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朱元璋严惩贪官污吏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元璋严惩贪官污吏小考赵玉环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亲自参加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目睹了元朝由于官吏贪污腐败,大厦倾覆的过程。他创建大明以后,针对官吏贪污受贿的严重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第一,制定了惩治贪官污吏的法律。洪武初期,朱元璋进行了大量健全法...  相似文献   

2.
从古至今,历朝历代都有百姓评议官员的制度,但是,纵观数千年的封建王朝史,还是明朝。尤其是明朝初期,可以说是民意评议官员最为活跃的时期,堪称史上百姓评议官员最活跃的黄金时代。那么,为什么明朝的百姓敢于评议当朝官员?这还要从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颁布的《大诰》说起。  相似文献   

3.
大部分社会都对贪官污吏保持法律上的高压,以维持社会管理机构的权威和政权的正当性,以实现起码的社会公正.中国古代社会的明太祖朱元璋的治官之道,最为人津津乐道.这个出身乞丐、造反起家的皇帝深知民之疾苦与贪官污吏之间的因果关系,更知道"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道理,因此,他把贪官污吏看作挖朱家王朝墙角的大敌,故而打出"明君治官不治民"的招牌,对贪官污吏下死手.……  相似文献   

4.
陈国平 《法学评论》2023,(1):186-196
明太祖朱元璋高度重视监察制度建设,就监察机构的地位、性质及其与其他国家政权机关的关系,监察机构和官员的职责任务,监察官员的选拔、任用、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观点,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监察法制观,标志着我国古代政治家对监察法制发展规律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考察朱元璋的监察法制观对于深化明初乃至有明一代的监察法制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说起“警示教育”,容易让人联想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据说这位出身贫贱的君主,平生最恨贪官污吏,为严惩腐败,以儆效尤,他挖空心思,发明了一种名叫“剥皮实草”的酷刑,规定凡犯赃银60两以上者,都将其皮剥下填充谷草,然后摆放在府衙大堂之上,使后任者见之心惊胆寒,不敢再贪。依笔者所见,这种“警示教育”之惨烈可谓空前绝后,登峰造极。然而,即便这样收效又如何呢?不妨借用朱皇帝本人的话来说明。史载,在其晚年,面对贪污肆虐,贿赂横行的局面,他无计可施,唯有叹息:“我欲除贪赃官吏,奈何朝杀而暮犯?”如此看来,“警…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各个王朝对官员的私生活,即个人生活,一般都要予以密切注视。不仅对官员的“公德”,而且对其“私德”,即个人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实行严密监管。典型一例:明太祖朱元璋对“文臣之首”宋濂在家跟谁喝酒,都讲了什么,了如指掌。不但如此,宋濂退休以后,在老家干什么,跟什么人往来,是否“本分”,  相似文献   

7.
雪川 《政府法制》2014,(11):26-26
康熙缔造了一个太平盛世,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吏治腐败、税收短缺、国库空虚。雍正接手时。国库储银仅800万两,而亏空的数字却大得惊人。雍正很清楚,父亲缔造了一个盛世,国家不可能没有钱,银子都到贪官污吏兜里去了。那么,怎么治理这些贪官污吏呢?  相似文献   

8.
畏法者快活     
畏法者快活周光佑据宰昌府忘记载,有一次朱元璋考问一批准备重用的官吏『天下什么样的人快活?』有位叫万钢的人回答:『畏法度的人快活。』朱元璋听了连声赞叹:『说得好!』立即下令任命他为广平府佐官。『畏法度的人快活』,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有道是:法律无情,法...  相似文献   

9.
剃头匠升官     
朱元璋虽是农民出身,但当了皇帝后,身边服侍的人也多了起来。裁缝庖厨、医卜车夫,一应杂役应有尽有。有一位姓杜的剃头师傅,专门负责给朱元璋打理容颜,职称就叫"整容匠"。一天,杜师傅为朱元璋修指甲。事毕之后,他把剪下的碎指甲小心翼翼用纸包好,揣进怀中。朱元璋看在眼里,问杜师傅意欲何为。杜说:"指甲出自皇上圣体,卑职将携回家去,谨慎地珍藏起来。"朱元璋斥道:"你胆敢诈我,你为朕修了十几年的指甲,难道都珍藏起来了吗?"  相似文献   

10.
2014年以来,在反腐的高压态势下,一批自认为已淡出各方关注可以“安享晚年”的官员因贪腐、渎职被追查,黯然落马,无法善终。梳理有关案例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不少退休或退居二线的官员被调查。  相似文献   

11.
李志刚 《江淮法治》2014,(16):55-55
正"三公消费",即指公务员差旅费、公车运行费、公务招待费所产生的三种消费,不独为当下热词,早在2000年前秦汉时期就有,而且历代王朝为规范"三公消费"、杜绝铺张浪费花了不少气力,但收效却不敢恭维。历代王朝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对官员出差接待标准大多作了硬性规定。朱元璋还动用严刑峻法整治"超规格接待"问题,甚至做出过"非军国重事不许给驿"的规定,其中流传至今的"四菜一汤"接待标准,就是朱元璋的发明。跟历朝皇帝相比,朱元璋非常俭  相似文献   

12.
亦明 《政府法制》2012,(14):15-15
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除了洪武皇帝的头衔之外,民间还给他封了不少头衔,“植树皇帝”就是其中之一。朱元璋小的时候,家中十分贫困,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没有办法,只好拿起讨饭碗、扯起打狗棍四处讨饭。有一年秋天,已经两天没饭吃的朱元璋饿得眼睛发蓝,四肢无力。  相似文献   

13.
倪方六 《政府法制》2013,(17):13-13
近来刮起的反腐风暴。使不少贪官因贪腐被查处。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落马的贪官中,大多存在生活作风腐败问题。在中国古代,“性贿赂”几成官场一景,甚至不少清廉官员因此名声扫地。那么,出现行为不检点又会有什么后果?  相似文献   

14.
<正>北宋真宗时期,发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迷案:坊间大肆流传着天降“帽妖”伤人害命的传闻,一时间人人自危,社会陷入动荡。针对这个谣言,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商丘三地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措施,结果却各不相同。三地官员面对谣言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谣言最终是如何平息的?  相似文献   

15.
贪官与情人,几乎成了一对畸型的双胞胎,大多贪官不是金屋藏娇包养“二奶”,便是风流成性,情人一串。据有关人士透露,近年来查处的部级以上领导干部受贿案中,几乎每人都有情妇。在广州、深圳等地查处的 102起官员贪污受贿案件中,被查处的官员几乎都包养了“二奶”。那么,这些“情人”是冲着什么与贪官们勾搭到一起的呢? 一场场可耻的交易   美貌赢得“经济效益”。这是权色交易中的普遍现象,一些人用美色巴结官员,是为了利用官员手中的权力产生“经济效益”。成克杰案便是典型一例。成克杰与李平 1992年勾搭在一起后,李平便利…  相似文献   

16.
在春秋时代的齐国,齐桓公和管仲设置了一种专门掌握老年国民健康状况的官员,名日“掌病”。首都地区和各大城镇都有设置。 名为“掌病”的官员每日里要走街串巷,上至公侯将相家,下至贩夫走卒家,都要上门去唠叨,每人负责一个街区,每天的功课就是问:“老人家,您今天饭吃得香吗?睡觉咋样?  相似文献   

17.
胡昌方 《中国监察》2013,(18):64-64
“来时萧索去时丰,官帑民财一扫空。只有江山移不去,临行写入画图中”。这首打油诗,对贪官污吏的形象进行了惟妙惟肖的讽刺。官员离任时,最能看出其是否清廉。历史上许多清官在离任时给人民留下一个清廉的背影,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最近,中央电视台8台播放电视连续剧《传奇皇帝朱元璋》。电视剧中的朱元璋是个多侧面、个性鲜明的人物。他有能力,有心机,善用人,在意民心,又是个有极端权欲、残暴而心狠手辣的君王。笔者且不去评说他的功过是非,仅就《传奇皇帝朱元璋》电视剧中,朱元璋反腐反贪作一番评说。或许因为朱元璋是贫苦出身,他懂得民间疾苦,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他骨子里有一种仇恨贪官污吏的心理,对大富豪胡××不仅让他破财伤筋,还要戏弄他一番,差点就要摘掉他的人头。在坐上龙椅之后,他对腐败、对贪官的处置,不可谓不狠,反腐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不管高…  相似文献   

19.
有统计表明,近年来男性整容者的比例增加近一倍,官员整容的数量也在逐年上升。是否真的如此?为此,笔者暗访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北京军区总医院的整形外科门诊。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医院,笔者发现,每天有10名左右的男士前来咨询就诊。另一家大型医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介绍,他们每月100例手术中就有近30%是男性,其中有不少是官员。  相似文献   

20.
朱元璋,这位中国历史上政绩卓著的封建帝王,曾亲历元末的暴政渎扰,目睹贪官污吏的肆意横行,他深恶元末流弊,并知所监戒。因此,执政后,十分注意强化封建法制,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重视犯罪的预防。过去人们往往把朱元璋治国的精神概括为一个“猛”字,他自己也承认是“以猛治国”,认为“奈何胡元以宽而失,朕收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