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国宏 《东北亚论坛》2007,16(6):123-126
对1923年初列宁提出的文化革命概念的实质,各国史学研究者均有不同的认识。列宁文化革命的内涵就是在文化领域破旧立新,即清除旧思想、树立新思想;改造旧文化、建设新文化。而它外延阐明的是文化革命是一场战略转移,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采用温和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后列宁时期苏联对基本国情的误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地判断基本国情,是一个国家正确制定发展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根本依据,决定着一个国家发展的兴衰成败。后列宁时期的苏联共产党,由于急功近利、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以及主观臆断和冷战思维,在基本国情的判断上出现了严重失误,致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失去了根本依据。这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遭受挫折乃至被葬送的重要历史原因,为我们提供了必须从实际出发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刻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3.
列宁1902年在《怎么办》一书中曾经说过 :“没有革命的理论 ,就没有革命的运动。”① 这说明了理论在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性。1905年 ,列宁在《一位法国社会主义者的真实话》一文中再次明确写道 :“如果没有革命的理论 ,就没有历史上世界被压迫阶级和最革命阶级的解放运动。决不能主观地虚构那个理论 ,它是从世界各国的革命经验和革命思想综合产生出来的。”② 列宁的结论已为中国的改革和越南的革新实践所证明。确实如此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 ,中国的改革和越南的革新是在马列主义指导下进行的。但是 ,中越社会主义的改革和革新又…  相似文献   

4.
季诺维也夫在有关著作中正确地阐述了列宁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最终胜利的思想,阐述了列宁关于俄国不能单独一国取得社会主义最终胜利的思想。同时提出,列宁对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最终胜利充满信心。可是季诺维也夫没有找到和援引列宁关于单独一国不能取得社会主义胜利(包括最终胜利)的最重要的材料,没有发现和论证列宁晚年的一个重要思想,即俄国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而且他夸大了列宁主义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5.
列宁在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中,将集体主义思想作为支撑其民族自决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核心价值观念。集体主义思想一直贯穿于列宁的整个思想体系和实践活动中———从制定经济政策、政治政策到强调树立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俄罗斯已不复存在。在当代俄罗斯社会面临严重危机的背景下,集体主义已现回潮之势。列宁集体主义对于俄罗斯社会价值观重构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苏共二十七大以来,苏联在提出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在国内进行彻底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同时,提出了对外开放的战略。本文试图对苏联对外开放政策的产生、内容、近一年来的新发展以及今后发展的趋势作一初步探讨。一苏联十月革命成功后,列宁曾提出“租让制”等新经济政策思想。因列宁的早逝,  相似文献   

7.
列宁东方理论的精髓,是列宁关于东方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观点。在列宁的思想上,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是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苏维埃俄国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也是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苏俄以后的发展进程有曲折,东方其他国家包括中国以后的社会主义进程中也会有曲折。他所谓的曲折前进,归根到底还是讲前进,曲折前进的思想归根到底是关于前进的思想。20世纪东方社会主义的历史事实,多方面验证了列宁关于东方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列宁的工人阶级执政党建设的理论要义紧紧围绕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一核心,揭示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工人阶级政党在执政后自身建设的基本规律。这一理论具有鲜明特点。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列宁的探索只是初步的,很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解决。但列宁所阐述的基本理论及其体现的真理性,是一座历史的丰碑。  相似文献   

9.
在1917年十月革命过程中以及革命胜利后一段时间里,列宁持理想化民主的思想,其原因是将巴黎公社的经验绝对化,轻视俄国经济文化的落后性对民主建设的不利影响,对无产阶级国家存在的长期性和民主演进的曲折性估计不足。经历国内战争以后,他转变为现实民主的思想,主张由党来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民主,同时加强党内监察与监督;加强...  相似文献   

10.
超越历史阶段是苏共失败的最大教训。超阶段思想从列宁在1917年二月革命后提出的《四月提纲》关于革命性质的转变即已开始,由此导致十月革命后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  相似文献   

11.
二月革命后,西伯利亚地区的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还处于统一的社会民主工党之中,没有独立的布尔什维克党组织,这严重影响了革命向纵深发展.列宁《四月提纲》的发表和四月会议的召开,推动了西伯利亚独立布尔什维克党组织的建立,至十月革命前夕,大部分地区都完成了这一工作.这对布尔什维克夺取苏维埃领导权、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苏联模式探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斯大林所创建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20世纪人类历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苏联模式具有显著特征历史继承性、封闭性、社会主义本质同社会实践的背离、社会利益结构的不断变化同僵化的体制无法相容。等等。“政治大清洗”是苏联难以愈合的创伤。“个人崇拜”曾受到列宁的严厉.批判,而斯大林则把“个人崇拜”变成了苏联社会的主轴。  相似文献   

13.
古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后,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到苏东剧变前的30年间,在面对美国封锁的不利条件下,古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仍然获得了发展,取得了一些难能可贵的成就.20世纪90年代初苏东剧变后,古巴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进入"和平时期的特殊阶段".1994年以来,古巴经济状况逐步好转,已经走出苏东剧变导致的极端困难时期.经过50年的经济建设,古巴从中央集权计划经济逐渐转变为古巴特色的社会主艾经济,经济和外贸结构也从单一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晚清时期,中国革命主张的提出和革命组织的发起,始于海外华埠。华侨是革命党的坚定支持者。清末华侨多因地域、方言、宗族纽带而聚合,华侨各帮对革命的态度差异较大。广府人领晚清中国开放和革命风潮之先,海外广府人绝大多数是华工为主的下层华侨,更具革命精神和反清意识,加上孙中山是广府人,海外广府人即成为孙中山最坚定的支持者。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的伊朗宪政革命,既是一场对伊朗近现代历史影响深远的政治运动,也是历时近一个世纪的思想文化启蒙运动的历史高潮。它是在西方教育渗透、早期教育改革、文学改革、新闻出版兴起和西方民主宪政思想传播等思想文化领域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发生的。这些社会思潮的变化对伊朗近现代历史变迁影响至为深远。  相似文献   

16.
列宁十月革命前夕曾设想新政权实行巴黎公社的民主原则,十月革命胜利后进行了大胆试验,结果很快失败。转改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其中的“官”制特点是自上而下的委任制。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是列宁对巴黎公社原则的创新和发展,在当时及以后相当的一段时期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高度集权下的委任制导致官僚主义的滋生和蔓延,出现权力的腐败。列宁为了完善和改革社会主义的“官”制进行了不懈探索,有些思想成为宝贵的遗产。但因种种原因,列宁终未能找到问题的症结。  相似文献   

17.
1905年,俄国历史上最大的资产阶级政党——立宪民主党成立,其政党领袖米留可夫试图引导俄国走上他所倾心的君主立宪制道路。在与沙皇政府和列宁等人的论战中,米留可夫成为俄国自由主义的代表,即将经典的传统自由主义应用到俄国的理想实践中,结合俄国文化土壤中所特有的东西,通过不流血的和非暴力的改良道路实现国家的进步。  相似文献   

18.
Drawing on Lenin's writings, the commentary of Soviet specialists, and the work of those who focus on the special character of violenc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Lenin's views on violence over his lifetime, his distinction among different types of violence, his policies and their results, and finally the doubts about his practices that he ultimately expressed near the end of his life. Beginning in the tsarist era with Lenin's campaign among his fellow revolutionaries to reject individual terror in favor of mass violence, it follows him into power as he put his tenets into practice and finally into his introspective retirement. It discusses how, oblivious to developing danger he unleashed mass violence and prodded it to action in the service of the revolutionary state; why he refused to incorporate safeguards against runaway violence; and how, as its deleterious effects became manifest, he continued to employ violence as both instrument of choice and substitute for legitimate authority. It shows that Lenin evinced an addiction to violence that caused him to overlook or foreclose other, less radical, political methods for accomplishing his goals. We see that Lenin's evident belief in the efficacy and controllability of violence blinded him to its potentially counterproductive and even disastrous effects. The state that resulted from Lenin's policies was not what he had envisaged, and not the result of a preconceived plan. But equally it did not emerge as the simple product of ineluctable circumstances defeating a hapless Lenin. Lenin made a series of policy choices ‐ none foreordained by circumstance ‐ which yielded an authoritarian state grounded in violence. These choices were explicitly contested by prominent contemporaries within and outside of the Bolshevik government, who correctly and vocally predicted the results which were becoming clearly visible during Lenin's tenure. Lenin chose to ignore the results, reject the alternatives and silence the critics, decisions he himself came to regret.  相似文献   

19.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autobiography of Leon Trotsky (published by Bronshtein in 1930) from a psychoanalytic angle. Trotsky the revolutionary leader was a key figure in the October 1917 coup, and a statesman second only to Lenin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Soviet regime. The article concentrates on Trotsky's departure from Judaism and evolution toward Christianity. The author sees this drift as parallel to Trotsky's transition from the Jewish bourgeoisie to the Russian proletariat. The next step in this process of denationalization would be Trotsky's embracing of world revolution. Bolshevik terror became for Trotsky a form of emancipation from his personal pa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