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桂海论丛》2021,37(1)
回顾19世纪末以来,关于民族、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等问题在学术界形成的四次大讨论,其中清晰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进的历史脉络。而贯穿其中的两个凝聚核心,应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进历史逻辑的重要抓手。作为"自在的"民族实体,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汉民族无疑起到凝聚核心的作用。作为"自觉的"民族实体,在中华民族建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凝聚核心的作用。进入新时代,作为"自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同样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政治凝聚核心作用,而这一点理应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中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2.
百年来中国青年的地位作用、时代责任、参与意识一以贯之,贯穿始终的是中国共产党百年青年期许的一脉相承。中国共产党的青年期许,主要围绕"培养什么青年、怎样培养青年、为谁培养青年"的核心命题展开。中国青年群体从一开始就是在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指导下孕育形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并与中国共产党共同成长,是以"五四青年"为核心原型进行构建完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青年最好的领导者和保护者,中国共产党百年青年期许,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化和中国共产党青年观的发展及其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3.
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变迁,不断推进文明实践、创新文明理论,实现了现代文明观的转向.中国共产党的文明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强调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共产党构建的文明观体系,依据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四个阶段所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呈现出阶段性演进的特征;中国共...  相似文献   

4.
5.
政党政治观是政党在政治实践中形成的关于政党发展和国家政权等政治问题的根本观点。中国共产党长期领导执政的地位决定了政治观在党和国家政治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导向作用。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民生政治观、民本政治观和天下政治观,中国共产党人推进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政治观发展演变的基本依据。回顾中国共产党政治观的百年演变历史,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为指导,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观发展演变的主要经验。  相似文献   

6.
陈金龙 《求索》2023,(4):5-12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生成与演进是一个过程,随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进程的推进和历史成就的取得,逐渐形成了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自信,历史自信的内涵和视域不断拓展,历史自信的程度和水平日渐提升。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以党史自信为核心,是历史自信与历史自觉、历史主动的交织,是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有机统一,既基于历史真实和历史事实,又蕴含国际比较和世界视野。  相似文献   

7.
8.
9.
在现代政治文明中.政党是领导国家建设、推动国家成长的核心力量。在党成立90周年之际,回顾我们党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中国”的认知历程,总结其宝贵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It was in 1905, ten years after the birth of motion pictures, that China made its first film. In the century since, more than 7,000 movies have followed. Many Chinese people consider themselves fortu- nate to live in this cinematic era whose im- ages are taken from daily life everywhere.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film indus-try would itself make an interesting film, as its thrills, spills and twisting plots relate closely to the nation's joys and sorrows. Despite the many changes the Chi- n…  相似文献   

12.
中共试行的党代会常任制与历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所推行的党代会年会制是有区别的.中共八大提出实行党代会常任制是共运史上的一个创举,但因历史条件所限,八大二次会议后党代会常任制就停止了.改革开放后,党代会常任制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重新试点,有12家单位参加,到十六大以前坚持下来的只有五家.十六大后在中央推动下党代会常任制扩大试点,在实践中虽然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但因涉及党内权力的重新分配、党内机构的重新设置和国家权力结构中党政的关系,常任制很难普遍实行.为此,我们要加强对常任制实行范围的研究和制度的科学合理设计.  相似文献   

13.
创建制衡人的主体行为和激发人的创造活力的制度体系,是人类社会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追求.为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目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始人提出了创建有别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主义新型制度体系之构想,并对其实现机制的基本原则作了粗略而简要的勾勒.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尽管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体系理论,但并未在制度化层面有效定位无产阶级政党、苏维埃政权机关与社会团体等主体的角色、地位和作用,必然在实践中遭遇发展困境.中国共产党逐步建构起来的党治民治法治三合一体系即共产党执政体系,其根本的制度基础内在统一于"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权为民所控"的马克思主义权力观之中,其有效运作尚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对实现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民族社会学的视角与定义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社会学的视角主要有结构与过程的视角,个体、群体与社会的视角、冲突与均衡的视角、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视角、宏观与微观的视角。而民族社会学的定义由于学者的研究视角不同,定义的侧重点不同亦呈现出众说纷纭的状况。综合已有研究,我们认为,民族社会学是一门从宏观社会系统出发,综合地研究民族地区现实的社会结构、社会过程与社会控制,以探讨民族地区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条件与机制的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交叉学科。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将我国政党关系放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演进的视野中分析研究,通过探寻中国传统文化在和谐政党关系中的基因特质,寻找和谐文化与构建和谐政澡关系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共产党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三个代表’深刻反映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本质要求。“三个代表”是党80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新世纪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实践“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8.
党的纪律建设是党章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党的纪律建设的发展脉络、演进规律清晰地呈现在党章的修订历程中,研究党的纪律建设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离不开对党章的追踪与考察。从党章的发展史角度来看,党的纪律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调整发展过程,有很多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在新时代,学习党章,特别是学习党的纪律建设发展史,对于全面从严治党和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就民族的认同就是文化的认同的这一本质意义而言 ,文化是民族形成的主要因素 ,而民族的形成过程也正是民族凝聚力汇集并展示其能量的历史过程。知识分子作为这一文化的承载者 ,毋庸置疑地成为民族凝聚力的生发力量。没有历代知识分子的肩负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无以传承 ;没有历代知识分子的原创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就无以张扬 ,民族凝聚力所赖以生存的共同文化基础也就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系统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图谱"。在这个制度"图谱"中,根本制度无疑是最重要的制度,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首先应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密切相关,可以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一个重要视角。从根本上说,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所对应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根本制度,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总制度;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所对应的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相统一的政治制度——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所对应的是党的领导制度——党和国家根本领导制度;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所对应的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制度——党和国家根本理论指导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