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阳明的教育哲学思想体系是其哲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哲学思想的具体运用.在教育活动中,王阳明一方面以自己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另一方面又注意吸取孔孟以来先哲们的优秀教育思想,形成了自己的与近代进步教育学说几乎一致的教育主张,其教育实践思想对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康彩艳 《传承》2010,(12):70-71
王阳明的教育哲学思想体系是其哲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哲学思想的具体运用。在教育活动中,王阳明一方面以自己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另一方面又注意吸取孔孟以来先哲们的优秀教育思想,形成了自己的与近代进步教育学说几乎一致的教育主张,其教育实践思想对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凤琴 《前沿》2004,(7):185-188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的重要命题 ,它在王阳明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对后来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 ,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王阳明不仅认为“知行”是以“良知”为本体 ,知行合一并进 ;而且还强调行而后有真知 ,注重实践的重要性。这一思想对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5.
赵国利 《求索》2012,(5):154-156
致良知是王阳明哲学思想的圣传之秘。致良知的提出标明阳明心学已完全成熟,臻于化境。本文主要从王阳明对良知的有关界定入手来探讨其致良知学说的理论基础和实现途径,并就致良知当代价值发表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新东方》2016,(3)
王阳明对"狂"的精神气质的认识,伴随着其格物工夫论的不断扩展与加深而逐步深化,并逐步提出"狂者胸次"的人格美学精神。"狂者胸次"的提出是王阳明格物工夫不断成熟的产物。"狂者胸次"坚持以"良知独知"作为理论基础,而阳明对于"致良知"是"必有事"的强调使得"狂者胸次"的人格美学精神具有了彻上彻下的意味。"狂者胸次"是独立的人格美学范畴,它的提出对整个民族人格的完善与提升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辩证法是关涉事物存在意义的逻辑,寻求存在的意义是辩证法的理论本性。但是,实在论的解释原则把辩证法理解为关于客观实在的实证法则,认识论的解释原则把辩证法理解为思维认知形式与认知对象错位的消极幻相,辩证法寻求存在意义的理论本性被这两种解释原则所遮蔽。从存在论视角超越实在论和认识论的解释原则,以符合辩证法理论本性的方式阐释辩证法的意义批判本质,既是对辩证法解释原则的变革和创新,也是对辩证法当代生命力的守护和激发。  相似文献   

8.
李丕洋 《湖湘论坛》2005,18(6):48-50
明代心学家王阳明不仅是卓越的思想家,也是杰出的教育家。他以“致良知”思想为教育主旨,悉心传授给众多弟子,形成了蔚为大观的阳明学派。王阳明教育思想的内涵、手段和特色,以及他的教育活动历程与成就,都是值得后人批判地继承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9.
孔子之“仁”的提出从根本上乃是要为“周礼”的复兴与重建奠定新的基础.由于“周礼”作为一整套的制度规范建构是属于形而下者,那么为之奠基的首先应当是某种形而上者,所以“仁”在孔子那里便首先体现为他的“仁学形上学”的建构.在孔子的“仁学形上学”中,“仁”首先是指天道内在于人的德性,亦是形而上的“本体”;其次,此德性之“仁”作为形而上的“性体”,一方面它具有一种“至善”的品格,另一方面它还有导人“向善”的意义.然而,从当代的“形而上学奠基”的视域来看,此作为形而上的性体的“仁”及与之相关的“仁学形上学”仍是有待奠基的.在孔子那里,能够为此形上性体之“仁”和“仁学形上学”奠基的观念就是作为本源情感的仁爱,后者乃是人的最源初生活体验,是先行于一切主体性存在者的在场,并使之存在得以可能的前提,也是作为主体性存在者的人的本真存在样式.同时,这种本源的仁爱情感,一方面会显现为一种差等之爱,另一方面又会具体表现为一种“爱而利之”的行为.正是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导致了现实的利益冲突问题,后者使得作为制度规范之“礼”的建构具有了必要性及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理解王阳明心学"良知"二字是关键;理解"良知",区分硬知识和软知识是关键.弄清楚硬知识和软知识概念,"知行合一""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就不难理解了.  相似文献   

11.
牟宗三在"三系说"中将胡刘一系作为"圆教正统",而陆王一系由于对"性体"的重视不足而有所缺憾,进而造成晚明王学流弊.而分析王阳明"良知"的概念可知,其不仅仅是指主体心性,而且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包含"性体"于其中,因此不存在客观面缺失的问题;王学流弊的原因十分复杂,不能完全归咎于阳明学的理论.就牟氏自身的哲学体系建构而言,阳明学的影响更为根本,"形著说"逐渐让位于"良知坎陷说".  相似文献   

12.
以王阳明对"物"的认识为考察中心,通过与对物也非常关注的其他几位哲学家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王阳明正是通过对"物"的独特认识才确立起他的哲学思想体系的,而这一点在其他几位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物的认识在哲学史的演进上也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
童中平  粟红英 《求索》2010,(4):122-124
湛甘泉与王阳明在"格物"与"格心"、"天理"与"良知"上进行了激烈论辩,并分别以"随处体认天理"与"致良知"的为学宗旨分庭抗礼,而又互相吸收与借鉴,从而促进了阳明学的不断修正与完善,对明代心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4.
明末清初朱舜水带着明亡的遗恨东渡日本,开始他后半生的讲学生涯,在清政权的统治范围之外,以保持言说的自由和民族的精神。他的忠君爱国思想和高尚严峻的人格曾一度感化日本知识界,激励并影响着后世进步青年从事反抗异族侵略、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的爱国活动。他孤忠大节的人格正是明清之际“天崩地解”时期下士大夫儒学精神的写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存在论的维度上对《周易》与中国传统造物相关联的设计思想进行阐示。《周易》不仅是充满哲学思辩思想的著作,同时也包含着精深的设计思想。首先,试图阐明占卜本身的存在即是设计的存在。其次,就《周易》有关设计的论断进行具体的论述。最后重点考察道与器的关系这一中国传统造物与设计思想中亘古不变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亲民”是《大学》中的重要范畴,也属儒家仁政民本思想之列。王阳明依据《大学》阐释“亲民”的仁政民本意义,其哲学理论也内涵着对“亲民”的前提性批判,即“心即理也”是“亲民”的哲学根基,“知行合一”是“亲民”的人格依据,而“致良知”则是实现“亲民”理想的工夫路径。  相似文献   

17.
蔡桂如 《前沿》2009,(12):198-200
作为明时代杰出的思想家,阳明立“心”学,教人“去恶为善”,是为了稳定统治秩序,实现“天下一家”的理想社会;王艮倡“身学”,教人“修身为本”,是为了重建社会秩序,实现“人人君子,比屋可封”的王道社会。他们“心”忧天下、“心”装百姓,把自己的命运与社会安定紧密相连。研究和学习他们的光辉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作为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徐复观从艺术化的哲学角度对《庄子》进行“再发现”,他对《庄子》艺术精神的揭示与对《庄子》美学的深度发掘,对启发思考《庄子》具有审美倾向的人生态度多有裨益.文章以徐复观对《庄子》艺术精神的阐释为研究对象,旨在厘清徐复观所诠释的庄子艺术精神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相似文献   

19.
韩丽华 《前沿》2011,(20):67-70
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的良知坎陷理论具有很多的缺陷,他的"道德心""良知"力图"自我坎陷"开出"学统"和"正统"的"仁智合一",将应然价值世界与实然事实世界合二为一,这不符合事物发展运作的规律,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儒家复性思想,受佛教《大乘起信论》一心开二门思想及佛性论复性思想的影响,是进行"善返""归本还真"的心性修养,提升道德境界,力求达到至善的真理境界。之后,修养者再回归普通民众的生活,进行理论宣传、以身示范,教化大众。以此可对牟宗三的"良知坎陷问题"的缺陷做一定的克服和弥补。  相似文献   

20.
辩证逻辑区别于形式逻辑的关键在于辩证逻辑是有内容的内涵逻辑。黑格尔辩证法作为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思维方式,是对辩证法作为内涵逻辑的理论自觉。黑格尔改造辩证法的启示意义在于,真实把握作为内涵逻辑的辩证法和辩证法的逻辑内涵需要以存在论的历史观为参照,存在论的历史观对生命意义问题的关切是辩证法作为内涵逻辑的重要保证。生命意义问题既是关涉辩证法有无内涵和有何内涵的核心问题,也是透视辩证法理论旨趣的基本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