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呼啸山庄》描写了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两家三代人之间的感情纠葛,以希斯克里夫与凯瑟琳两人爱情历程为主线展开,其中主要刻画了希斯克里夫的爱恨情仇,它描述的就是一个"杜鹃的故事"。作品中呼啸山庄的老主人厄恩肖从利物浦捡来的弃儿希斯克里夫就像杜鹃一样,他的爱恨情仇给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带来的是灾难,他给他爱的人、他恨的人带来的是死亡,最终他也走上了自我毁灭之路,终结了他可怜、可悲又可恨的一生。  相似文献   

2.
《党政论坛》2011,(14):26-26
海明威迁居古巴哈瓦那以后,过着一种类似隐居的生活。一位纽约富商慕名前来拜访,并一再要求海明威在他的日记本上签名留念。海明威知道这位来访者是依靠掠夺土地、买卖地产发了大财的,他不喜欢与这种人交往,但又推不开富商的纠缠.于是他用手杖在沙地上画出了一个签名,  相似文献   

3.
欧内斯特·海明威,这位美国现代极负盛名的作家,对我国读者来说并不陌生,但对他的整个生平,特别是对他等身著作的评介,则知之不多。已有的一些评介,或失之浅露,或带某些主观随意性,且我国的传统,多为名人讳,秉笔直书其不足或乖戾处者更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这本《海明威传》,刚好弥补了这一缺陷。正如许多研究海明威者的论断:海明威本人就是一部自我矛盾的杰作。这种矛盾贯串他的一生,渗透  相似文献   

4.
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今年正是他诞生的90周年。我国的文学界有三个会庆祝:一个是6月里美国文学研究会与黑龙江大学联合举行“美国20世纪文学哈尔滨国际研讨会”,一个是7月初在北京由社科院外文所和中国译协举行的“海明威诞生90周年纪念会”,再一个是厦门大学和广西师范大学举行的“海明威国际学术研讨会”。说来也正巧,自从已故的黄嘉谟先生在1939年首次翻译海明威作品,到今天也已60周年。当代外国作家的作品引起中国读者极大兴趣的,首推海明威,他的作品(包括遗作)大部分都已译成中文出版,有的甚至有几种版本;而且他的作品也影响了一些现当代的中  相似文献   

5.
看了根据同名小说拍摄的美国影片《乞力马扎罗的雪》,深感海明威小说写得好;题目也起得好。白雪皑皑的乞力马扎罗山,君临非洲这天然大猎场,象征着主人公的人生追求,概括了小说昭示的人生哲理。《乞力马扎罗的雪》这个题目,堪称画龙点睛之笔。 不过我想,倘在解放前译制,《乞力马扎罗的雪》这个好题目是否能够保全,还大成问题哩。那  相似文献   

6.
张朝政 《学理论》2009,(30):232-233
本文从后现代主义解读海明威自杀之谜。从后现代主义看,传统的成功观表现为成功/失败的二元对立,这必然使人产生担忧失败的焦虑感。海明威深受传统的阿尔杰主义成功观影响,对他而言,名声是成功龋标志。但随着年长体衰,他无力以硬汉形象维持自己名声,只好以死来摆脱对失败的沉重焦虑感,维持名声。  相似文献   

7.
《党政论坛》2011,(7):26
海明威迁居古巴哈瓦那以后,过着一种类似隐居的生活。一位纽约富商慕名前来拜访,并一再要求海明威在他的日记本上签名留念。海明威知道这位来访者是依靠掠夺土地、买卖地产发了大财的,他不喜欢与这种人交往,但又推不开富商的纠缠,于是他用手  相似文献   

8.
王斐 《学理论》2009,(18):83-84
作为“迷茫的一代”的代言人,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很多作品成了文学史上的经典。短篇小说《一天的等待》尽管不是他的代表作,但是从这篇短篇小说中,海明威的写作特点,如:小说中硬汉形象的塑造、冰山理论以及他的语言特色,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本文通过分析《一天的等待》中的人物塑造方法和语言特点及变异,对海明威的写作特点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理论视野》2009,(7):64-64
《新京报》2009年6月29日刊登韩皓月的文章指出,杰克逊不是用死亡抹去了世间对他曾经有过的非议,而是死亡验证了他对世界音乐的重要性,用死亡换回了舆论将其还原为一个普通人看待的权利。  相似文献   

10.
李根亮 《学理论》2010,(24):186-187
古代小说中描写了各种各样的自杀方式,这些自杀方式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与自杀者的地位和性格有一定关系,也有助于认识古人面对死亡时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以海明威的作品《雨中的猫》为研究对象,以作品中隐喻的运用分析为切入点,从谋篇布局、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刻画等三个层面对作品进行了深入剖析和探讨。通过分析,可以更好地体会一代文豪是如何在其作品中运用隐喻手法来达到艺术效果的。  相似文献   

12.
杭东 《各界》2012,(11)
海明威,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凭借作品《老人与海》,海明威获得了1953年普利策奖及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相似文献   

13.
作为"迷茫的一代"的代言人,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很多作品成了文学史上的经典。短篇小说《一天的等待》尽管不是他的代表作,但是从这篇短篇小说中,海明威的写作特点,如:小说中硬汉形象的塑造、冰山理论以及他的语言特色,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本文通过分析《一天的等待》中的人物塑造方法和语言特点及变异,对海明威的写作特点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张朝政 《学理论》2010,(19):199-200
异化是《士兵之家》的重要主题。在小说中海明威主要探讨人与神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异化问题。他之所以对这两个层面的异化问题感兴趣,这和他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及个人经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莫言的长篇小说《蛙》存在着诸多矛盾。主人公姑姑这一形象就是一个矛盾的混合体,她是在矛盾中成长和蜕变的。通过姑姑这一矛盾人物,以及对姑姑生活的高密农村的描写,表现了作者自我的民间立场与知识分子意识的矛盾;同是也展示了国家历史发展和百姓伦理道德丧失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孔明应聘     
鹅毛飘飘,万树梨花,诸葛孔明在一个偏远小山村的平房中悠闲地赏着雪。他饱读诗书,熟谙奇门遁甲之术,深知孔孟之道。少年时上帝曾托梦给他,称他将会被刘氏集团老总刘备三顾而请之,并将用“隆中对”震惊天下商界。屈指算来,时至今日已有二十年了。孔明等了整整二十年,如今自己已经三十出头了,不能再忍了,自己要入世,要去找刘各,毛遂自荐。  相似文献   

17.
孟宪实 《各界》2010,(12):69-71
公元前399年,古希腊70岁的苏格拉底选择了死亡。又过了9年,在东方的中国,商鞅呱呱落地。52年之后,名震一时的商鞅被杀。苏格拉底,有很多机会选择生,但是他都放弃了,是他自己选择了自己的死。商鞅临死之前,采用了多种手段,希望挽留生命,但最终没有成功。面对死亡,苏格拉底是一个成功者,商鞅是一个失败者。  相似文献   

18.
严玫玫 《学理论》2010,(29):198-199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雨中猫》通过分析女人、猫与丈夫这三者的关系,深度解读了当时(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西方女权主义的心路历程。透过他的笔触,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新女性爱恨交加的复杂情绪,对我们了解那个特定年代女性的形象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世俗与成熟     
龙井石 《党政论坛》2010,(22):21-21
成熟不足手中的酒杯与指上的香烟,也不是多愁伤感的“淡淡忧郁”,更不是老奸臣猾的江湖枭雄世俗表现。成熟需要一个健康的自由的社会环境,需要个人独立的思考能力与常常的自我反省。从这个意义可以说,一个20岁的青年无一例外都是幼稚的,即使他性格叛逆,因为他无法知道本应该知道的最基本的生存事实。  相似文献   

20.
美国总统布什1月4日表示,将在下周宣布一个新的伊拉克战略,目的是帮助伊拉克人实现建立一个能够自我治理、自我维持和自我保护的国家目标;他在对伊政策上所作出的决定,将着眼于实现美国的目标。但多方信息表明,布什的政策调整似乎很难从根本上扭转伊拉克的乱战局面,也很难摆脱布什政府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