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建事变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日本外交文书》所载档案文献看,福建事变从酝酿、发动到最后失败过程中十九路军、第三党、各地方实力派、中共等反蒋力量在政纲、联友、安内、应敌、施策等方面矛盾重重,这是导致事变迅速走向失败的内在缘由。  相似文献   

2.
《遵义会议决议》(即《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第十部份专门阐述了第五次反“围剿”与福建事变问题,虽然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当时没有来得及从政治上彻底批判“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甚至还沿用了一些“左”的言辞。但是,决议的基本精神是客观反映当时的实际情况的,仍然是我们研究“五反”与“闽变”问题的指导性文献。《遵义会议决议》指出:“福建十九路军事变是粉碎敌人五次‘围剿’的重要关键,党中央当时采取了利  相似文献   

3.
《1933:福建事变始末》一书共有十四章,其中直接叙述十九路军入闽过程和“福建事变”始末内容的那七章,主要是用“福建事变”参与者、知情者的回忆资料和专家学者的有关著作、文章集合而成.源自主客观诸因素,该书失实内容颇多.因此,对该书的失实内容及其成因作辨证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1933:福建事变始末》一书共有十四章,其中直接叙述十九路军入闽过程和“福建事变”始末内容的那七章,主要是由“福建事变”参与者、知情者的回忆资料和专家学者的有关著作、文章集合而成.源自主客观诸因素,该书失实内容颇多.因此,对该书的失实内容及其成因作辨证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对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不少研究者似乎很自然地批评当时未能采纳毛泽东所提的两次正确建议,《江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88年第2期登载了温锐、周声柱的文章,考证了关于毛泽东在“福建事变”期间提出“间接配合”十九路军作战的战略性建议的史实(《福建党史月刊》摘  相似文献   

6.
历来论述到对于“福建事变”我党中央存在着严重的关门主义错误时,总相应地要用毛泽东与彭德怀的正确建议来进行批评。对于是谁提出“间接配合”十九路军作战的战略性建议,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发表于《江西大学学报》(哲社)1987.2的温锐、周声柱《毛泽东在“福建事变”期间是否提出“间接配合”十九路军作战的战略性建议》一文中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7.
30年代,中国历史上先后发生三个重大事变,即1933年的福建事变(以下简称“闽变”)、1936年的两广事变和西安事变。国民党要人张群在西安事变发生后不久指出,“李济深在福建事变和两广事变中,都演了主角”。闽变是与李济深的名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李济深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民主人士,他所参与领导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各党派纷杂林立,名目繁多。其中以十九路军将领为主体建立的中华民族革命同盟虽然独树一帜,并有相当的影响力,却由于组织秘密、文件多有散失而少有人研究。本文试图对中华民族革命同盟进行初步的研究,希望能披沙沥金,以就教方家。 1934年1月底福建事变失败,李济深、陈铭枢、蔡廷锴、蒋光鼐等福建事变的领导人相继避居香港,参加福建事变的一大批爱国民主人士也陆续转赴香港。在福建事变时由十九路军和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第三党)等组织起来的生产人民党也“随即转到香港,存在一个时期之后即行解体。”①…  相似文献   

9.
一九三三年十一月二十日,被蒋介石调到福建“围剿”红军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其主要领导人蔡廷锴、陈铭枢、蒋光鼐的率领下,联合李济深、第三党等一部分反蒋势力,发动福建事变,成立抗日民主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并表示愿意同红军合作,与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签订抗日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三三年十一月二十日,十九路军将领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第三党黄琪翔、国民党李济深,以及其他各地方实力派的代表人物,云集福州,举行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宣布成立抗日反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这就是著名的福建事变。这次事变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不断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生  相似文献   

11.
1933年底,在外患严重,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福建事变,蔡廷锴、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等十九路军爱国将领,因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国策不满并感到绝望,在全国不断高涨的救亡高潮中,毅然决然举起"抗日反蒋联共"的义旗,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简称福建人民政府),公开与蒋介石南京政府决裂,这就是史称的"福建事变".事变虽然失败,但它所表现出来的高度爱国热情和民主、进步的革命精神,永载史册.因此,"福建事变"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最近由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吴明刚所著《1933:福建事变始末》已由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全书共14章55目,计35.2万字.这部专著是近些年来研究十九路军与福建事变的一部力作.综观全书,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2.
1933年11月20日,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在福建发动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曾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及工农红军签订了《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  相似文献   

13.
福建事变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它是在全国抗日反蒋的高潮形势下发动的,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影响。事变发生在1933年11月至1934年初,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陈铭枢、蔡廷锴、蒋光鼐等人的领导下,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等反蒋势力,停止与红军的敌对行动,公开宣布抗日反蒋,在福州成立了中华共和国,即福建人民革命政府。这一事件被人们称为“福建事变”。参与这一事件的地方人士中,时年75岁的海军耆宿萨镇冰特别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4.
张闻天在《从福建事变到遵义会议》一文中说:“遵义会议在紧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这是一。第二,遵义会议改变了领导,实际上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领导中心的中央的建立。第三,遵义会议克服了‘左’倾机会主义,首先在革命战争的领导上。第四,教条宗派开始了政治上组织上的分裂。”遵义会议增补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分工为周恩来军事指挥的帮助者。会后不久,张闻天被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可是,张闻天为什么如是评价遵义会议呢?其中到底又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和真相呢?  相似文献   

15.
由福建省档案馆编纂,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出版的《福建事变档案资料》一书,最近荣获中国档案学会档案学优秀成果评定委员会颁发的档案汇编类三等奖证书和奖金。该书共收入反映1933年福建事变的档案史料73分,照片15张,共21万1千字,其中有近年发现征集的陈铭枢、李济深、蒋光鼎、蔡廷锴、何公敢、林植夫等十九路军将领和各方面社会知名人士共27人亲笔签名名单;有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的一份福建人民政府出版的《人民晚报》;有《生产人民党党员花名册》;有闽变当事人生前写的未曾发表的林植夫的  相似文献   

16.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到1943年3月底,国民党顽固派对我福建地下党和游击队,发动第三次大规模的军事围攻。其围攻的重点首先是省委机关所在地——建阳。为了粉碎国民党顽固  相似文献   

17.
福建事变时曾任我方军事代表的张云逸生前以《一次重大的失策》为题撰文说;和不扣十九路军谈判,在党内曾一度引起争论。当时统治全党的第三次“左”倾错误,把反资产阶级和反帝反封建并列,对当时国内形势和阶级关系的变化,更是毫无认识。他们拒绝和十九路军谈判。这种错误主张,遭到一部分同志的反对。经过争论,“左”倾错误领导方不得不同意进行谈判。中央派我和方方同志等来到汀州,根据“抗日反蒋协定”划定边界。经过十多天的磋  相似文献   

18.
在莫斯科保存的共产国际档案中,有一些关于福建事变的历史文件,主要是共产国际执委会远东局(驻上海)与共产国际执委会之间及远东局与中共中央之间往来的电报,以及潘汉年在共产国际会议上关于福建事变的发言、李德向共产国际提交的关于福建事变的调查材料等。这些文件对于了解福建事变的内情和研究共产国际和中共应对福建事变的方针和策略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下面选译其中10份文件,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蔡廷锴,乳名炳南,字贤初,国民党二级陆军上将。曾任第十九路军军长、总指挥,参与领导了震动世界的“一·二八”淞沪抗战及“福建事变”,是著名的爱国将领。立志从军蔡廷锴是广东省罗定县龙岩乡人。1892年4月15日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1910年,蔡廷锴投入广东新军当兵。1911年,武昌起义,广东独立时,他转入省警卫军。后调升第三营十一连上尉连长。  相似文献   

20.
皖南事变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共顽固派继山西"十二月事变"之后发动的又一次反共高潮,其基本史实在史学界早有公论。可是,近期关于皖南事变的某些历史事实却有相反的说法,比如"小朝"整理的曾任项英秘书、已故扬帆同志的口述,以《项英秘书扬帆谈皖南事变》为题,在《炎黄春秋》2013年第2期发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