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瞭望》2008,(25)
裘法祖:著名医学家逝世 6月14日,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我国著名医学家裘法祖教授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94岁。裘祖籍浙江杭州,1936年在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  相似文献   

2.
《瞭望》2007,(22)
裘法祖:成为德腹部外科协会荣誉会员5月19日,在首届中德医院管理高层论坛闭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裘法祖教授被授予德国腹部外科协会荣誉会员。今年92岁的裘1936年在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前期结业后赴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院求学,1939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老寿星院士、至今仍在工作着的一百零二岁著名生物物理学家贝时璋,有一个奉行终生的座右铭:“学问要看胜似我的生活要看不如我的。”我们知道,大多数老科学家都生活简朴,不慕奢华,而贝老则尤其如此。踏进贝时璋的家里,觉得从房子、家具、电器到他的日常工作、生活用品都不合他的身份,一切都显得过于简朴,甚至于简陋,可是他却习以为常。特别典型的是他长年拎的一只公文,包寿命已超过半个世纪了,式样陈旧。还打过补丁,但他包里放的外文资料却是最新的。贝老不是没这个经济条件,相反作为一个资深院士,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  相似文献   

4.
“以圆形待诸人,以锥形责己人,踏着梯形向上,沿着曲线的道路前进。”这是南京军区某团二连战士陈晓强的“座右铭”。原来他的“座右铭”并不是这样。说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哩。年仅18岁的陈晓强,在家里是一个“娇子”,在学校是个“优等生”。1985年12月,他脱下校服穿上了军装。入伍第三天,他依照自己的想法用几何语言写下了这样的“座右铭”:“以圆形待诸人,以锥形责己人,踏着梯形向上,沿着直线前进。”开始的一段经历,也曾验证过他的设想。入伍不到半年,他就受  相似文献   

5.
第一,要确立做人的基本品德。其核心有三点:知耻、守信和气节。一个人有一点羞耻心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个人彻底没有羞耻心,那他什么事都敢做。保持一种羞耻心是人最基本的做人品德。如果一个人“言而无信”,还有谁会跟他打交道呢?还怎么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呢?气节也是非常重要的,孟子提出“大丈夫”的三个条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做到这三点不容易啊!  相似文献   

6.
郑培民在做官、做人、做事上有着许多感人至深、催人向上、值得称道的“清醒”——“要坚守原则,不能感情用事”;“大事不糊涂,‘屁股’上要干净”;“灯红酒绿不迷眼,不义之财不伸手”;“不给别人一点送礼的由头,不让自己有半点腐败的念头”,等等。郑培民能够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高尚情操,与他几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地坚守着这一个个“清醒”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7.
构建中国现代大学的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需要“大楼”,更需要“大师”,最重要的是“大爱”湖南农村放牛娃,大学教师,工程院院士,百年名校的大学校长,这是身份的变化,也是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院士的人生轨迹。谢和平说:“我很知足,在这天府之国,恰好赶上西部大开发的机缘,能  相似文献   

8.
铁凝话做人     
白露 《党政论坛》2009,(4):37-37
从字面上看,“会做人”三个字无褒义也无贬义,生活中它却是人们用多了用惯了用省事儿了的一个对人略带贬义的概括。甚至有人特别害怕别人说他会做人,当自己被说成“真不会做人”时倒能生出几分自得。好像会做人不那么体面,不会做人反倒成了响亮堂皇的人生准则。  相似文献   

9.
今年,党中央提出要在县级以上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深人开展以“三讲”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如何把“三讲”的学习教育引向深入,落到实处、抓出成效,这是当前摆在各级党委和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笔者认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把“三讲”学习作为一般的政治理论学习的习惯做法,引导大家从新时期领导干部座右铭的高度来学习“三讲”、理解“三讲”、落实“三讲”。一、把“三讲”作为领导干部座右铭的理论依据座右铭,是指写出来放在坐位旁边的格言、警句。座右铭具有很强的自警性和自律性,…  相似文献   

10.
最近,我到宁夏吴忠市一个部队出差,看到部队营院里写着一条醒目的标语:“做人,不一定要风风光光,但一定要堂堂正正。”这句话引人深思,给人一种心灵慰藉,使人心态平和,又不失奋斗进取的激情。所谓“风风光光”,可以理解为事业成功、名利双收,与鲜花掌声相伴,让世人不胜羡慕。而“堂堂正正”,就是为人正直、清白,爱憎分明,言行一致,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上不愧天,下不愧地。  相似文献   

11.
第一,要确立做人的基本品德。其核心有三点:知耻、守信和气节。一个人有一点羞耻心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个人彻底没有羞耻心,那他什么事都敢做。保持一种羞耻心是人最基本的做人品德。如果一个人言而无信,还有谁会跟他打交道呢?还怎么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呢?气节也是非常重要的,孟子提出大丈夫的三个条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做到这三点不容易啊!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国雄在院士大会上发言说:“现在是老院士开会,年轻人也开会,中年人也开会。会议扎堆的情况比以前更严重。”为此他向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建议,中国科学院应该带头砍掉一半会议。(载6月7日《中国青年报》)吴国雄院士还算了一笔账:一个人如果30岁拿到博士学位,65岁退休,本来有35年的时间搞科研,现在却有一半的时间要去开会,“会议让一个人的科研生命缩短一半”。其实,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苦恼。我一个在政府机关工作的朋友,一年下来作了一下统计,发现竟有236天泡在会议里。一年365天,236天用于开会,占了整整三分之二,哪还有时间…  相似文献   

13.
高崖 《理论探讨》2005,1(2):45-46
“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把刻写在希腊北部的一个小镇德尔斐阿波罗神庙墙壁上的这句铭文作为自己人生哲学的信条,以此来处理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各种关系。他为实践荣誉、真理和正义宁可饮鸩赴死而不肯苟活,他为“认识你自己”走完了七十载的人生路程。这给后人留下诸多思考,深深震撼着自由的灵魂。1  “认识你自己”,要知道你自己是无知的,这不仅是苏格拉底做人的原则和信条,也是他研究哲学的切入点和所遵循的原则,从而为古希腊哲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在“自然哲学”极尽的境地,给希腊哲学注入了新的生机。这正是叶秀山先生所认为…  相似文献   

14.
马恩华是杰出的社会主义企业家。他以无私的拼搏奉献精神回答了“人为什么要活着”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究竟怎样活着,怎样做个领导干部,尤其是怎样做个社会主义企业家这人生价值的根本问题。用马恩华的话说,“我把自己交给党。”这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的人生目的;“国家把这个担子交给了我,我就要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国家创出个一流企业。”这是他的豪言壮语,也是他的人生态度;“人活着要有价值。国家把企业交给我,我要把国家交给我的重担一直挑到生命的尽头!”这是他的人生追求,也是他人生价值的体现。马恩华的事迹告诉我们: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应以有限的生命无私地为国家、为企业、为职工去拼搏、去奉献,最大限度地为国家做贡献,全心全意地为职工谋利益。这,就是马恩华的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我当了十七年的党支部书记,始终不忘规规矩矩做人,总感到学习上刻苦,工作上吃苦,生活上艰苦,是政工干部的天职。能让“三苦”精神在岗位上闪光,起码不愧对党和人民。因此,多年来我一直把“三苦”当做忠于职守的精神支柱。 学习上要刻苦。有人说:“不读书,不看报,必然要搞歪门邪道。”这话很有道理。任何一级干部都是如此。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情况,1983年我自费报名上了函大,业余时间几乎都用在学习上。熬了“三年寒窗苦”,拿到的却是一张国家根本不承认的文凭。甭说提升、晋级,就连评定职称也毫不管用,为此我曾苦恼过、伤心过。 然而,我把学到的知识用在写作和工作上,思想  相似文献   

16.
<正>我常常怀念我父亲徐海东。我一生中,在他身边生活了33年,他老人家是我第一位老师,他一直在各方面关心我,特别是从政治上关心我的成长。从我懂事起,他老人家就一直在教育我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热爱我们伟大的军队,教育我要坚信党、坚信人民、坚信我们的军队;培养我坚定的信念,教育我在政治上要做一个清醒的人,要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一个正直的人、诚实的人,要做人民的公仆。他老人家的身教  相似文献   

17.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政工干部,我认为,必须写好一个“人”字。做人,要学会做人的道理,作为政治工作者更应学会写好这个“人”字。首先,人字一撇一捺,左右稳稳当当。祖先造字时都考虑到人字怎样写方稳当好看,如今后人做人,尤其是政工干部做人扎实、诚恳待人,  相似文献   

18.
我穿了五年警服,有许多痛快的事情,也有不痛快的事情。当兵,也有酸甜苦辣。 怎么想起要当兵的?记得高中毕业后一次酒会上,一位女同学说:好男要当兵。她这漫不经心的一句话,对我却颇具蛊惑力。几位同学也跟着嚷:“当兵去,当个将军才算好兵。”我的心里,就象喝了一口烈性酒,热乎乎的。你知道,天底下有那么一号人,总想做人尖尖。我就是这号人。 最初几天,我没敢报名。因为听说到北京当武警身高、体重等条件和其他兵种不同,特别是政审,要求更严格。一位同学用他那三寸不烂之舌在电话里鼓捣了半天,我想,干嘛不试一试呢? 这一试,竟被录取了。我自己吓了一跳,一股当将军的“野心”又怦怦跳个不停了。 到了警营,我的妈,这哪象同  相似文献   

19.
钱之俊 《各界》2014,(8):12-15
“文弱书生”,用在钱钟书身上其实还是很贴切的。和他渊博宏大的知识结构比起来,他的身体显然不具有对称性。他的好友郑朝宗说:“有时你不免惊奇,像他那样弱不禁风的人,怎么能吞进那样多的东西,照一般的想像,一个胸罗万卷的人,理应具有约翰逊博士那样魁梧的躯干的。”其实从少年时期开始,一直到解放前,钱钟书的身体一直都不好。他青年时和陈衍(石遗)往来密切,自言:“自分不才当被弃,漫因多病颇相关。”石遗老人因此建议他:“余见其多病,劝其多看书,少作诗也。”郑朝宗说他“年尚未四十,而体赢善病”。特别是困居上海八年,他“心情奇劣”,身体时常不好,每年生一场病,一病往往一个多月,请医问药都没用。解放后到“文革”前,生活较为安定,衣食无忧,又值壮年,他的身体很好,稍微发福,大概是他一生中最好的一个阶段。许渊冲五十年代初遇到钱钟书,“胖得连我都认不出来了”。  相似文献   

20.
做人要有人品,当“官”要有“官德”。当干部的,不能老是想着自己的升迁。“莫道昆明池水浅”,一个干部,无论处在什么岗位,只要心系群众,都可以做出一番事业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官”有多大?但他的形象是十分高大的。当干部,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同时,一个干部的能耐有多大,最终人民群众看得清清楚楚,组织上也明白。是“锥子”总会脱颖而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