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刑事案件"另案处理"的适用在提高司法办案时效、强化打击犯罪力度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规范和制约,导致其在适用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文章通过对刑事案件"另案处理"的适用及检察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解决的措施及监督方法,以期有效履行法律监督职责。  相似文献   

2.
严格证明作为大陆法系刑事诉讼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在司法实务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这一概念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学者普遍认为在我国刑事诉讼中构建严格证明规则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是研究的重点多集中在对严格证明与自由证明适用对象的划分上,而基于严格证明的概念本身重构我国刑事诉讼法律规定的研究并不多见。笔者尝试将严格证明这一概念引入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以促进案件实体真实的发现,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利,最大限度实现判决结果的正当化。  相似文献   

3.
"另案处理"是公安机关在侦查过程中的一种案件处理方式,但在实践中缺乏有效监督,侦查权呈现日益被滥用的趋势。因此,应从立法上、技术上、制度上构建全方位的"另案处理"监督机制,促使检察机关内部形成监督合力,督促公安机关及时侦破案件,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依法追诉。  相似文献   

4.
由于我国刑事诉讼法执行机制的立法缺位及《刑事诉讼规则》的效力低阶性,致使司法实务中缺失对"另案处理"的有效监督,文章对"另案处理"监督机制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指出应构建长效跟踪机制,延伸法律监督触角,强化"另案处理"的办理及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5.
基于价值导向的不同,刑事诉讼程序中设立了不同的审判程序。普通程序以公正为导向,简易程序兼顾效率与公正,已经纳入立法的速裁程序以效率为导向。适用速裁程序的案件可以概括表述为"轻微"刑事案件。理解并准确认定案件是否轻微,是适用速裁程序的关键所在。对轻微刑事案件的快速处理不应当仅仅体现在审判阶段,应当贯穿于刑事诉讼的整个程序,个案中如何体现并落实立法的效率导向,需要依据相关立法灵活适用相应程序。  相似文献   

6.
一、涉外刑事诉讼程序的慨念及意义 涉外刑事诉讼程序,是法律专门规定的处理具有涉外因素的刑事案件所适用的特别刑事诉讼程序。其特殊性在于,案件中具有涉外因素。涉外因素是指: (一)我国司法机关立案查处的刑事案件,涉及到外国人(包括无国籍人,下同)或其他国家或组织的合法权益。包括:  相似文献   

7.
刑事和解是为了实现平抑社会冲突,实现对被害人权益救济的一种理性选择。其理论基础是恢复正义理论、平衡理论和叙说理论,其价值在于公正与效率。该制度的适用以加害人的有罪答辩和被害人与加害人的双方自愿为条件,其适用范围为未成年人犯罪;过失犯、初犯以及偶犯;轻罪案件。严重刑事犯罪也可以有限度地适用刑事和解。在适用阶段上,刑事和解应贯穿整个刑事诉讼过程。  相似文献   

8.
刑事诉讼司法解释规定的不能作为定案根据的证据类型除了非法证据、瑕疵证据外,还有狭义上"不能作为定案根据"的证据。狭义上"不能作为定案根据"的证据大体上可以分为7类。通过对这类证据进行类型化梳理和特质揭示,可以帮助法官准确理解适用司法解释的规定,提升法官审查判断证据的能力,确保案件审理和认证的质效。  相似文献   

9.
刑事诉讼是国家控制犯罪的能动反应,国家为了能够有效的控制犯罪,刑事诉讼的过程就必然伴随着国家强制力的运用,而国家强制力的介入势必影响作为公民个体的私权利。这样国家就必须在为保障公众的安全而随意的启动诉讼程序与为保护公民个体的私权利尽量少启动刑事诉讼程序之间作出一个明确的选择。由于各国法律传统和诉讼文化的差异,刑事诉讼的启动在标志上、条件上和方式上有着不同的认识与区别,其具有:案件输入、保障人权、案件分流的功能。目前我国刑诉启动程序中案件的输入功能欠缺,为此,必须降低立案标准,增强案件输入功能,把侦查行为的启动作为诉讼启动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
刑事诉讼禁止令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取保候审决定书中对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选择适用的禁止性规定,在取保候审制度中具有相对独立的法律地位。适用刑事诉讼禁止令的前提条件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决定取保候审。适用刑事诉讼禁止令的实质条件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实施特定行为存在着诱发社会危险性及妨害刑事诉讼正常进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