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党建》2015,(6)
<正>和奶奶整理柜子的时候,我无意中看到一张边缘已经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爷爷(冯云)穿着军装,和老战友站在一起,显得精神抖擞、血气方刚。看得出来,这一定是爷爷过去打仗时候留下的照片。以前,我只是从家人的只言片语中听说过一些爷爷年轻时候的故事。看到这张照片,好奇心驱使我缠着爷爷,讲他抗日的故事。"日本人进村里以后就开始扫荡,许多村里人都没躲过鬼子的刺刀。"爷爷坐在沙发上回忆起他的  相似文献   

2.
左进  董婷 《当代党员》2013,(9):50-51
“‘张妈妈’,这学期我考了全班第三。”“我爷爷熏了您最爱吃的香肠,过年给您送来……”“我好想过年哟,过年就能见到‘张妈妈’了。” …………  相似文献   

3.
1930年10月,杨开慧烈士牺牲后,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三兄弟到上海避难,不久,毛岸龙因病去世,毛岸英、毛岸青被董健吾牧师收养。 董健吾是中共地下党员,他和张学良有过交往,并在交往中结下了很深的友谊,1936年上半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董健吾得知张学良夫妇很喜爱瓷器,董健吾将此情况汇报给中共驻东北军代表刘鼎,建议买几件瓷器送张,刘鼎表示赞成。于是董健吾到一家古玩店买了一套宋代彩陶,十分精美,给张学良送去,张学良夫妇一见爱不释手,非重金买下,董坚辞不收。 张学良对此一直过意不去,有一次在酒桌上,他真诚地问董有何私事需要帮忙,董见张学良有诚意,便提出要求说“我有三个学生,两个是我抚养的革命子弟,一个是我的儿子(名叫董寿琪),如蒙照顾,望能送他们赴苏联读书,以备日后为国效力。”张雪亮面露笑容,答应帮忙。  相似文献   

4.
纵观张学良在其父皇姑屯被炸身亡主政易帜于南京政府,到西安事变,再到张学良蒙冤受辱长达半个世纪的囚禁生涯这一历史长卷,都离不开张学良与蒋介石之间的微妙关系。这种关系不仅表现为蒋介石从维护其独裁统治出发而赏张、拉张、用张最后到囚禁张;同时也表现为张学良拥蒋、助蒋、忠蒋最后到与蒋对立的演变过程。正象张学良在蒋介石逝世时写的一幅挽联那样:“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他们之间的关系演变曾经影响着中国现代社会的进程和方向,由此所荡漾起的历史涟漪足以让人们关注与深思。本文试图在张蒋关系的基础上仅就张学良拥蒋思想的演变过程作一粗浅的探述。  相似文献   

5.
<正>我的爷爷王庆云曾是抗联第四军的一名基层指挥员,从参加密山抗日游击队到担任反攻东北的向导和先锋,他的战斗经历贯穿了整个东北抗战阶段。爷爷在我出生前便已辞世,我对他的印象来自一张摄于1942年的黑白照片——肩配准尉军衔,脚蹬野战马靴,身着苏联红军土黄色军装,身材不高,但双目有神,一身英气。小时候,我曾对爷爷这身奇怪的装束充满疑惑:难道爷爷当过苏联军  相似文献   

6.
彭水怀思     
亲爱的爷爷,我来彭水看您了!——我在心底深深地呼唤着。 爷爷,在您生前,我们爷孙俩并没见过面。打我记事起就知道,您是一名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革命烈士。为了伟大的革命事业和坚定的革命理想,您在今天的重庆市彭水县英勇地献出了自己24岁的年轻生命。  相似文献   

7.
在举国上下隆重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的时候,不能不令人想起中国由十年内战走向一致抗日的转折点——西安事变,更不能不想起西安事变主角——张学良将军.本文拟就张学良与抗日战争做些研究,以此作为不能忘却的纪念.一、杀父之仇埋下了抗日的种子张学良是奉系军阀的首领张作霖的长子.张作霖出身绿林,1916年任奉天督军,一度曾任北洋政府首脑.1928年张作霖在日本一手制造的“皇姑屯事件”中被炸身死.张学良继父业于危难之中,成为主政东北的最高统治者.杀父之仇在张学良心中深深埋下了抗日的种子.张学良后来不止一次说到“我恨日本!”“我对日本非常不满.家仇国难集于一身,同日本有不共戴天之仇.”张学良在接受NHK(日本广播协会)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最初我不知道父亲被炸死,部下仅告诉我是负伤,所以我晚了几天才回家.如果当时告诉我真相,我会立即赶回去.我一点都不怕日本军,如果他们在杀死我父亲之后再杀死我,我相信一定会有比我更厉害的‘张学良’出现……”  相似文献   

8.
张学良和蒋介石,一对现代历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的富有传奇色彩的军政生涯;从抗战爆发到后来蒋囚禁张的漫长岁月。蒋介石和张学良的感情有着藕断丝连的变化。西安事变后,蒋与张之间的“礼尚往来”则更为这种特殊关系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抗日战争爆  相似文献   

9.
悠悠党情     
正很小的时候,"入党"这个词便占据了我的心灵,爷爷是个老红军,经常讲战斗故事以及无数优秀战士的感人事迹给我听。尤其是爷爷牵着我的小手教我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场景让我记忆犹新。思绪随着歌声激昂畅快,懵懂无知的我对党有了最为直观的认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永远不会忘记这样一张照片。照片里,一位美丽的女警怀抱汶川地震中的孤儿为他哺乳,她的眼里充满了慈爱。那一年我高考,考场  相似文献   

10.
正在孩提的时候,喜欢下大雨。因为下大雨就会有鱼吃。爷爷爱好逮鱼,每逢大雨过后,爷爷就会带着我在村外的小河沟里下渔网。爷爷说他的渔网叫"拦河袖",鱼钻里面就出不来。有一次,大雨过后,爷爷带着我去村外的小河沟下拦河袖。我高兴得一蹦一跳地帮爷爷拿着渔具,也就是一捆爷爷自用硬铁丝握的钩子,是用来固定渔网的。到了一个适合下网的地方,爷爷先把事先制好的木头桩子,用榔头一个一个地打好,我帮爷爷把渔网递过  相似文献   

11.
我的父亲阎宝航是张学良将军的挚友和幕僚.张将军在美国定居后,我和姐姐阎明光曾多次去夏威夷看望张将军夫妇.  相似文献   

12.
秦红 《党史文苑》2013,(7):42-44
从小,爷爷的印象就是淡淡的。似乎从来没有从父母那里听到过他的事情。知道爷爷是谁,还是因为同学问起。那应该是1978年了。一天,班上的女同学拿着一张报纸,写着平反名单,王若飞、博古……她指着"博古"说:"我爸说,这是你爷爷。"我诧异了一下:"是吗?要回去问问我爸。"  相似文献   

13.
世人皆知,爱国名将张学良为了民族大义,1936年同杨虎城将军联合发动了丙子“双十二”事变。事变后又无私无畏,亲自护送蒋介石返回南京。但言而无信的蒋介石一到南京,便翻脸变态,以种种理由将张学良“管束”起来,并不断变换“管束”地点,断绝张与外界的联系。从此,一代爱国名将销声匿迹,在“囹圄”中渡过了近半个世纪。然而,人们很少知道,在这个期间,张学良曾有过两次复出的机会,但因都是蒋介石施展的阴谋诡计,为张识破而遭到拒绝。  相似文献   

14.
张学良于1936年12月25日自西安送蒋介石到洛阳,26日到达南京,一下飞机就被幽禁在北极阁宋子文公馆。1937年1月4日,蒋介石颁布了对张学良的特赦、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的命令。从此,张学良失去了自由,遭终身监禁。长期的囚禁生活,使张学良耗去了青春年华,但却留下了不朽的诗篇。 1 自1936年12月到1947年,国民党军统局和蒋介石一直派特务刘乙光看守张学良。刘对张监守得特别严,将张所在地划为禁区,与外  相似文献   

15.
正照片见证伉俪情深我的爷爷李克农于1962年去世。当时生活简朴,也不注意收藏,所以爷爷留给后人的东西很少。如果谈传家宝,一张爷爷亲笔签名的照片,背后倒有一些值得铭记的故事。这是一张爷爷奶奶的合影,拍摄于1940年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爷爷很喜欢,一直珍藏着。1917年,爷爷和奶奶结婚,两人相濡以沫,相敬如宾。虽然聚少离多,但感情深厚,既是恩爱夫妻,又是革命战友。1961年1月,奶奶去世,爷  相似文献   

16.
特殊信使     
《湘潮》1985,(3)
一九三六年二月的一天,一位自称是国民党中央财政部西北经济特派专员的人来到了张学良住地,一见张学良便开门见山地说:“我是来向你借飞机到红区去的”,“什么?!”张学良大吃一惊,瞪着眼睛喝问:“你敢到这里来提出这样的要求,你不怕枪毙吗?”  相似文献   

17.
1936年4月9日,张学良将军坐着自备的飞机,由洛川飞来延安,我同赵绍宗等到机场把张将军迎到天主教堂内。陪同一起来的有王以哲和黄显声二位将军,其中还有工作  相似文献   

18.
1936年“西安事变”后,一味实行“攘外必先安内” 国策的蒋介石被张学良、杨虎城二位抗日爱国将领扣押起来.南京政府闻讯,惊骇. 军界何应钦立即动员讨伐;宋美龄等人则在绝望中期待着蒋介石的顾问端纳能够最先了解西安事变的真相.端纳曾任过张学良的顾问,对张甚为了解,相信张绝不会杀害蒋介石,遂先后以个人名义和宋美龄发电西安.后一封电报并告张:端纳将亲飞西安面晤.在南京方面,“戏中有戏”的状态下,端纳持宋美龄亲笔信秘密飞离洛阳.在洛,端纳收到来美龄电话,说张学良已回电报,同意你赴西安;并嘱告,一定救出蒋委员长.在西安,张学良派管家爱尔德前往机场迎接端纳,在返回途中,爱尔德向端纳简述了西安事变经过;端纳也把南京的谣传告诉了爱尔德.待见张学良时,张告:“事情一发生,我就给你发了电报.”当得知南京扣了电报,端纳不知时,张愤怒之极.  相似文献   

19.
1989年张学良90华诞大庆之后,曾给刘鸣久回过电报,问候刘及东北军其他将领.刘在青年时代,同张将军结下了相敬的深厚情谊.1刘鸣久先生和张学良将军都是海城人.刘先生生于1900年11月20日,在海城一直长到了19岁,经人介绍到了奉天(今沈阳)辽宁省实业厅,当上了一名自谋生路的小职员.  相似文献   

20.
邹蕴 《党史纵横》2001,(2):45-45
二三十年代,溥杰与张学良有过一段颇为密切的交往。 那是 1928年初,溥杰应张学良之邀,一起到南口参观奉军的工事。检阅了奉军的队伍之后,溥杰向张表示了想投奔奉军的愿望。当时溥杰的想法是,要想恢复爱新觉罗家的昔日尊荣,就得有枪杆子在手。张学良听到溥杰的请求时,有些犯难。因为他俩是朋友关系,如果溥杰从军,就成了上司与下属的关系了;再者溥以皇弟的身份从军,不合适;更重要的,是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视溥杰的哥哥溥仪为君主。但是溥杰不理会张学良的难处,继续坚持自己的要求:“这只是我们之间的事情,就看你答不答应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