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学坛上,“古史辨派”(又称“疑古派”)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术流派,其创始者及主要代表是顾颉刚(1892—1980,江苏苏州人)和钱玄同(1887—1939,浙江湖州人).1926年《古史辨》第一册问世,标志着该派的正式形成.以后,《古史辨》又持续出到七册,参与的作者不少,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古史辨派”受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整理国故”思想的影响,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西方近代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来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古史辨派”对儒学经学涉及的内容颇多,其中关于孔子与“六经”的关系问题是其比较重要的一个观点.撮其大要即认为:“六经”是周代通行的几部书,并不是如古文经学家所谓的“六经皆周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史学界,特别是上世纪20至40年代的史学界,顾颉刚的名字如雷贯耳。1923年,30岁的顾颉刚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一夜之间暴得大名,成为史学界一颗新星。1926年,他出版的史学巨著《古史辨》(第一册,先后出版七册),再次轰动史林,胡适称之为"中国史学界的一部革命的书"。《古史辨》的出版,标志着一个新的史学学派古史辨派的诞生,  相似文献   

3.
正胡适是新文化运动最早的倡导者与实践者之一,由于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白话文是新生事物,当时社会上对此的反对异常激烈,反对白话文运动的有大学者吴宓、黄侃、林纾、梅光迪、章士钊等人,尤以黄侃为最。黄侃乃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大弟子,恃才傲物,其狂妄与尖刻是出了名的。一次,黄侃对胡适说:"你提倡白话文,不是真心实意!"胡适问他何出  相似文献   

4.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首倡这一运动的陈独秀和大学改革主将之一的胡适竟是一对安徽同乡。陈独秀长胡适一属,同属卯兔,当年都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相识,一度成为盟友。在其后近30年的交往中,他们有过愉悦和快乐,也有过误解和分歧,但是,就个人关系而言,终不失为一对相知有素的老朋友。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有深厚功底的政治家和诗人,毛泽东结识了不少文化人,或与他们有文字之交,或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在世间留下不少佳话。毛泽东和胡适毛泽东青年时代曾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五四运动前后深受《新青年》杂志影响,转而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述了毛泽东的回忆:"《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  相似文献   

6.
五十年代,毛泽东发表《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开展了对胡适思想的清算运动,这早已是尽人皆知的事情了。但对二十年代,毛泽东作为胡适的崇拜者与胡适的历史联系却知者甚少。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曾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说过这样一段话:“《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与胡适的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运动前后,毛泽东与胡适就有交往。其后的数十年中,他们在思想上和政治上产生了一系列的联系、分歧和斗争。由于两人身份特殊,他们的交往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一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是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界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又是在中国风云变幻的政治生活中引起诸多争议的人物之一。他曾先后就读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1917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当时,各种思想风云激荡,胡适积极参加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提倡文学革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在思想文化界…  相似文献   

8.
他们在思想上、政治上由联系、影响到分歧、斗争;关系上,也由师生、朋旧转向对立,《毛泽东与胡适的交往》在中国现当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相似文献   

9.
据顾颉刚先生<古史辨·自序>回忆,1916年,陈汉章先生讲中国哲学史,从伏羲讲起,讲了一年,才讲到商代的<洪范>.第二年,改请年仅27岁的留美博士胡适先生讲,他劈头就从先秦诸子讲起.这一大胆行为,后来被蔡元培先生称为"截断众流",并为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所效法,由此奠定了整个20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0.
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接受斯诺访问时,曾谈道:“《撕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  相似文献   

11.
道是无情却有情──毛泽东与胡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4年,毛泽东借批判俞平伯所著《红楼梦研究》,发动了“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适派”的斗争。毛泽东是胡适的学生,学生批判老师,似乎不近人情。但如果从政治和党派的角度来考察,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毛泽东曾说过:“吾人唯有主义之争,而无私人之争。主义之争,出于不得不争,所争者主义,非私人也。私人之争,世亦多有,则大概是可以相让的”,所以,毛泽东发动的“批胡”运动,盖源于主义之相差,而非不近人情。事实上,毛泽东一生都没有忘记胡适对他的教导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30年代,毛泽东说,胡适“一时…  相似文献   

12.
胡适与中共     
胡适曾称赞毛泽东的文章“眼光很远大”。 毛泽东希望胡适能成为连接美国朝野与中国共产党的桥梁与中介。 胡适致电毛泽东,希望中共“痛下决心,放弃武力,准备为中国建立一个不靠武装的第二大党”。 1949年,胡适眼看国民党大势已去,登上蒋介石派来的专机飞往纽约。 1956年,毛泽东在政协会议上说,“胡适这个人真顽固,我们劝他回来,也不知他到底贪恋什么?……新文化运动他是有功劳的。到了21世纪,那时候,替他恢复名誉吧”。  相似文献   

13.
从五四运动开始,毛泽东与胡适之间就有交往,毛泽东对胡适的态度在思想和政治上经历了一个从推崇、分歧、争取到决裂、批判的过程,这一过程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一时成了我的楷模” 1936年,在延安保安的窑洞里,面对来自大洋彼岸的新闻记者斯诺,毛泽东讲述着自己早期的人生经历。他说道:“《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  相似文献   

14.
杨飞 《党课》2012,(22):84-86
胡适(1891-1962),原名嗣糜,学名洪驿,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曾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  相似文献   

15.
胡适作为近代以来在文化领域最有争议的人物,尤其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文化运动中,他表现最为活跃,也正是他的积极才给后人留下了批判的口实,但是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胡适有全盘西化之名,却没有全盘西化之实。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 ,胡适与鲁迅的思想、著作至今仍对中国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他们与其他先驱者一道 ,以《新青年》的团队精神相互呼应 ,共同开创了全新的文学方向 ,使白话诗和白话小说从此成为中国文学的正宗。他们也为反对封建伦理道德 ,创建新型的社会与人生而协同作战。考虑到几十年来国内学术界对鲁迅的研究和评论已相当充分 ,对胡适的研究则是近年才真正开始 ,故本文着重从胡适这一方面论述“五四”时期二人在文学贡献和人生观念方面的相同点 ,并初步比较了二人各自的留学生活对他们以后人生道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学者、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胡适先生,27岁任北京大学教授。 一次,他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述  相似文献   

18.
黄建太 《党史博采》2009,(11):18-19
胡适作为近代以来在文化领域最有争议的人物,尤其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文化运动中,他表现最为活跃,也正是他的积极才给后人留下了批判的口实,但是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胡适有全盘西化之名,却没有全盘西化之实。  相似文献   

19.
沈晖 《党史纵览》2001,(6):29-30
“五四”新文学时期著名女作家苏雪林与新文化运动的三位元勋李大钏、胡适,陈弛秀都有交往,前二位因曾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今北师大前身)任教,苏雪林1919年考入该校,亲列李大钊,胡适门墙受教二载,执师攻之礼而敬之。唯与安徽同乡陈独秀仅有两面之缘。从1917年在安庆闻其大名,到1937年在武昌和1938年住汉口两度谋面,时间竟相隔20年,此中还经历了由“憎恶”、“仇恨”到心仪敬佩的戏剧性转变。 苏雪林晚年在回忆文章《升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中说:“第一次听到陈独秀的名字是在安庆,那时我在省立第  相似文献   

20.
[编者]今年是“五四”运动70周年。我们隆重纪念它,是因为这个震惊世界的伟大爱国运动和高举民主与科学旗帜的伟大的新文化运动,唤醒了中国人民,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航向——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此中国革命面貌为之一新,并逐步走向胜利。中国人民为什么会选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的新航向?根本原因是,在中国,一切别的东西都试过了,都失败了,人们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