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如何实现乡村类世界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工作的协调互利是该类遗产管理中的重要问题。作为乡村类遗产管理工作的典范,湖北省咸丰县唐崖土司城遗址的保护和旅游开发虽然起步较晚,但成效显著。该遗址较为完好地保存了历史上的自然环境、聚落形态、建筑形制等信息,加之当地独特的民俗、技艺和土司文化节等软质要素,在"申遗"成功的强大带动效应下,以其独特的景观和丰富的人文组合方式,满足了游客感受自然、体验历史等多重旅游需求。成功的旅游开发提供了保护、重建唐崖遗址和弘扬土司文化的资金;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促进了社会环境的和谐。其管理经验为:树立保护优先的意识;以深度挖掘土司文化、研究土司制度为保护工作的中心;协调当地的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争取政府、学者、村民积极参与,共同为遗址的保护和开发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2.
石庆秘 《前沿》2013,(16):162-164
数字虚拟是一项包含多学科的技术,通过数据采集、数据整理、数字修复、数字建模、数字渲染、数字虚拟动画漫游以及实时交互等技术,探讨数字图形图像软件技术在唐崖土司王墓室虚拟再现中的运用,以数字化的方式复原文化遗产的本来面貌,增强文化遗产保护的科技含量,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消费。  相似文献   

3.
在独立后甚至在危机后,乌克兰国家认同的建构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充分适应乌克兰民族的现状,对俄语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采取相对包容的态度,使得乌克兰人在语言政策方面的对抗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和。二是改变乌克兰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记忆,摒弃苏联意识形态,转向欧洲思维,建立属于乌克兰人自己的战争史,从历史的深处挖掘国家认同的因素。三是通过网络社交群众参与,激发国民的团结和爱国热情,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同时也在网络层面采取去俄罗斯化的态度,建立起独立自主的网络安全空间。乌克兰在国家认同的构建过程中,力求保持政治稳定和潜移默化的特点,保证了政策的平稳执行,但也使得政策的完整性、连贯性和有效性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4.
越南难民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了特殊群体,但在历史、政治和利益因素的影响下,越南难民一直徘徊在难民身份认同、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其诉求得不到实现、身份得不到认可,使他们至今难以融入当地社会。以云南河口县岔河难民村为研究对象,分析越南难民的跨国流动经历及其身份认同的建构,并从难民身份认同、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三个层面来剖析其身份认同的多重性与困惑性。越南难民只有在淡忘其想象的难民身份,消除有意识筑建的无形的族群边界,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才能更顺利地融入当地社会,消除身份认同的困惑。  相似文献   

5.
尽管有多个学科和不同背景的学术研究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社会记忆研究仍然是一个缺乏固定范式的、没有中心的、跨学科的事业。要纠正这种相对混乱的局面,我们有必要推进多项工作,将社会记忆视为一个有用的传统和一个可加工的范围,为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我们需要追溯这项事业的家世,回顾围绕社会记忆之基本定义产生的争论,勾勒出历史的视角,并评价与社会记忆静力学和动力学有关的社会学理论。  相似文献   

6.
阿灵顿国家公墓的几个关键词许多国家立法将国家公墓的建设上升到国家认同、国家祭祀、爱国主义教育的层面,因此建立许多高级别的国家公墓,用来安葬或纪念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社会进步而牺牲的国民。绝大部分的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公墓文化和相关立法。  相似文献   

7.
冼夫人是历经梁、陈、隋三朝而矢志不渝地勠力扶皇舆的岭南地方领袖,其史传叙事可溯回至唐臣魏徵主持纂修的《隋书·谯国夫人传》。明清时期是粤西南地域社会从文化认同上被真正整合进中国的重要历史阈限时段,而“冼夫人”作为一个沟通国家、精英与民众对话的文化象征符号,在彼时地方精英集体参与“修订”其回忆形象的文化实践中,具象化了王朝礼制与地方风俗之交互模塑过程。在这个以“礼”化“俗”、借“礼”阐“俗”的过程中,冼夫人渐次挣脱其在传统士大夫眼中的“蛮妃”刻板印象,儒化雅化为契合精英审美趣味与价值评判标准的“女师”,至道光戊申年粤西状元林召棠为儋州宁济庙作碑记之际,已是被置回地方感觉结构的“吾高州冼氏女”。  相似文献   

8.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一书,是台湾历史学者王明珂民族史研究的名著,1997年在台湾出版,2006年在大陆出修订版,2013年出全新修订本,在知识界一直很畅销。被评价为"历史人类学研究领域的典范",读这本书,可以了解最近民族研究领域的部分声音。  相似文献   

9.
椎牛祭:从历史的记忆到现实的操演--以小茅坡营苗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牛祭是苗族最盛大的祭礼活动.回溯小茅坡营苗族椎牛祭祀仪式的变迁,表达此仪式在其生存中的重要意义.21世纪该仪式在小茅坡营村的重新操演,表明了民族文化与国家权力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以现实的个人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前提,以生产力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力量源泉,论证了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形态,进而指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演进逻辑,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的基本方略和时代判断,在实践中坚持与发展了唯物史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1.
马健雄 《思想战线》2007,22(1):90-98
清中期以来,汉族移民不断进入云南中南部澜沧江两岸山区,在清政府推行的“改土归流”压力下,拉祜族以“佛教”为旗号的宗教运动,将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和文化意义进行重构,逐渐形成了一个地方生活中的诠释框架,通过神话及仪式,使自己的族群身份认同及历史传统对现实的影响,在群体的历史记忆中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文化史中,道教一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个兼容并包的文化体系,中国文化内部并非匀质。由于自身教理教义、与他者互动以及社会变迁,道教亦在这样的文化体系内显示了边缘性与归属性等不同的认同内涵,以及修真伦理调适生活技术等外在表达方式。通过对道教认同机制的理解,能够管窥基于生活技术的中国宗教文化的独特意义,中国文化内部的多样性及其带来的中国化可能。  相似文献   

13.
播州土司制度的形成和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封建王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统治制度。播州土司制度开始于元代,完备于明初,终结于明末万历二十八年。阐明播州土司制度的历史轨迹及其历史作用,无疑有助于黔北历史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伍云 《桂海论丛》2008,24(1):87-90
中国和谐思想源远流长,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对于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杨现勇 《前沿》2011,(6):49-51
规范化德育在我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并占统治地位,既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又有必然性和有效性。随着社会的转型,规范化德育的社会基础不复存在,其存在的必然性丧失,发生了自身难以克服的危机。主体性德育是社会转型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是对规范化德育的超越,也是当代德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6.
清代在西南地区改土归流为今日中国疆域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云南地区围绕疆土认同而展开的改土归流过程中,清代王朝国家观念发挥出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清王朝通过权威重构,将土司地方性权威转化为国家性权威,在国家一统观念下熔铸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共同体耦合.清代王朝国家观念下的云南土司地区改土归流,不仅有效防止了边疆土司地区割据的可能性,而且推动了王朝国家观念的整体性认同,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起到了促成历史认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发展目标的一个里程碑,它的提出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已具有建设新中国的理性。改革开放前由于形势发展的复杂性,由于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的理论准备不足,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党的工作存在革命和建设的双重中心,使四个现代化建设进程曲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