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这种思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它令我出入古今,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我深信,这种思考并非我一人独有。某种程度上,历史是为这种思考存在的。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忍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困扰着我。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我…  相似文献   

2.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种世界观的奠基。这种思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它令我出入古今,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我深信,这种思考并非我一人独有。某种程度上,历史是为这种思考存在的。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  相似文献   

3.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种世界观的奠基。这种思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它令我出入古今,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我深信,这种思考并非我一人独有。某种程度上,历史是为这种思考存在的。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萦绕着我。后世一直将屈…  相似文献   

4.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种世界观的奠基。这种思考,一直没有  相似文献   

5.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 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 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  相似文献   

6.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  相似文献   

7.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种世界观的奠基.这种思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它令我出入古今,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  相似文献   

8.
读屈原和司马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种世界观的奠基。这种思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它令我出入古今,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  相似文献   

9.
“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当大官,要把心思用在工作上,用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上”,这是江泽民总书记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的要求。如何处理好“当大官”与“做大事”的关系?的确是摆在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历史上发生了无数次王朝更替,有众多的封建统治者登上将相的宝座,可谓“当大官”,但是,有的大官当了一辈子,却连一件象样的事也没干成。而像屈原、司马迁、李白、李时珍……这些先贤伟人,却做出了惊天“大事”,因而留名千古。可见,每个人的道路由每个人自己去走,人生的价值也由自己去创造。立志做大事,才能做好大官…  相似文献   

10.
讲授《屈原列传》一文的时候,总恍惚着把屈原当作司马迁,一个“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一个“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相似文献   

11.
汪金友 《前线》2012,(2):54-54
近日读史,看到几则故事,将它们串联在一起,脑海便浮现出“保持纯洁”这几个字来。 几则故事为: 公元前96年,汉武帝大赦天下,50岁的司马迁被释放出狱,又当了中书令,他家的门庭也再度热闹起来。有一天,大将军李广利派人送来一件礼物。司马迁的女儿打开一看,是一对价值连城的玉璧。她不禁惊呼起来:“哎呀,这可是稀世珍宝!”司马迁看了一眼后说:“白璧无瑕,果然精美。但人何尝不是如此?如果收下这个礼物,我就有了一个污点,再也不能白璧无瑕了。还是包好,让来人带回去吧。”  相似文献   

12.
杨学武 《廉政瞭望》2004,(10):31-31
我“三生有幸”,出生地有两大历史名人:一位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一位是“中国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本来按现行行政区划,屈原是湖北秭归县人,昭君是湖北兴山县人,而我的出生地是兴山县,因此不能“脚路两只船”与他俩“攀亲”:但在西汉时期,兴山和秭归都同属一州,名为归州,于是我在“时空隧道”里“开历史倒车”,就能够“傍”上这两位大名人了。  相似文献   

13.
要问“今日的历史特点是什么”,人们会脱口而出:迈进新世纪。人类告别了一个百年,又迎来了一个新的百年。在新的百年里,人类会怎样,我们会怎样?这种宏观的思索,不正是一种战略思维吗?记得在学习江泽民同志2000年6月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时,我的注意力曾经被他的一个论点所吸引。他提出:“要大力培养中青年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并特别警告大家“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对理论学习不重视,对重大实际问题不进行战略性的思考和研讨,是很难做好领导工作的,而且是很危险的”。他的话很中肯,份量也很重。战略,泛指重大的带…  相似文献   

14.
我为书而读     
我是一名文学编辑,可以说是职业读者。但我经常读的,却不能说是书。它们尚未出版,还在审阅之中。最终能否面世,在我负责的权限内,也取决于我的鉴定。当然,我这里通不过,在他处却畅销,这种事情时有发生。那是另外的议题,我此刻要说的是:我希望我所读的那些原稿都能成书,我为书而读。原稿中大多数,恐难再有人读,我便是那唯一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读者。这样的读,苦不堪言,只因职责所系,必须吞咽下去,有点儿像神农氏尝百草。但又正缘于此,却也乐在其中:千淘万滤,总有真金,一旦发现值得奉献广大文学读者的佳什,欣喜之情不…  相似文献   

15.
最近,与一帮年轻的朋友在一起讨论欠发达地区什么最重要时,多数人提出,最重要的是人的精神,是人内在的那口气。这不禁让我想起一个故事:近一个世纪以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沃尔逊小镇拥来了一群饥饿的难民,当镇长杰克逊先生发送食品时,许多难民大嚼大咽,只有一位年轻人例外,他对镇长说:“先生,你送给我这么多好吃的,有什么活让我干吗?”杰克逊笑了,“我只不过想给你们提供帮助而已,哪来的活让你做呢?”但年轻人却没有领情的意思:“不,先生,如果没有活做的话,我不会接受你的食物,真的先生,我总得为你干点什么呀!”实…  相似文献   

16.
沉醉夜之黑     
王开岭 《廉政瞭望》2012,(23):68-68
你见过真正的黑夜吗?深沉的、浓烈的、黑魃魃的夜? 儿时是有的,小学作文里,我还用过“漆黑”,还说它“伸手不见五指”。  相似文献   

17.
《新湘评论》2013,(21):64-64
我经常接触基层干部,恕我直言,对他们有多少人有经常读书的习惯,却无多少把握。我也曾随意做了些调查:“你平常读书吗?读什么书?”回答有如下几种:一、“倒是想读书,可哪有时间呀!”二、“哪能不读书,一般都在晚上,但看不了两页就发困。”三、“只看一看上边发的书,那是为了工作需要,好多年没有自己买书读了。”四、“不知道该读什么书?要不给咱推荐几本。”  相似文献   

18.
范同寿 《当代贵州》2008,(12):56-56
司马迁的一段文字,让贵州人背了两千多年"自大"的黑锅。明明不是夜郎王说的“汉孰与我大?”,却被强按在夜郎王的头上。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读(牛棚杂化)时就想写点什么,但又觉得像我这样并没有真正经历过那一特定时代、也没有见过“牛棚”为何种建筑结构的年轻人,是否对作者的经历、对所有道还那段历史的人们的经历理解得太苍白了呢?于是我又反复阅读,最初想写点什么的冲动也就在那些跳动的文字后面更多地化作了冷静的思考。这是一部作者用自己的血泪经历写成的著作。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并担任东语系主任达20年之久的一代宗师季羡林教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如实地叙说了“文化大革命”中那一幕幕惊心动魄、不堪回首的往事。作者在历经16年的反思、观察。困惑和期待后…  相似文献   

20.
俗语云:不碰南墙不回头。此语是说那些执迷不悟不听好言相劝的人,他们不到碰在墙上头破血流无路可走的时候,是不会幡然悔悟反省自己是否走错了路线。这种人就是芸芸众生中最愚不可及冥顽不化的人吗?其实还不是,“不碰南墙不回头”,此话反过来说,就存在着“碰到南墙还回头”的可能,是可救药的。还有那么一部分人,是“碰到南墙也不回头”,一条道儿要走到黑的。在现代贪官的队伍里,这种被钱迷了心窍、身陷囹圄仍不思悔过,反而强词夺理,编造出一套“歪理邪说”以推脱罪责的人,还真有不少。 “我是人民公仆,花人民一点钱算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