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秀勤从未想过自己会得上艾滋病。5年前,当她被告知自己得了这种绝症后,她想自己一定会骨瘦如柴,全身布满疱疹,很快在痛苦中死去,就像那些得了艾滋病的邻居一样。可她没有。在煎熬了5年后,两家医院先后确诊,这个48岁的农村妇女与艾滋病没有一点关系。可  相似文献   

2.
她是中国首位国家卫生组织设立的“健康与人权”奖的获得者,她是最早揭开河南“艾滋病村”之谜并勇敢地说出真话的“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 十三年来她一直为中国艾滋病人奔走呼吁,被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称誉为“独自在中国农村从事艾滋病预防宣传的女性活动家”。晚年她却远赴重洋,住进了纽约附近的一家临时寓所里。  相似文献   

3.
在人们对艾滋病唯恐避之不及时,她主动请缨承担艾滋病科护理工作,冒着随时都有可能被感染的风险,奋战在艾滋病临床护理第一线。她从事医务工作29年,在近10年护理艾滋病患者的一线岗位上护理艾滋病患者4000多人次。她就是我国卫生系统授予模范个人的最高行政奖励——白求恩奖章的获得者杜丽群,同时也是我区首位获此荣誉的医务工作者。  相似文献   

4.
她自办《防御性病、艾滋病知识》资料,走街串巷,到火车站、汽车站、旅店、学校、歌舞厅、夜总会等人口集中地散发宣传。她乔装打扮、隐姓埋名、冒着危险,半年里行程5000公里,对省内50家大小医院、诊所明查暗访,掌握了游医、虚假广告坑害患者的第一手资料。她上书省长及中央领导,引发了河南省整治医疗界丑恶现象的全面行动。她自费到全省50个市县义务进行预防妇科病、性病、艾滋病等健康讲座。8年来,共作报告500余场,直接听众40余万人。她编写出版防治妇科病、性病、艾滋病书籍17本,并向社会各界赠书9000多本、…  相似文献   

5.
李勍 《中国保安》2004,(22):16-17
越南女孩范氏惠得知自己感染艾滋病毒是在分娩的产房里。2001年2月的一天,厄运将这个当时才22岁的姑娘从即将初为人母的欣喜一下推入深渊。然而,她没有向命运屈服,历经艰难最终走出逆境,成为一名宣传防治艾滋病的志愿者。她四处奔走,呼吁社会抛弃歧视艾滋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的观念。最近,她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04年度20名“亚洲英雄”中的一员,也成为众多越南人心目中的“真心英雄”。获悉范氏惠被评为“亚洲英雄”后,越南国内的几家媒体打算对她进行联合采访。但当记者打电话到她家时,她丈夫却抱歉地说,阿惠不在家,她去首都河内参…  相似文献   

6.
"民间防艾第一人"--高耀洁 最黑暗的地方是靠光明来映衬的,所以有艾滋病这样凶险的病症,就有如此善良执着的老人。如果全社会都能像她一样给病人同样的微笑和关怀,疾病和死亡也就显得不那么狰狞了。 链接:高耀洁,77岁。从1996年开始,她自费进行艾滋病防治和救助工作,并从2000年开始将主要精力放在对艾滋病遗孤的救助方面。2004年当选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3年年度人物。近日推出新书《一万封信》。  相似文献   

7.
白旭  徐纯子 《人权》2006,5(5):24-26
夏淑清曾经想过自杀。但是在她检查出感染艾滋病病毒3年以后,她笑着说,感谢政府的帮助,她家现在的年收入翻了一番。“我又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了,”42岁的夏淑清说。夏淑清家住吉林省吉林市搜登站镇。像大部分中国人一样,她也曾认为艾滋病是只有“坏人才得的病”,直到2002年6月,  相似文献   

8.
《时代潮》2001,(21)
曹韵贞教授被誉为中国艾滋病患者的希望之神。她原本可以在美国过着很舒服的日子,——事业发达,家人团聚,生活安定。可是她放弃了这一切,毅然回到了中国。许多人不理解,包括她的家人,其实原因很简单,她想为国家做点事,为中国的艾滋病患者做点事,她要达到了人生的又一个高峰。回国3年了,她如愿了吗?  相似文献   

9.
邹波  朱曼瑜 《北京观察》2001,(12):22-26
自从人类1981年在美国报告了首例艾滋病以来,20年匆匆过去了。20年的漫长岁月没有能挡住艾滋病这个魔鬼的脚步。在美洲、在欧洲、在亚洲、在非洲……艾滋病没有放弃一寸土地。全球已有5500万人成了艾滋病病毒的俘虏,25岁以下的感染者超过了半数,全世界为治疗艾滋病每年要花费5000亿美元。中国大陆自1985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以来,16年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数量已攀升到60万,近期的增长速度更是令人瞠目。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2001年8月23日说,截止到2001年6月底,  相似文献   

10.
高耀洁的行动感动了世人,她获得了一个又一个享誉世界的荣誉。“这是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她以渊博的知识、理性的思考驱散人们的偏见和恐惧,她以母亲的慈爱、无私的热情温暖着弱者的无助冰冷。她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推动着人类防治艾滋病这项繁重的工程,她把生命中所有的能量化为一缕缕阳光,希望能照进艾滋病患者的心田。”———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的十大年度人物”颁奖词“知识是艾滋病的最佳疫苗。在中国河南,就有一位倾尽心血义务宣传预防艾滋病知识的人,她的故事跌宕起伏,她的精神让人钦佩不已……”———霍尔克里(第55届联大主席)“感…  相似文献   

11.
刘巍 《人权》2004,(6):28-32
农民靳双英于1997年7月底住进当地医院待产,8月初生下女孩佳佳。医院认为靳双英贫血,为她输血400毫升。靳双英出院后,出现了发热、腹泻、口腔溃疡等症状,继而高烧不退,持续治疗无效,病情不断恶化。1999年4月,省艾滋病检测中心对靳双英检验,确认她为艾滋病病人,一个月后,靳双英死亡。继而,当地卫生防疫部门对靳双英的全家人进行了检验,确认所生女孩佳佳被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相似文献   

12.
农民靳双英于1997年7月底住进 当地医院待产,8月初生下女孩佳佳。 医院认为靳双英贫血,为她输血400毫 升。靳双英出院后,出现了发热、腹泻、 口腔溃疡等症状,继而高烧不退,持续 治疗无效,病情不断恶化。1999年4 月,省艾滋病检测中心对靳双英检验, 确认她为艾滋病病人,一个月后,靳双  相似文献   

13.
关爱,向着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美国发现了一种新的传染病——艾滋病。此后,这种疾病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蔓延开去,目前已夺走了3000余万人的生命。1995年4月,襄樊市在对卖血人员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时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从此,艾滋病传入了这个有着2800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截至2005年底,全市共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632例,其中发病405例,死亡223例,成为湖北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累计数、发病数、死亡数最多的地级市。面对艾滋病魔,襄樊人没有退缩、没有等待、没有恐惧,而是勇敢地面对,用爱心和勇气,用辛勤的工作,用科学的方法去防控。襄樊市的艾滋病病毒感…  相似文献   

14.
2002年7月,笔者来到某土家族自治县,面对面采访了一个年仅19岁的女艾滋病人 艾滋病,这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在当今世界并不是一件新鲜事,但它怎么会降临到一个穷乡僻壤的少女身上?这个女孩名叫诗芸。  相似文献   

15.
建设完善的防御体系 “我们目前采用的监测方法是美国 推荐的,就我所知,目前国内外还很少 有人使用这种方法。”马晓燕说,她是 北京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项目的研究 员,也是北京市中美合作防治艾滋病项 目的主要执行人之一。 根据2004年中美两国政府达成的 协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中国开 展艾滋病综合防治项目,实施期为5年, 美方将投入1500万美元的资金。双方 商定的主要合作领域包括:预防艾滋病  相似文献   

16.
花季悲歌     
姜锋 《人民公安》2006,(1):38-41
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她的名字叫做佘艳, 她有一双亮晶晶的大眼睛,她有一颗透亮的童 心。她是一个孤儿,她在这个世界上只活了八年, 她留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话是“我来过,我很 乖”。 红叶浸染的小路迤逦伸展,在通往天堂的善 地有个小小的新坟,那里埋葬着一个善良的女 孩,成都无数市民前来送葬,他们满脸忧伤,脚步 沉重,渐次踏灭寒蝉最后的悲鸣……  相似文献   

17.
荣娇娇 《人权》2007,(4):55-56
"接吻会感染艾滋病吗?"在得知血液、乳汁和精液这样的体液可以传染艾滋病后,朱元刚举手问道。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余冬保博士的回答让这个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的官员更加迷惑。"一般性接吻不会感染艾滋病。"余冬保说。  相似文献   

18.
徐莲芝,吉林省双阳县人,1958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同年分配到黑龙江克东县医院工作,1959年调到北京佑安医院,1995年12月1日在佑安医院设立艾滋病咨询防治门诊,并主持62238683艾滋病热线,现任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理事。首都北京,冬天的午后天气冷了许多。一位穿着灰色风衣的女士从无轨电车"新开胡同"站下一来,沿着西章胡同往北,一直走到挂着"北京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铜牌的一个院落。每到周四的下午,她都要坐公共汽车从城南搭一个小时的公交  相似文献   

19.
王用楫教授是著名病毒学家,流行病学家,世界卫生组织病毒性疾病咨询团专家。为了防止和控制艾滋病的蔓延,自1984年起,他收集艾滋病的流行病学资料和艾滋病病毒的信息,对艾滋病病毒的流行进行研究。他的工作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这个组织每月都给他通报一次艾滋病在世界各地的发展情况。目前,艾滋病的阴影正迅速向全球蔓延。据世界卫生组织去年10月5日在日内瓦公布的统计报告中说,截至去年9月底,在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但她在实现“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的人生理想的道路上却迈着坚定的脚步。她以渊博的知识、理性的思考驱散着人们的偏见和恐惧,她以母亲的慈爱、无私的热情温暖着弱者的无助冰冷。她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推动着人类防治艾滋病这项繁重的工程,她把生命中所有的能量化为一缕缕的阳光,希望能照进艾滋病患者的心间,照亮他们的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