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黔东南州片区是滇黔桂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地区,也是该地区扶贫攻坚面临的最大困难。从该地区贫困状况、扶贫政策实践以及万达集团在贵州省丹寨县推行的"包县"扶贫模式,进而提出企业扶贫下如何实现精准扶贫的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2.
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我们党作出的庄严承诺。安徽省宿州市所辖均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个区为省级省扶贫开发重点区,扶贫任务非常重。以安徽省宿州市为实例,分析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对更好推进精准扶贫提出建议,能为中部平原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精准扶贫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一些农村地区率先尝试当代乡贤参与精准扶贫,在提高扶贫精准度、发挥村民主观能动性、监督权力运行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着制度保障不完善、资金监管不到位、权力约束不健全等问题。通过建立保障和激励制度、构建资金和权力监督机制、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等路径,有利于当代乡贤更好地参与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  相似文献   

4.
搞好精准扶贫工作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也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支撑和有效途径。秦巴山片区作为我国划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是当前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主战场。本文以以秦巴山片区特殊困难地区S市农村扶贫调研成果为中心,结合S市五年来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各项情况,针对农村扶贫过程中的扶贫对象识别、项目产业选择、资金使用、脱贫成效考核等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为农村扶贫工作提出了"互联网+"智能识别、科学规划产业布局等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5.
移民搬迁政策作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精准扶贫最为直接的有效实现方式,近年来在中西部贫困地区被广泛应用。政府推动下,以"避灾减贫"为特色的陕南地区大规模避灾移民搬迁不仅仅是简单地"搬家"和物理空间的变化,还是增强社会互动、推动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山区移民搬迁政策效应还有待进一步释放和提升,要在高位推动中进一步完善避灾移民搬迁活动的顶层设计;要在精准搬迁中实现公平有序的移民活动,更好地实现"搬得出"的目标;要在创新管理、精细化管理中确保移民搬迁群众达到"稳得住"的目标;就应紧紧围绕"能致富"的目标,通过"精确施策"以提高移民发展的可行能力。  相似文献   

6.
增加农民收入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增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直观反映。河南贫困农民要想率先脱贫,就必须重视农村发展中影响贫困农民增收的现实障碍,针对这些障碍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促进农村贫困农民增收。这是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也是现阶段实施精准扶贫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精准扶贫构成了新时期我国扶贫工作的基本方略。揭示主要致贫原因及其背后的体制因素对于我国的精准扶贫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因病致贫构成了农民致贫的主要诱因,从而使支出型贫困构成贫困的主体。此种贫困的产生固然与贫困户自身因素有关,但更与农村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密不可分。农村医疗体制功能履行中“重治疗、轻防治”的倾向、三级服务网络运行中各种问题的存在和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健全,都或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因病致贫的发生。而反观当前地方政府主要从增加贫困户收入入手进行精准扶贫只能是治标不治本之举。我国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进一步加大农村医疗体制改革,在精准预防的基础上切实减少贫困户的看病成本,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8.
为完成精准脱贫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选派出大量驻村扶贫干部进驻贫困村、户进行帮扶。驻村扶贫干部胜任力存在差异,实际精准帮扶效果也明显不同。驻村扶贫干部在认知结构、素质结构、行为结构方面存在着胜任力不足的问题,导致驻村干部认知不清,角色混乱;素质不够,能力不足;行动不善,扎根不稳。相关部门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快驻村干部角色转变、完善培训体系设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健全考核激励机制,确保驻村扶贫干部具备较强的胜任力,助力精准脱贫事业。  相似文献   

9.
精准扶贫思想不仅是我国当前扶贫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而且是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兵团少数民族边境团场实施精准扶贫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关键环节。本文以第六师北塔山牧场为例,阐述了其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兵团少数民族边境团场精准扶贫工作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精准扶贫领域政府与私人部门展开了协同扶贫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实践。通过对山西省T县精准扶贫调查研究发现,地方政府与私人部门在协同扶贫实践中,还存在政府处于管制型角色定位、协同意识不足、协同模式单一等问题,未来需要进一步调整政社关系,建立主体的共识协同、资金的妥协协同、职能的弹性协同、资源的刚性协同,以优化政府与私人部门协同扶贫模式,构建良好协同的长效脱贫机制。  相似文献   

11.
精准扶贫理念是新常态下解决我国贫困问题的指导性思想。本研究在对精准扶贫理念的理论和现实基础、精髓、内在逻辑系统阐释基础上,对寒亭区"包村联户"扶贫模式发的总体概况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精准扶贫理念,对"包村联户"扶贫模式的构建要素和内生变革进行了新的探讨,并结合寒亭区精准扶贫的实际提出了寒亭区加强对"包村联户"精准扶贫模式的实践探讨:构建精准化"包村联户"扶贫模式治理机制;充分发挥"包村联户"精准扶贫模式中精神文明建设作用;建立政府主导下多元参与精准扶贫格局等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农村社区是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村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在农村社区中开展民主建设,是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一体化的政治保障,对于落实农村居民当家作主权利、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在农村社区民主建设的实践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难以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本文拟以沈阳市农村社区民主建设为例,剖析农村社区民主建设面临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3.
和田绿洲地区位于南疆四地州,作为新时期的国家连片特困地区与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2014年以来,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支持下,脱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发生率大大降低。但是由于特殊地理、人口、文化等因素影响,脱贫攻坚仍然面临诸多困难,迫切需要结合绿洲社会经济文化特点精准施策,促进脱贫成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易地扶贫搬迁社区老年人作为“留守家庭”的主要群体,其是否能够有效融入到新社区,事关脱贫攻坚政策的成效。与其他一般群体不同,易地扶贫搬迁社区老年人进入新社区后很难通过学习而“再社会化”,这需要引起社会更多的关注。因此,研究以“易地扶贫搬迁社区老年人的融入”为题,以G省S县C社区为个案,通过实地调查,基于老年人的生活、社会交往及心理的视角进行探索,发现由于个人和环境的因素造成社区老年人在生活上融入难、社会关系网络缺失、心理上认同感低等问题。对此,研究从社会工作视角回应搬迁老年人社区融入方面问题的需求,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社区,提升其“自助”能力。  相似文献   

15.
老少边穷连片地区的区域合作长期受制于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缓慢,特别是行政区划所造成的各种体制壁垒,致使区域合作难以推进,加剧了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矛盾,扩大了与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本文立足老少边穷连片地区区区域合作的路径选择与机制建设研究,力求促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李文钢 《求实》2022,(4):69-81+111
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后续建设中,将安置社区建设成一个社区共同体并以此重构搬迁人口的社会空间是一种主流思路。普通城市社区构建社区共同体的历史和经验表明,社区内部碎片化问题严重制约了社区共同体构建。在后搬迁时代,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也存在社区内部碎片化问题,具体表现为搬迁人口之间的社会信任碎片化、社区认同碎片化以及社区治理过程碎片化。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内部碎片化问题的产生与社区内部生计资源不足、搬迁人口面临紧迫的生计问题高度相关。妥善解决搬迁人口的生计问题是将安置社区建设成为一个社区共同体的先决条件,也是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重要命题,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新成果。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对已研究进行梳理,可以看出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证研究还比较缺乏。以云南省昭通市靖安新区(以下简称靖安新区)这个全国最大的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为分析样本,探索易地搬迁扶贫社区治理中的基层实践,靖安新区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建立了自上而下的“四议两公开”和自下而上的“三会三议三公开”议事决策渠道,并将“五大民主环节”左右穿插贯通,形成了决策制定执行前、中、后的实现机制。这一实践形式对全过程人民民主嵌入易地搬迁扶贫社区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社区传播是社区建设的重要手段。社区报的立足点在于社区本身。社区报应该定位为社区居民的"生活实用手册"。为实现这一定位,应实行目标读者锁定社区中老年居民和家庭妇女、社区新闻与生活资讯并重、加强社区报采编人员的培养和培训、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机制等策略。  相似文献   

19.
农村社区治理动力源自两方面,一是政府主导的作用,二是社区自身发展衍生的力量。在学界理论研究以及现实农村社区治理中,社区自身的作用被忽视。关注农村社区自身的发展动力,必须关注农村社区治理中的社会资本建设。社会资本是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之根基,社会资本的挖掘、利用、创建、完善是我国农村社区治理的关节点。对于作为发达地区的宁波,其农村社区治理中的社会资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章是对阶层关系研究传统的延续,基于对浙北D村的个案调查,引入村庄内部的社会性机制来透视阶层之间的关系,着重从村民日常交往的角度切入,研究村庄阶层关系的生成机制,动态地呈现阶层关系的建构逻辑,以此实现对相对静态的阶层结构研究的突破。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村庄阶层分化的凸显,村民日常交往实践规则的个人化,处于不同阶层的成员往往是根据自己现实的需要及喜好自由选择特定的对象进行交往,交往活动高度理性化,个人的主体性意识凸现出来。不同阶层的成员因职业、经济收入等原因,在交往意愿上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富人阶层交往意愿上的强动力、中间阶层交往意愿上的次强动力以及底层交往意愿上的弱动力。此种内涵于心理的交往意愿,在日常生活的交往实践中,借由交往活动专门化所导致的对时间的要求和交往规则及内容的消费化这两种社会机制型构了该村的阶层关系类型,主要体现为富人阶层、中间阶层对底层的排斥关系以及中间阶层对富人阶层的依附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