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构建二元社会保障体系下的农村保障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结构转型的步伐大大加快。农村改革以后,传统的集体经济迅速瓦解。为广大农民世代所依赖的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其功能也受到很大冲击。许多农村家庭因此而陷入困境。建立以家庭保障为基础、以医疗保障为主体、以农村低保为底线的农村社会保障模式,已迫在眉睫,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关注民生 尽快构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人口流动的加快,农村集体经济提供的养老保障体系已基本瓦解,传统家庭养老保障的功能和养老资源因家庭的小型化和空巢化正在不断弱化,与此同时,新的社会养老  相似文献   

3.
徐丽红 《前沿》2011,(21):44-47
公民社会权利是一种现代政治理念。公民应该享有平等的社会权利。但是在中国特有的二元社会结构下,公民社会权利的行使及保障都出现了不平等的现象。本文就二元社会结构下公民社会权利行使及保障不平等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力图就如何改变现状、有效保障公民社会权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现令农村残疾人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在农村经济落后地区这一弱势群体的生存更是艰难。基于社会文明、和谐及发展的需要,必须在原有制度基础上推陈出新,以财政供养为主,采取“零支柱”、“第一支柱”的保险制度,同时辅之以家庭养老和集中供养形式,结合就业手段,多管齐下,建立起完善的农村残疾人养老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5.
文章立足于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的实际状况,从传统孝文化与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相结合的角度来思考家庭养老问题,指出推进农村孝文化家庭养老功能建设需要经济、社会、政治、法律等多种条件予以保证,为此,要引入制度因素,构建孝文化的制度基础;开发孝文化资源,强化孝文化发展的动力;多管齐下,构建孝文化的传承机制。从而实现孝文化与养老保障制度的双赢,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孝文化、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养老道路。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新时期重大历史任务,也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以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许多地区的农民已经开始富裕起来,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家庭小型化趋势为基础,得出当前如何建立和完善一个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辽宁农村已经建立起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但还需要不断完善的思考。最后论述了现阶段辽宁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相关问题,并对如何完善辽宁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立法提出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7.
汤芝兰 《思想战线》2003,29(5):82-87
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存在诸多问题,如家庭赡养功能弱化、老年人精神生活匮乏、就医难、孤寡老人供养标准低、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缺失等。要妥善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应建立以"家庭保障为基础,社区保障为核心,自我保障为补充"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障模式。  相似文献   

8.
李廷普 《创造》2003,(9):47-48
云南省经济滞后地区是指滇西北的迪庆、怒江,滇东北的昭通,滇东南的文山,滇西南的临沧、思茅。人均占全省的33.4%,国土面积占全省的41.5%,2001年,GDP占全省的15.4%,人均只有200-300美元。特别是这些地区的广大农村,经济更加滞后,基础更加薄弱,而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却比城市来得更加迅猛。因此,分析农村人口养老存在的问题,寻找农村养老的对策,对促进这些地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保持整个社会的稳定,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一、滞后地区农村养老的现状谈到人口的老龄化,人们往往关注和重视的是城镇人口的老龄化。事实上,农村人口老龄化更比城…  相似文献   

9.
社会转型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大量出现,农村社会养老问题变得尤为突出和紧迫,已经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本文在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决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房秋实 《人民论坛》2015,(8):110-112
文章概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概念及建立农保法律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我国农保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法律立法层次低、缺乏系统化立法支持、缺乏可持续性及保障水平低等缺陷,建议借鉴德国、日本、瑞典农保法律制度,从农保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具体构建及与其它制度衔接入手,构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1.
现代农业随着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的威胁,这些风险的存在和发生,严重地影响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北京的农业保险机制,对保障农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推动北京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广西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难点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玉珍 《桂海论丛》2009,25(4):77-79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党和国家最为关注的"三农"问题中的一个方面.在广西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使全额收取养老金中的个人缴费部分、集体补助部分和养老保险金的个人缴费部分、集体补助部分标准的确定以及如何体现社会公平等成为难题.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大力发展生产,体现政府关怀,确保实现公平,创新养老方式,使农村养老保险成为农民致富的助力.  相似文献   

13.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建立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昭元 《桂海论丛》2005,21(3):61-63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稳定顺利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我国广大农村尚处于开创阶段。作为一种政府行为,它的建立与实施,必须经过试点,摸索经验,并同农村其他各项改革配套进行。  相似文献   

14.
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转型。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正由传统向现代过渡,反映这种社会关系转型轨迹的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及政治结构出现了实质性的分化:乡村利益格局日益趋向多元化,教育及文化的发展使农民的意识从"身份取向"向"权利取向"转变,并自发形成了以自主治理为特征的乡村社会团体。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构成了未来我国新型乡村治理关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学兵 《桂海论丛》2007,23(2):10-12
现阶段的城乡二元结构,从经济、社会以及政治发展等方面制约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从价值导向、决策思路、分配调整以及农村发展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新举措和新部署,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政策条件。着眼和谐社会的构建,还应致力于户籍制度、城乡要素市场、公共财政制度以及基层民主建设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彻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16.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政府的财政能力和养老资源有限以及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意识薄弱,使得贵州民族地区建设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困难重重。但另一方面,贵州民族地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设仍然有着一些独特优势,如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独特的人口生育政策以及西部开发战略持续推进。当前贵州民族地区需要加快经济增长,构建多层次、多元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加强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财政投入,并在中央政府的协调下,实现民族地区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衔接。  相似文献   

17.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是当前一项带有根本性、全局性、政治性的历史任务,是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值得十分重视和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8.
农村产业结构演变对农村女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活动的参与主体出现明显的性别分化,农村妇女成为农业生产的主体.理论和实践表明,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经济发展往往并不必然导致弱势群体的最终受益.面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还将继续调整这一必然趋势,农村女性如何提高适应能力,发挥农业生产的主体作用已成为理论研究和政策建设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广东农村产业结构演变和农村女性适应能力的实证考察,揭示影响农村女性适应能力的有关因素,据此,对如何提高农村女性的适应能力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实物换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之路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卢海元 《湖湘论坛》2003,16(1):46-48
在城镇化进程中 ,如何建立能有效将非农化职工和农民都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可行性操作方案 ,“实物换保障”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它是适合农民需求的制度安排 ,能同时解决养老、发展和稳定的问题。我们应加快实物换保障的配套制度建设 ,构筑起实物换保障的政策支持系统 ,改变土地作为农民生活保障的现状 ,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和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农村干部侵占集体财产,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等案件,极易引发农村群体性事件。农村基层警务部门要树立情报第一的观念,大力加强农村公安经济犯罪案件侦查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打击经济犯罪的能力,及时打击和取缔非法经济活动,堵死经济犯罪的源头,消除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