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09年7月11日,当代中国两位学术泰斗季羡林、任继愈同日辞世。在一个需要大师的国度,在一个大师稀缺的年代,一天之内陨落两颗巨星,学界痛悲、举国痛惜!  相似文献   

2.
在一个大师稀缺的时代,人们才会格外缅怀每一位大师的逝去。任继愈、季羡林两位先生可谓学贯东西、享誉中外、德高望重。却始终保持着宽厚、谦逊、平和、坚韧的秉性,而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缺乏的真正的大师品格。  相似文献   

3.
李舫 《学习导报》2010,(2):42-42
2009年7月11日,当代中国两位学术泰斗任继愈、季羡林同日辞世。从学术成就来看,就学术影响而言,或拿治学品格以论,两位先生可谓学贯东西、享誉中外、德高望重,是名副其实的学术巨擘、国学大师。在一个需要大师的国度,在一个大师稀缺的年代,一天之内陨落两颗巨星,学界痛悲、举国痛惜!  相似文献   

4.
李舫 《新湘评论》2010,(2):42-42
2009年7月11日,当代中国两位学术泰斗任继愈、季羡林同日辞世。从学术成就来看,就学术影响而言,或拿治学品格以论,两位先生可谓学贯东西、享誉中外、德高望重,是名副其实的学术巨擘、国学大师。在一个需要大师的国度,在一个大师稀缺的年代,一天之内陨落两颗巨星,学界痛悲、举国痛惜!  相似文献   

5.
朱海山 《学习月刊》2009,(17):22-23
季羡林先生、任继愈先生仙逝之后.媒体慨叹中国最后两个大师去矣。联想到温家宝总理一直关心的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问题.找来一些大师的书籍认真研阅.发现大师除了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外,都有其独特的人格和个性.我把它称为大师的风骨。与他们的学术思想一样.这些风骨与日月天地共存.人们可以记不住他们的学术思想.但始终难以忘怀他们的风骨.  相似文献   

6.
有这样一部书,翻开它,你可以找到河南历史上任何一位文化名人,你可以查阅河南历史上任何一件文化大事,你可以掌握中原文化的发展历程,你可以看到河南历史上出土的任何一件文物,你还可以综观河南省各地的民风民俗,查询河南人或外省人描写河南的书目。30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撰稿,季羡林、张岱年、任继愈、冯骥才等国家级专家担任学术顾问,从立项策划、组织撰稿到编辑出版,  相似文献   

7.
滇仁 《求是》2001,(18)
云南人民出版社新近推出了伍雄武教授的力作《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凝聚新论》(以下简称《新论》)。5月12日云南人民出版社在京举行座谈会,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任继愈、黄楠森、罗国杰、哈经雄、郑杭生、高放、陈家才等参加座谈。德高望重的季羡林先生寄语会议。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为会议提交了书面发言。《求是》杂志总编辑王天玺到会并作重要发言。专家们一致认为,《新论》既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又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新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力图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来分析各种民族问题,对中国历史学、中国哲学、…  相似文献   

8.
刘利华 《学习导报》2014,(12):43-44
学者健我观察发现,一般来说,大作家、大学问家、大艺术家、大科学家,都比较健康,比较长寿。夏衍活了95岁,冰心活了99岁,巴金活了101岁。他们都是大作家。钱锺书活了88岁,任继愈活了93岁,季羡林活了98岁。他们都是大学问家。更奇的是,"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100多岁了,还能坚持写文章。周有光的夫人张允和,也活了93岁。齐白石活了93岁,启功活了93岁,贺绿汀活了94岁。他们都是大艺术家。钱学森活了98岁,钱伟长活了98岁,杨振宁82岁时,还娶了位28岁的小夫人。他们都是大科学家。  相似文献   

9.
读书     
季羡林新作感悟 人生今年8月,季羡林先生将迎来他的95岁寿诞,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季羡林的新作《我的人生感悟》,收录了他不同时期所写的人生经历、人生体验与人生回忆的散文.  相似文献   

10.
张晓娜 《廉政瞭望》2012,(19):62-63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受理季羡林之子季承起诉北京大学一案,给持续多年的季羡林遗产案带来了一丝转机。但,遗产之争远未结束。  相似文献   

11.
季羡林最难熬的岁月当数动乱初期。百般凌辱之下,他决定自绝于人民。在不堪回首的心酸中,季羡林还忘不了幽上一默,不过此时的幽默  相似文献   

12.
人生,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永远不会完结的研究课题。作为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的耄耋老人,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结合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用朴实的语言叙述了人生经历与人生感悟。《季羡林谈人生》(季羡林著,季羡林研究所编,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就是这样一本承载着学者的探究与思索、睿智与明悟的图书。在书中,季羡林先生以自己亲历过的事情、感受过的情愫,高度概括了九十余年人生历程中,那些最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我们选取“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一篇刊发,供读者玩味赏读。  相似文献   

13.
大师抄书     
正20世纪50年代,季羡林先生在北京大学教授语言学。一天,一个叫王民的学生来向他借一本关于语言学方面的古籍。这让季羡林犯了难。因为王民要借的,是一本极其珍贵的孤本。其实王民心里也一直在犯嘀咕,不知道老师肯不肯把书借给他。先生稍作迟疑,然后对王民说:"你过一个礼拜再来取吧。"王民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也只能遵命而行了。一个星期后,王民如约来到季羡林办公室。季羡林把"书"递过来  相似文献   

14.
<正>20世纪50年代,季羡林在北京大学讲授语言学。一天,有一个叫陶汉清的学生来办公室找他,想借一本重要的语言学著作。季羡林一下子犯了难,学生要借的这本书是极其珍贵的孤本古籍,如果在翻阅的时候稍有污损,将是不小的损失。但面对学生渴求的目光,季羡林又不忍拒绝,便对他说:"这本书我还在看,下周借给你行吗?"陶汉清高兴地离开了。一个星期后,陶汉清如约来到季羡林的办公室。当  相似文献   

15.
长衫李浬     
陈元 《当代党员》2009,(9):54-55
7月11日,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因突发心脏病,在北京去世。一位身在拉萨机场的年轻学者闻讯后失声痛哭。这位身着长衫的年轻人名叫李浬,他因执著追寻国学的真谛而与季羡林有一段传奇般的忘年交……  相似文献   

16.
尊重的姿势     
张海迪 《党的建设》2009,(10):51-51
尊重别人有不同的姿势。堪称"国宝级"的一代大师季羡林,从不倚老卖老。每有客人前采拜访,他都早早地衣冠整齐地在书案前坐好,昂首挺胸,下巴微微内收,坐得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在他看来,挺胸端坐,是对客人的一种尊重。在客人离开时,他一定送出门外,道别再见。1995年的一天,白岩松为季羡林做"学者访谈录"。当时,季羡林坐着,在白岩松掏名片准备递给他的一刹  相似文献   

17.
郭改云 《党建》2014,(8):58-59
正他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图书馆任期最长的馆长;他主持实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文化工程;他以年迈之身为民族的文化振兴创下了千秋功业。我总是记得,2009年7月11日早晨,一代宗师任继愈走了。因为记者的职业,我结识过各个阶层的人士,走进他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旋即又淡出、疏离,渐渐地只留下些许记忆。惟有任继愈先生,自始至终鲜活在我心里,并凝成永恒。  相似文献   

18.
月读     
季羡林谈人生;中国高层讲座;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  相似文献   

19.
编写大书的老人读一个老人就像读一本书,任继愈先生就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大书。今年88岁、身为国家图书馆馆长的任继愈先生坐拥书城,和书打了一辈子交道,现在依然在为书的建设添砖加瓦。说来有些不可思议,像任先生这样一位大学者,经过这么多年的积淀和思考,有许多学术上的心得和文章要做,比如他对学生谈到过的儒教论衡、群体认识论等等,都是他打  相似文献   

20.
季羡林一向被人们称为"国学大师",其主要是研究东方文化和印度学的。不管怎样,这样一位著述颇丰、经历坎坷的文化学者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季羡林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指出,从人类全部历史上来看,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到了21世纪,三十年河西的西方文化将让位于三十年河东的东方文化,人类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季羡林先生何以如此自信呢?笔者试图从三个角度分析及证明这一预见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