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人才观,必须加快推进人才工作的理念创新、实践创新和方法创薪,更好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为金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2.
科学的人才观要求对人才的认识树立“三个观念”,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四个尊重”,核心是尊重劳动;要求牢牢把握“一个标准”,核心是做到“四个不唯”;特别要求对人才的“培养、吸引、用好”,核心是“用好”;要求最终体现“三公”(公开、公平、公正),核心是“党管人才”。  相似文献   

3.
工业立市、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构成沈阳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总体战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是沈阳市委、市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实施阶段,深入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为指导,紧密结合沈阳振兴大业的实际,所确定的重大战略举措,对实现沈阳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沈阳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前进》2014,(9):42-42
<正>近年来,灵丘县以争创"人才工作先进县"为载体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各方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到本县创业,为全县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一、规划先行,政策助力,在"想来"上做文章。县委县政府抢抓灵丘被省、市确定为"扩权强县试点县"的历史机遇,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吸引力强的引才政策,增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一是抓住规划制高点,加强顶层设计。县委组织部门集中力量,结合县情,精心编制了《灵丘县  相似文献   

5.
高建民 《前进》2005,(1):50-51
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强调:全党同志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实施人才战略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为此,做好人才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结合实际,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平君 《新东方》2004,(3):28-33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精神和要求,首先在于观念更新。必须从传统人才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才能以新的目光发现人才,才能以新的姿态善待人才,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励人才。做好人才工作,落实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社会里,我们要从科学的角度去看待人才,发展人才。要以人才培养人才,人才发现人才,人才引导人才的方式构建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用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来指导我们的"人才立市"战略,造就一支能够适应营口率先崛起需要的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8.
孔祥中 《创造》2004,(5):16-16
"人才"在哪里?看你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文革"过后由于荒废了一代人的学业,在改革开放初期,以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职称指标来统计是不足不奇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人才类型呈现多样化.原来的标准已经不满足多元化的人才衡量需要,因而不能用单一标准来衡量.  相似文献   

9.
人才强国战略的六大突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景勇 《半月谈》2004,(2):30-32
2003年底,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决定》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的人才观。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和新措施。成为我们做好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0.
管廷莲 《求索》2010,(10):72-74
关于对"人才"的论述,古今中外有诸多不同的观点。从古希腊学的"天才神授"观,到中国古代的遗传禀赋决定观、教育观,再到现代的人才学观及人力资源观。"人才"的理论形态得以不断完善。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人才观"概念是人力资源观的表现形式。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并进一步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明确了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科学人才观的提出,不仅具有文化上的理论支撑,还有我党实践上的理论借鉴。它是党的人才观思想与时俱进的时代传承与理论创新。科学人才观对什么是人才、人才的地位如何、怎样用好人才等一系列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是知识经济时代,党和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行动指针。  相似文献   

11.
准确把握党管人才的科学内涵需要从管理对象、管理内容、管理方式、管理主体等四个方面进行创新,按照党管人才的要求积极推进人才工作需要理顺人才管理体制,促进三大体系协同运作;促进机制转换,形成有效的选拔、使用、流动、激励机制;营造吸引人才、人尽其才的环境和拴心留人的氛围;建立符合社会需要和各类人才特点的人才培养和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2.
吴玢锋 《桂海论丛》2004,20(3):80-82
准确把握党管人才的科学内涵需要从管理对象、管理内容、管理方式、管理主体等四个方面进行创新,按照党管人才的要求积极推进人才工作需要理顺人才管理体制,促进三大体系协同运作;促进机制转换,形成有效的选拔、使用、流动、激励机制;营造吸引人才、人尽其才的环境和拴心留人的氛围建立符合社会需要和各类人才特点的人才培养和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一、深化认识 ,明确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 :“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全党同志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 ,充分认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自觉增强大局意识和忧患意识 ,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 ,必须进一步深化认识 ,统一思想 ,深刻理解实施人才强省战…  相似文献   

14.
陈明洋 《桂海论丛》2005,21(1):20-22
当前,我国掀起了一股建立服务型政府的改革浪潮。文章试图通过推行机构弹性制、民众参与制、绩效评估制、政府问责制 来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15.
以服务型政府建设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全球范围内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和持续的行政改革中可以看到,西方发达国家正处在一个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中,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建立一个能够适应后工业化要求的治理体系的问题。在中国社会双重转型的历史背景下,社会管理创新的提出是对政府管理模式和社会治理关系进行反思的一个结果,是服务型政府建设在新阶段的一个重要内容。正视理论和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以服务型政府建设为契机,构建新型的、合作型信任关系达致合作治理,使政府控制和管理社会的观念让位于调控、引导、服务和整合社会的观念,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要促进阶层关系和谐,必须统筹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形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出发,可以深入挖掘促进阶层关系和谐思想的丰富内涵,把它概括为政治诉求表达和谐、利益协调机制和谐、思想道德基础和谐、动力平衡机制和谐、管理体制创新和谐、生态文明基础和谐。  相似文献   

17.
运用网络手段创新共青团工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进入21世纪,共青团组织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与课题,如何运用网络手段创新工作方式,通过网络引导和服务青年,提高团的组织和动员能力就是其中之一.围绕这一重大课题,本文探讨了运用网络手段创新共青团工作的思路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8.
覃正爱 《湖湘论坛》2004,17(2):51-53
新时期党的思想路线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形成既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历史继承 ,又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重大创新。一、党的思想路线的创新是一个过程 ;二、新时期党的思想路线的三大创新 ;三、从三大创新的角度坚持新时期党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19.
实行知识产权战略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创新战略、专利战略、技术标准战略、品牌战略是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技术创新战略是基础和前提。本文着重就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采取的几点战略和策略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20.
谭利华 《桂海论丛》2003,19(6):54-56
导致广西目前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制度和技术创新 ,实施创新战略是广西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实施创新战略广西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创新动力不足、主体不多、文化不浓、体制不活 ,要在以下几方面采取积极措施 :加大科研投入 ,大力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 ,扶持优势产业 ;鼓励创业 ,奖励创新 ,培育浓厚的创新文化 ;用活用好现有人才 ,积极引进外来人才 ,扩大广西的创新主体 ;完善和改革评价、分配体制 ,激发全社会的创造热情和活力 ;以新思维定位广西发展战略 ,积极主动融入“粤港澳经济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