了爱情本质上的纯洁、真诚和崇高,避免了成为“围城”式的更大悲剧;而涓生和子君尽管因爱而拥有过婚姻,但他们最终失去的,则不仅仅是他们的婚姻,还他们曾经有过的深爱和美好的记忆。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法律没有明确无效婚姻概念的内涵,学术界对无效婚姻概念内涵的认识也存在种种缺陷。在把握“无效婚姻”内涵时必须考虑无效婚姻与违法婚姻之间的关系;明确无效婚姻自身的特点;用“属加种差”的下定义方法来明确无效婚姻概念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韩国婚姻家事法律制度体现出独有的特色,韩国制定了专门的家事审判程序,设立了“家事法庭”或“家事法院”等专门机构。其婚姻管理模式方面与我国存在诸多不同,为重新审视我国的婚姻家事法律制度提供了诸多可以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5.
目前违法婚姻问题十分突出,治理违法婚姻也随之成为婚姻管理领域里的热点.本文就此发表一点浅见,以期得到有关方面的批评指正.一、违法婚姻的认定违法婚姻是指违背法律规定的实质要件或形式要件的婚姻.通俗地讲,违法婚姻就是指不依法进行婚姻登记就以夫妻关系同居的“婚姻”;或以不正当手段和渠道,在不具备婚姻登记条件的情况下,违法办理了婚姻登记的“婚姻”.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尼卡”具有证婚效力,“塔拉克”具有解除婚姻效力,两者是维吾尔族最具代表性的婚姻习俗.婚姻缔结和婚姻解除也是国家权力介入婚姻关系的两个重要环节.当下,“尼卡”仪式和结婚登记相结合,发生双重效力;而“塔拉克”也不能简单地解释为男方有权单方解除婚姻关系,但三次“塔拉克”之后,诉讼离婚或协议离婚被视为当然的结果.法律人类学的研究取向应是在细致、全面考察分析的基础上,予以审慎的判断和评价.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天价彩礼”现象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学界已对“天价彩礼”的成因、现状与后果予以关注,但对“天价彩礼”的生成机制还存在争论,对治理政策的进一步完善还缺乏研究。“天价彩礼”的主要动因是男性婚姻挤压引起的婚姻市场恶性竞争与城镇化、市场经济和现代观念的冲击。已有关于婚姻成本的研究形成了五种经典理论,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各不相同,所关注的要素各有侧重。使用定量分析方法,基于2018年全国11个省份的抽样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城镇化发展深刻地影响了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婚姻实践,中国农村男性婚姻成本在构成与金额方面呈现出新的特征。对“天价彩礼”的治理难以一蹴而就,需要地方政府因地施策、逐步完善与细化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无效婚姻是指违反婚姻成立要件的违法婚姻。其形成原因有四种 ,认定时不宜“一刀切”。无效婚姻的认定程序 ,应采宣告无效制度。无效婚姻自始无效 ,但作为我国婚姻法上的一项新制度 ,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9.
"80后"中国女性婚姻观念变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后”女性作为我国的首批独生子女,其不同以往的成长环境促成了新的婚姻模式的产生,引起了人们对婚姻内涵的全新思考,从婚姻主权、择偶标准、婚姻目的、家庭观念以及对离婚、再婚的认识分析她们的观念变化及对社会关系的影响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
中国法制史上,历代统治者都极为重视婚姻家庭关系,并通过“礼”、“令”、“律”等确认婚姻的合法化。其婚姻关系成立的前提和年龄要件的变化,及婚姻律法的不断刑法化趋势,对我国当今的婚姻家庭生活仍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幸福的婚姻生活是令人向往的,但现实却常常使相当一部分青年的婚姻理想跌落。五十年以前,钱钟书曾形象地把婚姻比喻作“围城”,展示了当时人们对婚姻两难选择的矛盾心理状态。今天有关“围城”的困惑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解除,相反有关“围城”的讨论此起彼伏。上海青年婚恋调查中就发现:对“围城”现象表示认同和强烈认同者高达40.31%,其中42.43%的人为已婚者;相当一部分青年(占认同者总数57.57%)还未“进城”就已对“城内的生活”产生怀疑与失望。在对“结婚是爱情的坟墓”这一观点所作的判断中,有近20%的人明确表示赞成,25.56%的人不表示异议,相比之下,持坚决否定态度的人仅占11.65%。“围城”理论直接导向青年的婚姻实践,于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怪”现  相似文献   

12.
自从2000年4月,加拿大给予同性或异性同居人士,等同婚姻关系权责的“C-250”草案通过以后,婚姻定义更改为“两个人之自由结合”,使同性婚姻成为一个令加拿大人极其困扰的问题。其影响之大,涉及之广,实为空前。  相似文献   

13.
我国婚姻法中区分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是以该婚姻是违反的公益性结婚要件还是私益性结婚要件为其标准。将因胁迫而缔结的婚姻列入可撤销婚范围的规定不妥。胁迫婚严重违反了公益性结婚要件,不应纳入以违反私益性结婚要件为特征的可撤销婚范围。将胁迫婚定为可撤销婚不利于保护弱势群体利益并给拐卖妇女行为留下可乘之机。建议我国将因胁迫缔结的婚姻列入无效婚姻范围,无效婚姻制采用单轨式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14.
论毛泽东妇女人权保障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妇女人权保障思想的前提是“女人是人”,其逻辑起点是“男女平等”.主要包括女性婚姻权利的保障和女性社会权利的保障.它使女性摆脱了几千年的封建婚姻枷锁,并有了独立的经济权、参政权和宪法意义上的男女平等权.毛泽东妇女人权保障思想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忽视了妇女解放的前提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相似文献   

15.
摩奴法典是古印度一部集大成的经典,法典中具体阐释了种姓婚姻制度。全书中种姓等级思想贯穿整部法典,一切伦理的、道德的、宗教的条文,都没有逾越这一种姓婚姻的界定。由此而引发产生的“寡妇不得再嫁制度”和“童婚”导致了在婚姻价值观上极端倾向性。在夫妻关系中,法典提出了许多积极的、正面的法理精神。  相似文献   

16.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优胜劣汰,新旧代谢,是其最一般的规律.一个不称心的、低质量的、不幸的家庭的解体,应该预示着两个称心如意的、高质量的、幸福的家庭的诞生,这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幸事.然而,离异女性的再婚却背离了上述规律,畸形发展.伴随着我国第一部《婚姻法》的颁布,从50年代初,在我国城乡发生过一场“婚姻革命”.许多“刘巧儿”,摆脱了父母包办,娃娃亲等婚姻关系,争取到自主的幸福婚姻,从而积极热情地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建国前后投身革命的相当一批干部中,自身素质的差异和其它历史原因,使得他们不满足于原有的婚姻,也加入到这场“婚姻革命”的行列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五四小说”是进入现代社会后青年文化的体现,在这种文化中,最突出的主题是婚恋的自由与幸福问题.“五四小说”反映出的新型婚恋标准,尤其是女小说家作品中反映出的精神追求——婚姻不仅应以爱情为基础,而且还应以男女双方的“平等”为基础,标志着女性独立意识在现代社会的最初觉醒,更标志着传统婚姻道德在现代社会的思潮性历史变化.新型婚恋观的出现,不仅对应着当时“少年中国”的整个时代风气,而且以其思想的深刻性构成了“五四文化启蒙”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型婚恋观念的出现,传统家庭理念受到冲击。由于立法尚未对离婚制度的价值取向予以定位,对婚姻纠纷的司法审查常常遭遇难以厘清的种种困境。本文溯本求源,以婚姻缔结行为作为切入点,认为离婚制度的主要功能是缓,中婚姻风险,而缓冲的尺度是将可矫正的婚姻风险通过离婚制度与当事人剥离,将离婚制度的价值取向定位为矫正婚姻风险。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了现行法定离婚事由在理论定位和实践运行中都难以实现矫正婚姻风险的价值,提出将“婚姻基本职能实现阻却”作为离婚法定事由,并提出司法审查有限制、附备件判离制等配套制度,以此保障新型离婚制度彰显矫正婚姻风险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云南省永胜县他留山居住着的彝族支系他留人,因其庞大的古墓群和奇特的婚姻习俗,受到了海内外各方人士的高度关注,国内外权威媒体也数度进入他留山,对其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但是,他留山在世人眼里,始终存在着诸多“未解之谜”。比如:他留人的来历、他留古墓群的汉文化风格、他留“青春棚”婚姻习俗、他留崖壁题字。  相似文献   

20.
婚姻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它是子女健康成长和人类自我延续必不可少的组织.婚姻制度则作为人类文明延续的成果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承.因此,婚姻立法历来被社会所重视.本文立足于我国一直以来普遍存在的事实婚姻现象和近年来逐渐凸显的结婚登记瑕疵两个问题,运用性别理论分析方法,正视“婚姻事实在先”的特殊性,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和习俗对婚姻的深远影响,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提出符合以人为本理念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