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人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不是怀有淡泊宁静之心,是衡量一个人修养水平的重要尺度.然而,当今我们有多少人做到了淡泊宁静?我们有的更多是浮躁和浮华,这是一种不健康的病态心理,其本质是虚荣.浮躁和浮华让我们在物欲、金钱、美色面前难以保持清醒头脑,难以保持清静之气,一旦控制不住,就会失态、失德、失足,甚至会葬送自己的前程乃至生命.  相似文献   

2.
读中学时,便背熟了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名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当时并没有体会到其中的意味。只是在多年后的今天,才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深邃哲理。在普遍贫穷和吃大锅饭的年代,淡泊宁静可以说是人之常态。然而在市场经济繁荣的今日,面对商品的海洋和疯狂追求物质享受的喧嚣扰攘,面对“红尘呀滚滚,痴痴呀情深”的诱惑以及无孔不入的糖弹袭击,人们守住淡泊宁静,耐得住寂寞,谈何容易,又多么可贵可敬!淡泊不是平庸,宁静孕育辉煌。一时的大红大紫、突如其来的尘世喧嚣,只是留不住的景观,不变的淡…  相似文献   

3.
他面对命运顽强不屈,面对生活乐观向上, 是一个身残志坚、笑傲人生的铮铮铁汉;他面对工作勤恳敬业,面对群众满腔热忱,面对名利淡泊宁静,是一个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的"当代保尔"。他的名字叫马俊欣,今年48岁,现任  相似文献   

4.
袁理锋 《世纪桥》2007,(8):128-128,135
随着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方向的发展,如何提升辅导员的行为影响力越来越重要,而研究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因素的作用更具有意义。增强非权力影响力因素,提高辅导员威信的途径有三:以"品"为本,感化人;以"才"为源,激励人;以"情"着力,打动人。  相似文献   

5.
《实践》2017,(3)
正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时常告诫子孙后人,要修身养性,淡泊名利,心存远志,经世济民。54岁时,诸葛亮给年仅8岁的儿子诸葛瞻写了一封《诫子书》,告诫儿子修身、养德、立志的做人做事之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说,一个有文化修养、  相似文献   

6.
《奋斗》2016,(8)
正大味至淡,大音至静。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领导者经常处在各种矛盾和错综复杂的环境中,需要修炼一点淡处、静悟和藏锐的功夫。淡中知味《菜根谭》有这样一句话:"浓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意思是,美酒佳肴并非真正的美味,真正的美味要从粗茶淡饭中体会;一个有完美人格和高尚品德的人,言行看起来平淡无奇,却包含着深厚的修养功底。一个"淡"字,要求我们尽可能把生活  相似文献   

7.
史云云 《世纪桥》2014,(3):45-46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我们现在有资本,有能力畅谈"中国梦"。"中国梦"涵盖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梦想,所有中国人的梦想汇总起来就是我们的中国梦。本文以中国梦为题,重点阐述了城乡收入倍增计划的内涵、理解说明和实现可能性。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梦。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它蕴含了四重逻辑,即生存逻辑、发展逻辑、解放逻辑与自由逻辑。从"地域性"的人到"世界性"的人,从异化的人到有个性的人,从人的非现实性存在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就是人的解放逻辑,也是共产主义作为人的自由联合体的科学构想,同时也是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的真实意义。只有科学把握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我们才能进入到历史唯物主义这座理论高地;只有把握其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才能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实践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9.
正伟大的人格是超越时空的。周恩来同志离开我们已近40年,但是人们还是常常想起他、说到他,亲切自然,斯人如在眼前,他喜爱的一树树海棠也宛若绽放身畔。周恩来的人格魅力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仁爱、牺牲和宽容,其中犹以第一点为最。爱人者,人恒爱之我在《大无大有周恩来》中谈到周恩来有6个"大有",其中第一个就是"大爱"。我们的文化史、思想史上,对"爱"有过误解、走过弯路。殊不知中国共产党是从同情被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 我们党支部有32名党员.前不久换届选举,上级党委批准上届党支部书记继任本届党支部书记.我们11名党员认为他心术不正、拉帮结伙、偏亲向友.多次向上级提出不同意见,但上边儿均以"多数党员支持他"为理由.对我们的意见不予考虑.无奈之下,我们11名党员不约而同地没去参加党支部换届选举大会.因为出席换届会议的党员达不到五分之四的最低法定人数,换届选举无法进行,上级党委就说我们"在党内搞非组织活动",定性为"11人小团伙",要给我们"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的处分.  相似文献   

11.
体会休闲     
休闲是一种心境。 当我们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匆匆穿梭,当我们心力交瘁地在名利场中追逐,当我们在高大的城市水泥森林中驻足……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田园牧歌,想起诸葛亮在隆中时的那种淡泊宁静的人生。便会不自觉地走到郊外,在夕阳斜照中散步,到绿树丛中去读书,去恰然自得地呼吸大自然的清新空气,走出红尘的喧嚣,体会陶渊明的儒雅、李  相似文献   

12.
俭以养德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有一句千古名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说,君子总是通过排除杂念、节俭朴素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不到清心寡欲,则不能表明自己的心志,做不到思想宁静,则无从实现远大的目标。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贫困是一种挑战,它问询一个人能否面对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艰难困苦面前,我们党的广大干部与群众同甘共苦,终于领导人民走上了建设现代化的强国之路。如今,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大量增长,党员干部又面对新的严峻考验,这就是生活富裕了,还…  相似文献   

13.
魏干 《廉政瞭望》2013,(1):58-58
正虽说中国传统中有非常多的优秀官德资源,但当下的官德建设,并不能够简单地等同于把传统文化中的官德直接拿来使用,因为,传统中国是个人治国家,"有治人,无治法",这种社会环境中生成的官德,显然没有今天法治的"权利本位"等新道德因素,因此,当下我们的官德建设必须以权  相似文献   

14.
工作怎么做,才能做得好?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对每位干部来讲,无论在什么岗位、做什么工作,都应当"在其位、谋其政、用其心、做其事",这是最起码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具特色和成效,关键在于把工作当学问做、当舞台演、当事业干。要把工作当学问做。做学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需要有科学严谨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更需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淡泊宁静的心境。如果  相似文献   

15.
刘霄 《廉政瞭望》2015,(2):21-23
不管是"真五毛",还是真学术,不管你位于"奇石"的哪一端,亦或你探讨的是"正能量"中国,还是"负能量"中国,引致的关注和眼光,都将一直持续。美国非虚构类作家何伟将中国比喻为一块奇石,每个人都能看出不同的样子。在中国快速崛起的进程里,西方社会眼中有关中国的镜像复杂万千,有类似于何伟、欧逸文这样的作家,走入"具体"的中国冷静旁观,也有西方媒体"远观式"的负面评论。令我们格外注意的是,一些西方人士走入到中国  相似文献   

16.
任何关心中国发展的人,最近肯定都对"六中全会"、"决议"等关键词不陌生。在建党百年之际,一次以"历史"为主线的全会,对很多人来说,多了份亲切感。放眼世界,中国人对历史的热爱是卓然的。我们不但有绵延数千年的文明,还有从历史中寻找经验、教训的伟大传统,我们中国善于用历史经验指导现在甚至未来。  相似文献   

17.
俗话说:"有才无德是歪才,有德无才是庸才".可见,品德修养对于一个人是何等的重要.中国文化就是以"人伦"为本位,注重道德完善,所以,中国传统的教育就是思想品德教育,文学与政治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8.
正"人创文化"与"以文化人":哲学家黑格尔说:凡熟知的概念,往往是无知的。文化这个概念也一样,东西方学者对文化的界定和看法各有侧重,不同阶层对文化的价值和把握也有差别。顾久:确实是这样。文化像一座大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为山中的人,无论是中西方,还是具体到我们的党、政、士、民等各阶层,对文化都有不同的看法和把握。我们从《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的定义来看:"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里强调是人而非上帝创造了文化。这个定义是西方  相似文献   

19.
梁雨 《实践》2008,(9):1-1
北京奥运会刚刚落下帷幕,我区又迎来了第25个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月。这两件大事有一个共同的核心,那就是"和"。"和"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精髓。自古以来,我们的先人就以"和"为贵,主张"天人合一",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今天,13亿中国人民也正在为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奋发努力。我们追求的"和"与奥  相似文献   

20.
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看似很平凡,却有着崇高的品格;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的事迹谈不上惊天动地,却处处彰显着人性的伟大。他们是一个个平凡的普通人,却以不平凡的大爱、以点点滴滴的义举善行温暖着社会,践行着我们的"北京精神"。本刊从今年第1期起推出"身边的感动"专栏,希望用我们的目光,去发掘身边的真善美,用身边的感动去引领社会风尚,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