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国际关系学的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国际关系学的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理论秦亚青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二战以后,国际关系学成为独立于历史学和法学的一门社会科学学科,逐步建立起较明确的研究对象和较科学的研究方法,理论体系日臻成熟。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流派四起、思潮纷繁,现...  相似文献   

2.
高程 《外交评论》2013,30(3):1-19
本文在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创新的视角下讨论东亚秩序研究的发展及其价值。区域概念及哲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驱动力显示,东亚秩序研究在中国的逐渐兴起既是国际关系学界寻找理论创新点的需要,也是在中国崛起的现实需求下应运而生的产物。进而,本文展现了近年来中国学界在东亚秩序领域的研究脉络和进展。选取的视角包括四个议题:思想和历史维度的跨学科关怀、来自古代东亚秩序的反思及一般启示、对于东亚体系和东亚秩序性质的讨论,以及传统"区域主义"视角在东亚合作中的适用及其局限。这些尚未形成体系的研究,体现出中国学者逐渐从忠实追随到开始认真反思以欧洲为模本的地区秩序研究范式,尝试走出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中一些思维定式的趋势。对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安全困境、联盟制衡等经典西方国际关系假说的批判性思考,引导出地区秩序研究在中国和东亚国际关系土壤中可能萌发的理论生长点。西方主流国际关系学界已然意识到其对于学科的创新价值。在此环境下,立足自身的历史和困惑揭示中国与东亚及世界的关系,是中国和西方国际关系学界实现平等对话的基础和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3.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任晓在《国际政治研究》2005年第4期发表的《国际关系学不能没有人文底蕴》中指出,社会科学研究是否需要人文底蕴,这本来不应该是个问题,然而近来似乎又成为了一个问题。他指出,社会科学研究不仅需要人文底蕴,而且不能没有人文底蕴。中国的国际关系学同样如此。人文底蕴的基本涵义是:熟悉人类(世界的和中国的)历史脉络,掌握中外哲学经典的基本内涵,理解人类基本的价值观念等。在当代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中,曾经出现过祛除价值、追求纯科学的运动和尝试。就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科领域而言,当代的行为主义运动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4.
秦亚青发表于《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3期题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生成的可能和必然》一文中,对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生成提出了三个观点,他认为:第一,中国学派的产生是可能的:社会科学理论的地域文化特征是其抹杀不去的胎记,所以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是可能产生的;第二,中国学派有着丰富的三大思想渊源:2000年天下观念和朝贡体系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今天的世界将走向何方?人们将按怎样的方式去建构未来的国际社会?基辛格的《大外交》正是一部试图回答上述问题的专著。《大外交》一书洋洋70万言,从1860年欧洲政治中心体制的建立,到如今多极世界的过渡,及对未来多极文明世界的展望,无处不体现着一种历史为现实服务的倾向。《大外交》从总体来看是一部外交史著作,并以史学的传统手法描述国际关系理论。通过对先以欧洲,后以美国的外交政策变迁为主的史学阐述,作者论述了他对国际关系理论中现实主义的理解:国家利益至上;实力地位;势力均衡;共同价值。作者通过19世纪的欧…  相似文献   

6.
张德广在《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载《红旗文稿》2008年第18期)中指出: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文章说,一方面中国全方位有声有色的广泛的外交实践取得了重大成就,国际社会更加关注我们的行为,愿意倾听我们的声音;另一方面,我们在外交实践中确实也提出了不少新思想、新论断和新理念,如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趋势,国际关系民主化,新安全观,  相似文献   

7.
在发表于《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9期的《中国国际关系学的一种审视:对学科分支领域的快速扫描(上)》一文中,著名国际问题专家王逸舟教授指出:最近十余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研究,主要是中青年一代教师和研究者所承担,他们的外语比较好,很容易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拉美等地左派思想家的批判性论述,对诸如全球化进程出现的深刻矛盾、美国帝国主义政策等现象加以剖析。然而,这一时期最大的难题,是如何解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融入世界、与西方发达国家加强合作的现象。从研究方法观察,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论述,依然是多数人遵循的基本路径;同时,也有一些人借鉴“西马”角度,从反对帝国主义新霸权、强调改造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入手;最新的动态则是,分析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事业,如何创造了不同于“华盛顿共识”的“北京共识”,为人类未来、特别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选择模式。  相似文献   

8.
历史分期是历史研究中最重大的理论问题,历史分期不仅是对历史时间的切割,也是对自我说明的主导单位的明确界定与完整阐述,同时兼顾互动方式变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英国学派为国际关系史分期提供了诸多可资借鉴的概念与理论。从部落、帝国到主权国家这种主导单位的演进构成了国际关系史分期的第一层次,主导单位的变动不仅是权力边界的调整,也是互动能力变化的结果。源于欧洲的国际社会的扩展构成了国际关系史分期的第二层次。只有将两个层次的分期结合起来才能提供一种相对完整的国际关系的历史叙事。  相似文献   

9.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理论探索》编辑部谢华在《试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哲学基础》(载《理论探索》2005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相对于政治学、经济学与历史学而言,哲学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影响虽难以觉察,但却非常深刻。根据哈贝马斯对人类知识类型的划分方法,我们可以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划分为三类,即经验-分析型、历史-释义型和批判-反思型。与此相对应,从哲学主要倾向上分析,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从总体上经历了经验主义(其最早的表现是英国的古典经验主义)、19世纪中叶以后的科学哲学(其主要派别有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20世纪后现代主义以…  相似文献   

10.
尹继武在2003年发表《国际关系的微观视角分析:心理与国际关系》一文中认为,社会科学理论发展的动力之一来源于对相关学科方法的借鉴。由于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的不成熟,因而,在理论研究中更多的是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国际关系问题。国际关系心理学是将心理学的分析方法运用于国际关系学的研究中———国际政治行为的心理学分析。相对于传统的从权力、制度和新近的文化等宏观视角来进行国际关系分析而言,从心理学角度去解析国际关系是属于微观层次上的考究。综观国际关系理论思想史,理论界偏重于宏观现实政治探讨,重视宏观理论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江苏大学人文学院阎静在《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发表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的女性主义视角》中认为,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长期忽视、缺乏性别意识,造就了一种全球性的性别等级,由男性的经历和视角所建立起来的理论被认为是反映了客观世界。从女性主义视角看,这些理论从历史、文化和政治上建构起性别界限,因此没有充分解释世界政治中的历史变化和继承性,这一情形严重地妨碍了这一学科自身的发展。多年来,女性主义者一直努力试图从实践和理论上改变这种状况。  相似文献   

12.
该书《新版译者的话》中写道:“卡尔·波普尔的《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是讨论社会科学方法的一本书。他将历史决定论界定为社会科学的一种进路,认为它们的主要目的是作出历史的预见;历史决定论的中心学说是相信社会科学的任务是揭示社会进化规律以便预见它的未来。  相似文献   

13.
高望来  卢静 《外交评论》2010,27(2):152-155
外交学院秦亚青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发表的《关系本位与过程建构:将中国理念植入国际关系理论》一文,因其理论建树和原创性思考在国际关系学界激起强烈反响,被认为是“过程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诞生。  相似文献   

14.
白云真 《外交评论》2007,1(5):93-101
美国国际关系研究在国际关系学科中是否处于知识霸权地位,是国际关系学者关注的主题之一。本文试图比较欧美学术期刊以探讨此问题,即《国际研究季刊》、《国际组织》、《欧洲国际关系》、《国际研究评论》。本文选取上述四份权威期刊在1997年-2006年期间所刊发的论文为分析文本,侧重分析论文作者的国籍、研究主题及研究方法,进而探讨美国国际关系研究在学科中地位的变化问题。进而尝试从不同角度探讨如何改变美国知识霸权的路径,包括对美国国际关系研究的优点及缺失的充分认识、国际关系学科史的重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国际关系理论的时空问题》一文(载《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第4期)中,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刘力平教授通过考察国际关系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提出了自己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定义。对"国际关系理论"的起源,刘教授肯定斯坦利.霍夫曼的说法:"国际关系理论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相似文献   

16.
二战以后,美国一直掌握着国际关系研究的话语霸权,塑造了国际关系研究的基本范式并从学理层面论证其霸权合法性。冷战结束以后,出于理论发展的需要与国际政治现实的挑战,国际关系研究逐渐呈现出多元化态势,欧洲国际关系研究在研究取向、研究方法、研究议题、理论流派等方面与美国展开了积极的话语权竞争,成就了"欧洲视角",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美国的话语霸权。近年来,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调整与地缘政治重心的东移,国际关系研究的亚洲意识也逐渐觉醒,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自主性建设已初见成效,学术自觉与学术自信有所提升。但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在话语权建设上存在诸多不足,应进一步强化学科内涵建设,推动理论创新;寻找西方学术话语体系的突破口,挖掘新的研究支点;拓展话语平台,为外交话语体系提供学术支撑。只有制定正确的话语权战略并付诸实施,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国际关系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作为研究各种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科学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是从近代西方国际关系史演绎中吸取养料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八十多年来各种理论范式在激烈争论中的互相揭短与批判,是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日渐完善的源泉和动力。  相似文献   

18.
胡宗山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五次学派争论及其启示》(载《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9期)一文中认为,在20世纪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史上,共爆发了传统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传统主义与行为主义、跨国主义与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反思主义与理性主义五次学派争论。争论既有尖锐对立、不可通约性的一面,也有着相互渗透、互相融合的一面,既展示了学科中的分歧与对立,但也在理论观点、学派建设、方法论等方面为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促进了学科建设。更重要的是,  相似文献   

19.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拥有较长的历史与学术传统,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进程可分为3个大的阶段:萌芽与初创阶段、发展孕育阶段、发展成熟阶段。从国际社会视角看,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经历了从乐观到悲观再到客观的发展演变过程;从哲学本体论的视角看,它则经历了从仅重物质因素到物质与观念因素并重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国际关系学从政治学、外交史和国际法等传统学科中分离出来 ,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学科。在七十年代后兴起的较有影响的理论有 :相互依存理论、世界体系论、霸权稳定论、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机制理论、文明冲突论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