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高校大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尚未成熟,审美实践容易受到各种价值观念和审美偏好的冲击.但目前高校教育多是以“智”为重,对于学生的审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显得捉襟见肘.在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高校的审美文化教育进行深刻反思.在生态文化视阈下,对国内高校审美文化教育上的现状及影响元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生态审美文化教育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生态幸福观是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必然理念,也是解决当前生态问题和人类幸福需要的理念。处于价值观"拔苗育穗期"的青年学生是生态幸福观教育的重要群体。目前部分大学生表现出生态道德意识淡化、休闲活动囿于都市化和幸福观念世俗化的生态幸福观缺失症状。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从自然认知、道德情感、审美意志、灾害防范、家庭生活和社会实践多重路径入手进行教育,以提升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和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3.
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是指中国学者在参与国际生态美学构建的过程中运用中文所生产的学术话语,其四个关键词分别是生态文明、生生本体、生态存在、生态审美。这些关键词都是西方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所没有的,其逻辑关系构成了中国生态美学话语的大致轮廓。构建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须关注以下三方面:组建生态美学研究的国际学术共同体;高度警惕并彻底摈弃阿Q式学术心态;不断反思美学观以聚焦审美问题。概括提炼国际生态美学构建过程中出现的中国生态美学话语,绝不是为了强调中国生态美学的民族性或本土性,而是为了倡导中国美学的创造性和世界性。  相似文献   

4.
传统城镇化以工业文明为依托,以工业扩张和城市扩容为内容,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同时滋生了诸多的生态问题和灾难。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相得益彰,共生共荣。只有将生态文明的理性和智慧融入到城镇化发展全过程,建构以生态文明为内涵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才能建设健康、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  相似文献   

5.
文艺生态是指文学艺术活动的各种类型、形态存在与发展的条件状况。文艺生态研究就是对文艺多样性的重新发现和认识。这是个文化意义上的生态问题;所涉及的是不同国家、族群、社区的文学艺术活动所具有的不同文化传统、活动样式、审美理想和价值观念如何在当代文化环境中和谐共生、繁荣发展的问题。这个问题和自然环境生态问题一样,也是关系到对人类文化危机的认识,因而同样是对人类未来社会发展趋势有重要关系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借鉴生态学知识与原理来重新解释审美活动及其一系列关键词是生态美学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生态危机这个时代语境来重释"美"的要点则是解释它与"生态健康"的内在关联,其理论难点是将认识性的、不可感知的"生态健康"内容有机地融合到审美体验之中,从而建构出有别于传统之"美"的"生态健康之美",进而将传统的审美体验转化为生态审美...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教育,是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将生态文明思想、理念、原理、原则与方法融入教育的过程。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从历史和现状看,我国都没有系统综合的生态教育体系,生态文明教育政策尚存诸多不足,未体系化与具体化,这些问题的产生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有直接关系。法律能对生态文明教育起到规范作用,地方环境教育立法的制定实施,开启环境教育专门立法之门。生态文明教育政策之法律化,是落实生态文明教育政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是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把人的全面解放与社会的解放、自然的解放统一起来。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能否把生态文明作为自觉的理念,能否形成具有健全的生态道德人格,将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因此,对大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重大。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理论资源,而且是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指南。  相似文献   

9.
高校在生态文明教育中,要注重教育科学规划,普及和提升师生生态文明理念,深化生态文明教育内涵,创新教育手段,多渠道、多途径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人类生态环境的灾难,归根结底是基督教文化导致的,因而生态批评最早产生于西方。20世纪70年代兴起,到90年代在英美汇为一种批评思潮的生态批评,迅速于世纪之交在中国登陆,并成为当代中国批评界与美学界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除了现实的原因,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密切相关。孔子是浅绿的生态主义者,在肯定文明的同时关注生态环境;老子已由浅绿向深绿转化,而庄子则是深绿的生态主义者。传统的生态批评会改变传统的文学评价标准,带来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的价值重估,并使中国悠久的自然文学传统的青枝绿叶在后现代的田野中更加生机盎然。  相似文献   

11.
研究评估家庭灾难教育对青少年灾难素质的具体影响发现,家庭灾难教育显著促进了青少年灾难素质的提高,该作用机制存在群体结构差异;家长偏重灾难知识教育,忽视灾难技能培养。要充分发挥家庭灾难教育功能,着力提升城市家庭、独生子女家庭和男性青少年家庭灾难教育的力度和效果,强化家庭灾难技能教育训练等。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这一概念,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更为重要的战略地位。"美丽中国"具有丰富的时代蕴意,既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方式的一种扬弃,也是对现代西方社会发展模式的一种超越。"美丽中国"的提出,对当前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拓展了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内容,同时也为其指明了发展方向。在"美丽中国"视阈下,需要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理念,完善与创新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方式方法,增强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公民生态意识培育是转变公民不正确的生态观念,提高公民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科学认知程度,帮助公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规范日常生态行为和遵守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自觉意识,提升其参与生态保护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厘清公民生态意识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提高教育实效性为目的,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念探讨公民生态意识培育生活化的内涵及脱离生活化的教育现状,明确公民生态意识生活化的实现路径,是新时期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及生态文明教育的特殊任务,也是切实提升公民生态文明素养,助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环境问题愈加突出,迫使国家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进一步更新环境理念和提高环保要求,进一步加强环境教育。本文阐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结合国外环境教育的情况,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环保技能应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养,指出了大学生应树立的与生态文明观相适应的环境理念,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环境教育的措施,符合国际上环境教育的发展趋势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化解生态环境危机刻不容缓,生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发展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正确认识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明确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至关重要。要推进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可从宣传生态伦理观,形成生态意识和生态思想;完善生态法治制度,建设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强大的生态育人合力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6.
"游鱼之乐"是庄子借"濠上论辩"的情境向读者阐明的一种非人类的生命感受状态。这种状态来自人类"以道观物"的宽广视域,生命主体借此视域实现了"和以天倪"的精神逍遥境界,也就是自由体认之状态。在这种精神体认过程之中,庄子将自己的存在回归到最原始、最本源意义上的存在,即自然体的存在,并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的态度,与濠上情境中的其他生命体进行了精神性的交流互动。这种将万物作为与人平等的生命体进行交流互动的精神体验,初步具备了生态审美意蕴,对于我们从"跨物种视野"展开生态审美欣赏具有较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高校教育者生态文明观现状及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的描述和分析,发现高校生态文明观总体上较过去有所提升,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生态环保基础知识掌握较浅、生态文明意识较淡漠、生态文明行为待提高等,以及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缺失、校园生态环境建设落后、师资水平待提高、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管理力度欠缺等问题,并对此做了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重视生态价值则在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关键的作用。正确的引导培养科学的环境价值观和生态道德观,树立人们的生态思想意识,建构正确的生态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教育人们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增强维护生态环境的自律能力,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生态素养是经过长期的教育和培养而形成的一种生态文化和生态美德修养或品质,其文化核心要素有生态道德认知、生态文化知识储备、生态公共理性修养。当前公众生态素养缺失主要表现为公民环保意识低下、生态知识匮乏、生态行为偏差,其原因主要是生态教育责任缺失、生态行为的法规约束乏力、社会生态价值导向尚未定型、社会生态文化淡薄。提升民众生态素养必须加强生态文化教育以塑造公民生态文化价值观;加强生态制度机制建设以强化生态素养的他律约束;加强生态行为实践以促进生态素养的形成与优化;加强社会生态文化建设以营造生态素养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表现的调查分析,认为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态忧患意识、主观上对生态知识有了解的愿望并希望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公益活动中。但在现实中,他们的生态意识还较为肤浅、还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生态意识,在生活中浪费资源与破坏环境的行为还时有发生。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机制的构建方面还应研究更好的办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