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彪扬言“要彻底砸烂总政阎王 殿”。肖华前景险恶。 6月,肖华从京西宾馆又回到了西山。身体更加虚弱,连发高烧,不得不用电话指挥尚未完全瘫痪的总政工作。 7月,毛泽东在天安门接见红卫兵。秘书打来电话,要肖华也去。“四人帮”得知后,布置红卫兵在天安门城楼下把肖华的车截住,团团包围起来,不断高呼“打倒肖华”的口号。肖华无法登上天安门城楼,只好坐车返回了西山。  相似文献   

2.
一 1964年9月,红军长征30周年前一年,曾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刚刚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肖华接到了全军许多文艺单位的约稿,希望他能写一部有关长征的文艺作品.大家向肖华约稿并非偶然,因为爱好写作的肖华此前也一直有个心愿:希望能将"长征"搬上舞台.早在1958年夏,他偶然得到一本描绘长征的画册,如获至宝,便找来有关方面负责人说:除了画册,应该用多种艺术形式表现长征.尽管他本人也一直打算创作一部有关长征的作品,但由于工作繁忙,一直没有时间落笔.此时,长征已过去了30年,正在杭州疗养的肖华想,该是实现这个心愿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3.
对于肖华而言,江青突然提出的 “儿子问题”,仅是一场恶梦的开始。 1966年初,肖华对即将到来的那场浩劫毫无思想准备。 他的肝病还没有痊愈,每天还在按时吃药、打针。不过他已在春节前回到了北京,主持总政治部的工作。 肖华每到夏天来临的时候,他的转氨酶就突然升高,不得不减少工作量。 周恩来建议病中的肖华到北戴河去休息。 就这样,肖华由夫人王新兰陪伴,来到了北戴河。  相似文献   

4.
肖华同志离开我们已经15年了。每当我们追忆起肖华上将那戎马倥偬、充满传奇色彩的战斗历程,捧读《铁流之歌》那情真意浓、感人肺腑的绚丽诗行,聆听《长征组歌》那大气磅礴、憾人心魄的动人旋律,仍然深深地为他在军事指挥、军队政治工作及其文学创作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超群才华和所做出的卓越建树而折服。同时,肖华同志在我党统战工作的史册上,也曾  相似文献   

5.
梅宏 《广东党史》2004,(4):27-29
肖华,江西藉的三位上将之一,以文韬武略勇冠全军、闻名遐迩。让他的英名长留人间的,不仅是“红小鬼”的大器早成,还有他那史诗般的光辉篇章——《长征组歌》。 1916年,在江西兴国县东街肖屋村一个贫苦的工人家里,肖华呱呱坠地。土地革命的风暴席卷整个中国,尤其是“赣水那边红一角”,形成了中央革命根据地。14岁的肖华,戴上八角  相似文献   

6.
肖华(1916-1985),江西兴国人.1930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著名的无产阶级军事家.在血雨腥风的战场上,肖华纵横驰骋,骁勇善战,是一员虎将;在改天换地的建设中,他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是一位功臣;在对子女的教育上,肖华是集慈父与严师于一身的楷模.  相似文献   

7.
陆定一,1906年生于无锡,19岁在五卅运动的浪潮中,加入共青团和共产党,从此成为一名职业革命家。他在中央苏区时任苏区共青团宣传部长,长征时任《红星报》主编、总政宣传部部长、陕甘支队政治部宣传部长等职,对长征的政治宣传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陆定一出身于诗书世家,文章写得  相似文献   

8.
肖华,江西省兴国县人。1928年参加革命。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等职。 1930年春,毛泽东离开兴国不久,肖华就接到了调他去红军工作的通知。由于新的团县委书记还没有到任,他一直工作到6月份才启程去红军前委报到。  相似文献   

9.
一、解放后,女儿看了他写的日记,大吃一惊,才知道他早已是共产党员。 阎又文是共产党员,一直是我党隐蔽战线上的一位忠诚的共产党员。他为北平和平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多年来却鲜为人知,甚至被人歪曲。为阎又文正名的消息由罗青长撰文披露报端。最早总政排演的话剧《故都春晓》提到过阎又文一笔,因为那时没有公开阎又文的党员身份,只是说他使劲做傅作义的工作。本来电影《大决战》是应该提一下的,但《大决战》剧组知道情况晚了,已经送审通过,马上就要在全国上映,来不及加上一笔。  相似文献   

10.
当一部《长征组歌》唱遍神州大地的时候,人们又认识了一个诗人肖华。然而,“文革”中,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肖华却神秘地失踪了。七年过去了,他终于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1974年9月,在庆祝建国25周年前夕,中央派专人将出席天安门国庆观礼的人员名单送毛泽东审定。毛泽东仔细看了一遍名单,什么话也没说,退了回去。过了几天,经修改的名单又送到毛泽东面前,毛泽东看后又退了回去,依然什么话也没说。9月29日,第三次将名单送来后,毛泽东看了半天,拿起笔,亲手添上了肖华、刘志坚两个人的名字。“四人帮”慌了,指示专案组同志放肖华出去…  相似文献   

11.
1955年,年仅39岁的肖华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成为共和国历史上最年轻的上将。肖华能文能武,是著名的儒将,一生留下了无数佳话,而他与妻子王新兰的爱情经历则更是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2.
周恩来不知道肖华藏在叶剑英家,命令中央警卫局和造反派在北京全城寻找肖华。 事情并没有就此了结。 当天晚上12点刚过,上百辆汽车开到了肖华家住的景山东街,堵住了通往家中的3个路口。 造反派立即将肖华家团团包围了起来。 肖华家与聂荣臻家紧连在一起。那时,各家的院门都关了,造反派认错了门,爬到了聂荣臻的院墙上。肖华、王新兰很清楚地听到了造反派的喝问声:“肖华在家吗?” 里边答话:“这里不是肖家,快下去,再爬我开枪了。”是聂帅警卫人员的声音。 造反派终于认出了肖华的家,从外面剪断了电话  相似文献   

13.
洪涛 《党史纵横》2005,(2):34-35
1930年,毛泽东将14岁的肖华交给红四军政委罗荣桓时说:“这孩子日后会有大出息。”从那时起,肖华便从兴国的“赤崽”成长为少共国际师政委;从冀鲁边区的“娃娃司令”锤炼成共和国最年轻的开国上将。因为年轻,使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身上具有了某种传奇色彩。当一部《长征组歌》唱遍神州大地的时候,人们又认识了一个诗人肖华。然而,“文革”中,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肖华却神秘地失踪了。七年过去了,肖华又在毫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肖华在这七年中到底遭遇了什么?结怨江青、叶群“文革”中遭报复肖华尽管对…  相似文献   

14.
冯都 《党史文汇》2003,(3):24-26
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年授衔时,肖华只有39岁,是57名上将中最年轻的一位。他17岁时就率领中央苏区“少共国际师”7000人参加反“围剿”战斗,成为著名的师职“娃娃司令”。他的战功赫赫,备受军内外称颂;他与少女王新兰浪漫爱恋的纯真感情,也沁人心脾,被誉为“红色恋歌”。陈赓引线1916年肖华生于江西兴国县,12岁时加入共青团,13岁时担负情报传递工作,14岁时任兴国县团委书记,16岁时任红军团政委,17岁时由周恩来提名为“少共国际师”政委。1935年肖华率领该师长征到延安。1937年国共合作后,肖…  相似文献   

15.
1916年,肖华出生在江西省兴国县一个泥瓦匠家庭。童年的肖华聪颖好学,在学校每年都考得第一名,因而获得了“神童”的美誉。他个头不高,衣衫破旧,却心存高远。12岁那年,老师出命题作文《我的将来》,同学们大都企盼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肖华却立志“打倒军阀”、“铲除列强”。  相似文献   

16.
顾保孜 《湘潮》2015,(7):95-98
从1990年起,我一直从事红色纪实文学的写作,但选题大多定位在领袖们建国后的岁月,解放前的革命历史接触的比较少。2000年,我接受了创作电视剧《罗荣桓元帅》的任务,在选择写他哪一段革命经历时,有过一些周折,原想选择罗荣桓解放后当总政主任时期,如何落实军衔制,在确定授衔人选时他的谦让与公平。尽管这段时期,我们在塑造罗荣桓的人物性格上有较大的空间,但剧中出现的一些人物却不适合用影视手法来表现,  相似文献   

17.
正刘白羽在战争年代,当过救亡剧团团员、战地记者,很有才华。萧华选配总政干部时,多次向罗荣桓、聂荣臻推荐他担任总政文化部副部长。1950年5月21日,刘白羽因制作与苏联合拍的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去莫斯科。出发的前一天晚上,周扬突然给刘白羽打电话说,他在聂荣臻家里见到了罗荣桓和萧华,萧华提出要调刘白羽到总政当文化部副部长。刘白羽在电话中对周扬说:  相似文献   

18.
被誉为中国革命一代战将,中国青年一代楷模的肖华,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那时他才39岁。 谈到肖华的成长,读者们可能并不知道,王稼祥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代革命家一样,也倾注了许多心血。在中央苏区,担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  相似文献   

19.
粉碎“四人帮”不久,中央任命肖华为兰州军区第一政委。 一次,开完军区常委例行的办公会,已经过了吃午饭的时间。肖华走出办公楼时,发现一楼的警卫员值班室里坐着一位衣服破旧的老人。老人看见肖华后,赶忙从坐着的地方站起来,要迎上来,被警卫战士拦住了。已经走到大门口的肖华又踅了回来,推开警卫员值班室的门,问那位老人:“老人家,你坐在这里有事吗?” “我想找肖华政委。” “我就是肖华。”  相似文献   

20.
1938年9月27日,肖华将军率领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来到冀鲁边,同当地抗日军民一起,给日、伪、顽军以沉重打击,为冀鲁边区的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冀鲁边区留下了他光辉的足迹,而肖华四下盐山的故事更为人们广为传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