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苏东剧变后俄保两国经济关系受挫 苏联解体和保加利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生变革以前,原苏联是保加利亚的最大贸易伙伴,同样保加利亚在对方的对外经济联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70—80年代原苏联在保加利亚的经济交易额中所占的比重为60%,1989年保加利亚的一半出口面向苏联,贸易额为120亿美元。但是,从1991年两国开始经济改革进程起,俄保经贸关系急剧滑坡,目前在保加利亚的对外经济交易额中俄罗斯仅  相似文献   

2.
李小军 《东南亚研究》2007,(4):41-45,81
二战后,泰国对华政策经历了冷战时期和冷战后两个阶段.冷战期间,在泰美关系演变和泰国自身安全利益需要的双重因素影响下,泰国对华政策经历了从敌视到合作、从合作到结盟两个阶段.冷战后,在国际政治格局大调整和大变动的背景下,中国在东南亚的战略地位较冷战时期虽有所下降,但泰国在一定程度上仍支持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发挥作用,对华奉行谨慎和务实的"调适性"政策,中泰从战略伙伴发展为经济伙伴.  相似文献   

3.
从1979年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至2016年中美举行第八轮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七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中美经贸关系共经历了四个阶段,包括冷战后期基于相互战略需要的经贸关系十年建构期、冷战后围绕中国在美享受最惠国待遇进行谈判和交涉的十年讨价还价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美经贸摩擦与纠纷加剧的五年磨合期,以及两国经贸关系十年战略与经济对话期。中美经贸关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展现出了各自战略目标的差异性,以及双边经贸关系向国际化演进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4.
一、冷战后东北亚油气格局的变化1.新油气资源的出现在冷战时期,东北亚是东西方的一个对抗地区。苏(俄)在北方四岛问题上与日本的对峙,朝鲜半岛的分裂和对抗,以及中国与日本等邻国之间一些遗留的对抗关系,大多是二战和冷战时期的产物。从本文关注的油气资源看,俄罗斯和中国是世界资源大国。1998年俄罗斯的石油产量为3.ot亿吨,天然气5513亿立方米。中国的石油产量为1.59亿吨,天然气为220亿立方米(英国石油公司,1999)。对于原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来说,其油气资源不仅可以实现自给,还有大量的出口。1963年后,中国的石油天然气…  相似文献   

5.
后冷战时期的俄罗斯农业发展呈现出大起大落的态势。20世纪90年代的农业产权改革不仅未能迅速解决俄罗斯农业的效率问题,反而导致了叶利钦时代的农业危机。1999—2001年,俄农业触底反弹出现高速增长。2002-2007年俄农业维持低速增长。2008年再次大幅增长。从宏观政策的视角看,俄农业经济转型绩效的波动性主要与国家直接投入、农产品贸易条件、贷款条件、税收和汇率制度等因素有关。俄农业未来发展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在于改进除产量以外的其他农业发展潜力指标。  相似文献   

6.
合作与摩擦     
俄罗斯进入普京总统第二任期以后,不仅政治上反对派式微,政坛局势更加趋于稳定,而且上一任期的最后一年,普京明确提出了在10年内使俄经济翻一番的发展规划,为了实现经济翻番的目标,普京在其总统第二任期内大力开展"经济外交"和"资源外交"尤其是"能源外交"。这样,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也进入由构筑政治战略框架阶段发展到充实物质战略基础的新阶段。从中俄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态势来看,中俄战略伙伴关系初步摆脱了20世纪90年代"政治热、经济冷"的窘境。继前一任期最后一年双边贸易总额接近160亿美元以后,第二任期开局的第一年,中俄双边贸易总额完全有望超过200亿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欧盟与俄罗斯围绕乌克兰"东-西"取向所展开的博弈和各方互动机理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旨在探寻欧俄关系急剧恶化的原因。文章选取了四种分析路径:第一,剖析欧盟与俄罗斯所持有的两种一体化模式的理念分殊,阐释观念性的对立对于当前这场纷争所产生的效应;第二,解析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和俄罗斯争取乌克兰加入欧亚经济联盟这两个对冲型区域一体化的历史进程,分析路径依赖因素在其中产生的影响;第三,考察欧俄关系演变期间的关键性多边框架——欧、俄、乌三边关系的新态势,透视这一重要外部环境的制约性缺失所引起的后果;第四,通过把握这一多边进程中的两个重要角色德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变化来研判俄欧关系的演进趋势。  相似文献   

8.
冷战以后,国际社会中的大国关系正处于重构之中。特别是“9·11”事件以来,大国间关系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如何理解这种变化的深层背景,把握其特点、动因以及发展前景,是各国政治家和有关国际问题的学者所关注的焦点之一。 大国关系变化的深层背景至少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冷战的结束对各大国发展态势所带来的影响。冷战的结束,是否如表面上所见那样,美国是独一无二的胜利者。事实上,诚如美国著名学者戴维·卡莱欧教授所言,冷战的结束还为欧洲的整合与发展,为中国的崛起,甚至为俄  相似文献   

9.
巴美关系为何日渐疏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亦丽 《当代亚太》2001,(10):46-51
冷战时期,巴基斯坦是美国抵抗苏联势力南下的"前线国家",两国关系密切.冷战后,巴基斯坦在美南亚战略中的地位骤降,双方在核问题、塔利班等问题上分歧日深,渐行渐远.本文分析了巴美关系变化的原因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在《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一周年之际,对于推进两国经贸合作关系来说,必须立足于新世纪的历史碑界来采取新举措。为此,必须注重主要方面达成共识:认定中俄两国经贸关系发展是一个历史进程,目前要侧重解决制度和管理方面的问题,使之逐步达到现代化水平;实现申俄两国经贸合作战略升级的宏大目标,双方在现阶段有必要共同采取城市经济行为,作为从政府行为到市场行为的一种过渡形式;中俄两国经贸合作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既要考虑战略衔接又要注重市场对接,才能在21世纪初叶形成双方全面合作态势,共同进军世界市场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11.
冷战后,印度与俄罗斯保持着密切的政治关系,两国高层互访不断。印俄关系发展源于双方没有重大利益冲突并互有重大需求。但印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印美关系的影响,并对中俄关系和中印关系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欧盟东扩的文化基础及其战略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 90年代欧盟各成员国开始了长达数年的欧洲认同讨论 ,并通过确定欧洲文化认同和欧洲 (文化 )界定 ,促进欧洲一体化 ,实现后冷战时期欧洲的稳定和安全。在这一背景下 ,欧盟在 90年代开始推出东扩计划 ,并把它同欧元与共同外交和防务一起看作是后冷战时期欧盟实现欧洲安全和稳定的三项主要行动。综观近年欧盟东扩计划实施进程 ,人们不难看到 ,除政治、经济和安全因素外 ,欧盟东扩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本文从欧洲文化认同和欧盟东扩两个方面 ,阐述欧盟东扩的文化基础和其战略意义 ,以此探索欧盟东扩的文化特殊性  相似文献   

13.
从欧元正式流通看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欧元正式流通以来中欧经贸关系的新变化 ,以及欧元流通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影响。从长期看 ,欧元流通总体上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是机遇大于挑战 ,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 ,扩大中欧贸易投资 ,提高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但欧元流通推动了欧盟经济区域一体化进程 ,并将相对增加其区域内的封闭性和保护性 ,同时因欧元区经济仍处于磨合阶段 ,短期内中欧经贸关系仍存在一定的经济风险。有鉴于此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欧经贸合作的稳步发展 ,除了考虑避免或降低因贸易投资带来的外汇结算、借贷和储备风险外 ,更要注重通过扩大贸易和投资扩大双边经贸合作 ,大力开拓入盟候选国市场 ,同时推动贸易不平衡、贸易保护等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美、俄关系呈现出一系列新态势,主要表现为三方力量对比、内外处境和国际大环境的变化上面。三国关系变化与国际大环境变化相互影响,导致大国关系及世界格局出现了新特点。展望未来,中国应正确认识中美俄关系的变化态势,既看到自身与美、俄两国的分歧,也要认识到与美、俄两国广阔的合作空间和众多的共同利益。在此基础上,中国从...  相似文献   

15.
1989年东欧剧变以来中欧与苏(俄)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89年东欧剧变到1991年华约和经互会解散,苏东从牢不可破的友谊到全面断绝关系,同盟关系彻底破裂。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联领导推行“新思维”外交思想,对1989年东欧各国巨变采取不干涉内政、选择自由、支持改革的方针。这种方针被人称为“西纳特拉主义”。西纳特拉是美国著名的歌星,其演唱的歌曲主要宣扬“我行我素”,“听其自然”。按照苏联外交部发言人格拉西莫夫的说法,苏联对于东欧巨变采取的就是这样一种西纳特拉  相似文献   

16.
冷战结束后,国际战略格局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大国关系也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对国际格局形成了互动效应.本文以南亚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冷战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美俄中三国在南亚问题上政策的异同,展望这一地区大国关系的互动前景以及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布什政府上台以来,俄美关系经历了遏制、合作、打压三个阶段。美方一直处于攻势,俄方则处于守势。即使是合作时期,也是俄方主动改善关系。这种发展态势,加剧了美实行单边主义,同时对世界多极化的格局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8.
欧盟作为当今国际社会中最为成功的一个地区性国际组织 ,其发展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在欧盟全部的发展历程中 ,法国始终是推动这一地区性国际组织发展的主导力量。法国推动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维护法国的自身利益 ,通过建立“强大的欧洲”来加强地处欧洲中心的法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为此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 ,法国外交部长舒曼 ( RobertSchuman)就提出“舒曼计划”,建立欧洲煤钢联营 ,为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进入后冷战时期以来 ,国际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 ,欧洲一体化也面临着从经济合作进一步发展到政治…  相似文献   

19.
2016年6月,普京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提出了建立大欧亚伙伴关系的倡议。用层次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文献法对大欧亚伙伴关系提出的原因进行探讨,可以认为俄罗斯和欧亚经济联盟面临的内外经济困境是直接原因,而背后的深层原因,一方面在于欧洲衰落,亚洲崛起,"一带一路"倡议稳步推进,欧亚大陆的经济格局和经济态势发生变革;另一方面在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欧亚大陆不稳定因素增加,俄罗斯国际地位提高,俄塑造国际秩序的愿望更加强烈。而欧亚经济联盟的建立和发展、俄"东转"政策取得一定成果、中俄关系的提质、"一带一盟"的成功对接和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的新突破,为建设大欧亚伙伴关系提供了条件和基础。大欧亚伙伴关系是俄罗斯和欧亚经济联盟的发展战略,是俄打造欧亚大陆一体化的整体方案,是俄塑造欧亚大陆经济秩序的重要框架,也是俄谋求"大西洋—太平洋大国"地位的重要抓手,中国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0.
冷战中形成的中美苏战略三角关系,很大程度上是美中联合抗苏为特征的。冷战结束,随着苏联的垮台,中美苏三角关系亦一度不复存在。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中美俄彼此关系和各自国内形势的变化,作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三个大国——中美俄之间逐步形成了新的三角关系,且有中俄交好共同疏远美国的色彩,颇为世人注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