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成本这一概念原本属于经济学的范畴,指的是产品价值中的劳动耗费,即为了获得某项收入而发生的经济资源的耗费。犯罪作为一种行为,其实现是需要耗费一定的经济资源的。行为人不仅要耗费一定的物质资料,也需耗费一定的心理资源,付出相应的身心代价,也就是说,犯罪是需要成本的。犯罪成本从时间序列而言应包括犯罪前、犯罪中、犯罪后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相似文献   

2.
犯罪被害规律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犯罪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因此,预防青少年犯罪必须着眼于各种角度。本文立足于被害人这一视角,通过对青少年犯罪所针对的被害人特点、侵害类型及加害人与被害人互动关系的分析,探讨了青少年犯罪的发生规律,从而从预防被害的角度提出了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措施,主张应将防范被害纳入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整个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3.
4.
文章通过对某内地省份未成年人犯罪状况的调查,经与成年人在犯罪数量、犯罪类型的比较,认为未成年人犯罪在犯罪数量方面与成年人犯罪没有明显差异。这表明我国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总体是健康的、平稳的。未成年犯罪人在主要犯罪类型的分布上总体同成年犯罪人呈一致的态势,在某些犯罪类型上,两者在量上有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5.
(一)变态心理及变态心理犯罪的概念 变态心理又称病态心理,是指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异常,属于一种精神障碍,或称为心理障碍。广义的变态心理,包括精神病在内;狭义的变态心理,专指病态人格。这里我们运用狭义的概念。变态心理犯罪就是指行为人由于变态心理的驱使而导致的犯罪行为。 (二)变态心理犯罪预防的重要性 变态心理犯罪预防是犯罪心理预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犯罪心理预防的核心是大力提高公民的心理素质,锻炼培养公民的健全人格。公民心理素质的提高不是孤立的,它既依赖于公民的自我修养来不断完善人格,又依赖于社会环境条件的优化和人际关系的协调。两者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优化社会环境,搞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公民心理素质的提高,消除犯罪和犯罪人心理形成的各种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犯罪缘由及犯罪控制的社会学检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的统计数据说明,与计划经济时代相比,社会转型期内违法犯罪现象的增多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市场经济的成功启动和运行,一些社会的阴暗面现象沉渣泛起再度凸显,各类侵财型案件、有组织犯罪等严重的刑事案件的高发率居高不下,而其它的违法犯罪现象亦呈递增之势。很自然,市场经济与犯罪增长的关系问题无疑是必须予以审视理析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7.
韩正生 《法制博览》2013,(2):108-109
未成年人是中国的未来,肩负着中国未来发展的期望。在当今,我国18岁以下未成年人约有3.7亿,基数相当之大。他们在成长中所树立的人生观、价值观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然而,在当前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严峻问题是未成年人犯罪在社会总体犯罪人数中比例不断上升,犯罪性质更加恶劣,对于社会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由此,对于未成年人的犯罪预防工作的实施和刑事政策的制定有更加急迫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精神面貌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观。然而,由于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重要时期,中西文化、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潮发生激烈碰撞,给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带来了一定的消极或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编译本文一是为了纠正国内一些论者对美国犯罪状况的认识偏误,如有人认为近些年来美国的犯罪(率/总量)在持续增长;二是为国内同行提供较新的研究资料,我们看到一些新近出版的教科书、论著引用美国犯罪数字有的是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有世界上最完备的犯罪信息情报网,统一犯罪报告(The Uniform Crime Reports简称UCR)。和全国犯罪被害  相似文献   

10.
变态心理者犯罪的预防主要是针对变态心理形成原因方面,即对主要构成因素的预防。最根本的是提高人们的素质,消除不良社会环境因素和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对人的不良刺激和影响,以及努力搞好人际关系的协调。核心是搞好人的心理卫生保健工作。而要做到这一点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做许多艰苦的细致的工作,特别是有赖于整个社会环境的改造工程,即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以及个人的主观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