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华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反映整个中华民族的特质和风貌的总体文化,中华文化得到传承保护和发展,关键在于中国绝大多数时间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人口庞大且不断增长的、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政府能够从顶层连续不断地强有力地推进、保护和发展中华文化,同时不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外来国家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和创新发展,从而逐渐形成了以"大一统和合政治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当下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必须了解并认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意涵是什么,在当代有何价值,如何传承和发扬等,这对发扬中华文化的新时代意涵,促进社会主义政党协商,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对内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对外贡献中华文化所体现的治国理政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文明对话背景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必须要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为前提,完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为引领,创新内容形式和体制机制为保障,拓展渠道平台、创新方法手段为载体,发展企业主体、壮大文化产业为动力,不断增强中华文化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竞争力为目标,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中国和平发展增加助力、减少阻力、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3.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充分发挥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国家治理之魂,文化自信自强为中国式现代化培根铸魂,这源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承创新、开放包容的特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筑牢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根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深厚支撑。在实践当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路径包括: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继承发展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实施文化“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培养文化自信人才。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迁,中华文化发展进程出现了重大转折。作为中华文化的最新表现形态,党史文化挽救和改变了中华文化的命运,开辟了中华文化发展的新境界。从中华文化发展史来看,中华传统文化与党史文化同属于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既不能用党史文化来否定中华传统文化,也不能用中华传统文化来否定党史文化。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应当把弘扬党史文化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发展的完整事业统一起来,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党史文化基础上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少数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发展繁荣少数民族文化,需要高度的文化自觉。当代中国民族文化研究者要自觉关注民族文化发展问题,自觉收集、整理和研究民族文化资料,自觉挖掘民族文化内涵,自觉探索民族文化变迁规律,自觉反思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工作。在近年的研究成果中,《濒临消失的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不失为一部难得的佳作。  相似文献   

6.
农业文明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文化的绵延和发展。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分水岭,标志着中华文化落后于世界生产力发展的潮流。中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乃至中华民族的复兴,亟待科学理论的支撑和引领。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由浅入深,中国共产党由此探索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中华文化发展的新道路。进入新时代,生产方式的现代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由此可见生产力的发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7.
闽都文化是福州居民几千年“面向四海、建永福家园”实践中传承与创造的文化,是中华文化谱系中一个底蕴深厚而又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闽都文化是促进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海洋文化成为中华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一元: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发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近代中国文化转型。闽都文化是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全球化和海西建设的重要文化动力。  相似文献   

8.
在发展先进文化过程中,突出民族性。可以抵御文化领域“西化”、“分化”的侵袭,确保中华文化的独立性.使先进文化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突出时代性.适应了中国现代化和世界全球化的客观需求.有利于中国更为广泛地融入世界民族之林,并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突出大众性.充分体现了先进文化是以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也为先进文化的发展创新、与时俱进提供了动力和源泉。  相似文献   

9.
《易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书五经之首,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化经典,是中华文化中第一个具有理论形态的思想体系,也是创新思维的典籍。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于充满着创新精神代表之一的周易文化,应该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和研究,取其精华,使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是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环节和应有之义。华侨华人是传播中华文化的天然桥梁和纽带。长期以来,浙江华侨华人通过华侨社团、华文媒体、华文教育等多重渠道为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全球化语境和"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促进浙江华侨华人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需要进一步完善机制和创新手段,加大扶持力度,挖掘当地侨社的文化资源;注重对华侨华人新生代中华文化的培育与涵养;倡导中华文化与住在国文化共生共存,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道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之一,具有丰富的内容。它不仅对古代科技发展有多重影响和作用,而且对现代科技创新也有重大启示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校园文化虽然以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存在于文化之林,但它却深深扎根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它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弘扬与光大,传统文化是校园文化诞生的摇篮和发展的基石。今天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充满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激荡的文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的缩影与典范。  相似文献   

13.
人与文化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没有脱离文化的人,也没有脱离人的文化。文化建设与人的现代化密切相关。中华文化在实现人的现代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就必须发挥中华文化的凝聚功能,在批判地继承中整合创新,在构建中华文化新体系中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的文化观,是指邓小平关于文化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它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文试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视角,探讨邓小平文化观中的几个重要方面,以期对全方位了解邓小平文化理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强势文化对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构成严峻挑战。重视文化创新、发展文化产业、加强网络管理、继承和借鉴一切优秀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战略选择和主要内容。要在多元文化并存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指导地位,抓好主流文化建设,允许健康的非主流文化存在,构建和发展中国的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6.
传统文化对广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国哲学、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思想人格、传统礼仪风俗、传统价值观念以及传统思维方式都对现代广告产生着深远影响。本文试从以上几个方面就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不仅推行经济霸权,而且谋求文化霸权。为应对西方文化霸权的冲击,我们应构建民族性与开放性和谐统一的中国当代先进文化,来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  相似文献   

18.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继承邓小平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围绕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对“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了深刻阐述,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这一理论在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作用、途径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要论述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先驱蔡元培先生的文化建设主张.其文化建设主张表现在他对这些文化科学教育活动的指导、领导、亲手筹划和躬行践履当中.文章从10个方面介绍了蔡先生文化建设的主要观点.这些文化建设的积极主张,在指导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文化科学教育建设和改革的活动中,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对20世纪后半叶和21世纪的文化建设也很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传统相声艺术作为民间文化中笑的艺术,其快乐的本质是一种伦理幸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相声进行渗透、提升的结果。面对新生意识形态的文化认同构成解放后"舞台"新相声的基本艺术冲动,"家-国想象"是舞台时代相声艺术实现成功认同的核心机制。进入上世纪90年代,相声在"回归剧场"中开始重建多元认同。当前,电视情景喜剧不仅实现了相声在消费时代的"日常认同再生产",更重要的是为相声艺术的产业发展提供了驱动性的媒介经济新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