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若兰 《两岸关系》2015,(3):59-61
<正>台湾诗人余光中著作的《乡愁》的最后一段是"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40年后海峡两岸通航,余光中先生又续文一段:"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梁,你来这头,我也去那头。"而今,我应了余老先生《乡愁》的续文,我真的通过武汉开放赴台湾个人游这条长长的桥梁,去了海峡那头。2014年3月16日,我与先生舫兄登上飞往台湾班机,我庆幸,梦想多年、筹备多日的台湾之旅终于成行了。自1949年在昆明与已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的父亲一别,他去了台湾,  相似文献   

2.
返台探亲有感徐萌山我出生在台湾,并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1993年9月14H,在大陆生活了45年的我,与夫人一起第一次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探亲访友、扫墓、参观,3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基本跑遍了全岛,感受到了同胞的亲情和宝岛的变化。我离开台湾到大陆念...  相似文献   

3.
于佑任的《哀歌》及临终遗言和手势在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谈到台湾问题时深情地背诵了于佑任的诗:“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恸哭。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家乡,家乡不可见兮,不能相望。山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之殇。”这是于佑任先生于1962年1月24日病重时所写的哀歌。于佑任是清光绪年间的举人,1906年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1931年后长期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后来,他去了台湾,而结发妻子和儿女却留在大陆,从此天各一方。在去世里,他留下遗言:“我百年后…  相似文献   

4.
五:1997年,大穿梭!1997年令全世界瞩目的大事,便是香港的回归,我策划了一个多月的去台探亲,终于在6月末成行了。本来,三四月份,大姐就从基隆寄给我探亲用的邀请信和(台湾入境证),质为了把政协工作和写作“欠账”付清,推迟了行期。按照大姐的安排,我由北京转青岛,与台湾六福旅行社驻大陆分社接头之后,等待机票到位。在青岛机票销售处,我得知7月1日前的香港机场严格控制旅客的滞留量和流向,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在1997回归大庆的佳期高峰日,不发生因旅客过于集中而引发的任何事故。大姐在五六月间的多次心急火燎的电话“为什么…  相似文献   

5.
《台声》2017,(23)
<正>在十九大第一天的"党代表通道"中,一位靓丽的台湾女代表十分抢眼。面对媒体的提问,她的回答更是让人拍手称道。"大家好,我是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的卢丽安。我研究英国文学和女性主义,我生长在宝岛台湾,我以台湾的女儿为荣,我以身为中国人为傲。爱台湾、爱大陆,就像爱自己的爸爸妈妈。"作为十九大党代表中唯一一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人,她说,自己回到大陆定居任教已经20年了,深刻地感受  相似文献   

6.
正台湾爆竹不如大陆响过年在台湾,真切感受了台湾过年的习俗,发现有很多与大陆不一样。从观感上来说,台湾春节不像大陆这边热闹,特别是台北,人都回乡,城里基本都空了,餐厅也不营业,放鞭炮的很少,我记得北京年三十晚上看见放炮,都是一车一车拉到郊区去放,整个城市上空都是美丽的焰火,耳边都是喜庆的爆竹声。我记得小时候可能是没钱,买几个炮还存着舍不得放,今天放俩、明  相似文献   

7.
《台声》2017,(11)
正我在2003年退休前的最后一次访台,是1997年参与全国妇女联合会、台湾妇女菁英联盟联合举办的以"友谊心,两岸情"为主题的"海峡两岸第一届全国妇联友好访问团"到访台湾。1994年,我还以副团长的身份率"第二届和平小天使"大陆少数民族少年艺术访问团去过台湾。那两次的交流去的是台北、台中、高雄这样的大城  相似文献   

8.
2000年,一本讲述作者在上海10年商海坎坷经历的《我的上海经验》在台湾岛内十分畅销。时隔两年,这本书的作者自称为商人而不是文人的陈彬在接受采访时说:“尽管开始我在上海做生意失败了,但我每次到上海去,都很愉快。而回台湾时,我感受到的不是天灾(如地震),就是贪污、八卦新闻之类,台湾的气氛我感宽不怎么样。今天的上海已经是全中国最发达、最领先的地区之一,我会到上海去投资10年,为什么?因为在台湾我没有更好的发展机会,我是不得不到上海去投资。现在我真的是喜欢上海,我今天到上海就是去找机会求发展。”  相似文献   

9.
陆华媗 《两岸关系》2008,(11):62-63
在即将启程来大陆的最后一个星期,哥嫂特地带我去阿墨山旅游度假,虽然2年的时间过去了,但是阿里山之行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屏东走南二高,我们很快进入了嘉义县。嘉义占称诸罗,明朝时便有中原人士前来嘉义开垦建设,也融入了大量移民。明永历年间,郑成功驱逐了荷兰人,并没立县冶,开始了台湾一府二县的史治时期。  相似文献   

10.
1996年11月下旬,我有幸作为“‘京沪台籍大学生访问团”的一名成员,到宝岛台湾访问、交流、观光。在短短的十天访问行程中,我们受到了台湾乡亲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并参观了台湾的几所大学,领略了台湾岛的秀美风光。所见所闻,使我们备感亲切。随着九七的临近,香港似乎已和大陆连在了一起。而台湾在感觉上仍然有距离,有隔阂,这是我离开大陆前的印象。但是到了香港我却发现,尽管他名义上已与大陆结为一体,但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已使她脱离F东方文化的氛围。直耸入云的高楼大厦中间是狭窄的街道,使人感到窒息压抑;时常映入你眼…  相似文献   

11.
年到75岁,1999年春能率大陆作家代表团到台湾去作文化交流,这曾使我有一种似在梦中的感觉。到台湾后,50年前去台湾的一些熟识的前辈、同学、亲戚,大多数已不在人世,有幸见到的也已白发苍苍,自然免不了有一些感慨。老同学宗之珍女士,是已故的北大名教授宗白华先生的妹妹,赠我一件“礼物”,是1948年3月间我写的刊登在台湾《新生报》上的《访问胡适博士》一文。这篇旧作我早已轶失,看了自然又引起了我那段珍贵的记忆。胡适博士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客观存在”,研究中国文化史和文学史的学者不会不研究他的。我觉得哪怕文中只写了他的…  相似文献   

12.
杜少典  皮导 《台声》2023,(3):80-83
<正>我叫杜少典,1994年出生的河南人,如今带着台湾女友环游大陆。24岁,因为一次偶然机会,我来到台湾做交换生。那时候我有三个目标:一是在台湾跑一场马拉松;二是骑自行车环游台湾岛;三是找个女朋友。谁能想到,短短4个月的留学时间,我真的完成了这3件事,不仅找到了一个台湾女友,后来还把她带回大陆,开启了环游大陆之旅。  相似文献   

13.
饶颖奇 《台声》2010,(10):15-15
我是台湾客家文经交流协会理事长,我不仅仅代表客家,我还有很多身份。为了两岸和平发展和交流合作,国民党重新执政前.民进党执政时搞“去中国化”,不跟大陆来往了,我越来越觉得紧张.生怕大陆的领导误判台湾的主流民意,所以2002年10月我就带领着“立法院”的委员、大学的教授到北京,  相似文献   

14.
梦乡行     
詹志芳 《台声》2008,(1):39-41
从记事起,就不停地听到父母叔叔阿姨们无数次地讲台湾的碰柑有多大,掉到地上就破掉;鱼有多鲜,全部是银亮亮的;台湾比大陆先进等等。但妈妈又说到了上海才知道天外有天,大陆的世代书香人家是台湾不能比的。这些矛盾杂乱的说法,让我不能形成正确的对台湾的印象。前年10月底,我公公在台湾去世了,早已离我而去的先生廖秋忠的大哥帮我和女儿办了奔丧的手续。终于在去年3月,我带女儿奔向那魂牵的梦乡。  相似文献   

15.
有一句话叫——逢山必有“客”,早期从大陆移民到台湾的客家人多择山而居,位于台湾岛北部偏南沿海地区的苗栗县是台湾的三大客家庄之一,客家人占总人口七成左右,由于山多、田少,素有“山城”之称。  相似文献   

16.
网来文字     
陈翊萱:天涯共此时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9ac9201009bau.html《天涯共此时》是中央电视台4套的节目,我已经做了大概有4、5年的时间了。节目主要是介绍海峡两岸的人物、文化特色及社会现象。大陆方面的主持人是桑晨、侯耀华,我则是负责介绍台湾部分的,有点"两岸对对碰"的感觉。之前做了那么久都有去过大陆,也不知道这个节目到底在大陆的收视率如何。后来去了几次大陆后才发现的确有些路人会认得我,也一再听到常跑大陆的友人说去那边常会有人问起我的事。后来知道这个节目在大陆的收视率还不错,本来大陆人口就多,随便都有几百万人看。哈哈,我真红。  相似文献   

17.
刘智伦 《台声》2014,(2):72-74
刘智伦,祖籍台湾宜兰。甘肃省台联副会长、甘肃省天水市台联会长。经济师,曾长期在甘肃市级政府和群团等部门任职。长期从事两岸关系研究并发表专著和论文,又有诗词、散文在大陆和台港澳报刊上发表。《我于台湾飞翔》是作者用自传游记体裁创作的长篇文学作品,于2013年6月由台湾店山出版社用简体出版发行。现经作者与出版社同意,特摘录连载,以飨渎者。  相似文献   

18.
荟萃园     
中国为什么特别有活力《青年参考》近日报道: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分析研究小组负责人胡鞍钢在接受台湾媒体采访时,回答了中国大陆为什么特别有活力的问题。大陆1965年搞“文革”时和台湾的经济相差3倍,结束时相差5倍。这10年中,没有一个领导人说大陆和台湾的差距越拉越大。我的假设是,如果当时大陆8亿人口都知道台湾经济在快速发展,文化大革命也搞不下去。为什么邓小平决心要改革开放?关键是他去了几个地方:马来西亚、泰国,还有当时尚未与我们建交的新加坡。他感慨地说:”我16岁时路过新加坡,(当时)新加坡算什么,今天看来是个现代化城市。”后来又去了日本,坐在日本的新干线  相似文献   

19.
陶东风 《同舟共进》2008,(12):61-61
刚到台湾,就看到电视新闻大肆报道大陆游客纷纷前往邓丽君墓"朝圣",向这位流行歌后致敬。正好有朋友开车带我出游,于是相约去看看。邓丽君墓坐落在台湾北部海边的一个山上,山叫金宝山,从台北的"中央研究院"开车过去还是相当远的,但沿途风景如画,基本上在海边行走。  相似文献   

20.
《台声》2016,(16)
正作为跟随国民党到台湾的第二代,我出生在台湾,对大陆非常陌生,只能靠长辈记忆中的描述,来了解他们以前在大陆的一些情况。自从两岸开放观光探亲以来,我也曾到大陆去过几次,可是对大陆的印象还只能停留在走马观花的状态,并未有深入的了解。直到3年前,有朋友邀我公司到大陆去合资经营产业,我这才感觉到大陆的进步非常神速,可以想象,若我们没有相关媒体或管道,真的无法深入了解大陆的现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