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66年1月,一道紧急电波从莫斯科飞往北京,苏共中央致函中共中央,表示苏共中央将于4月在莫斯科召开二十三大,邀请中国共产党派代表团参加。当时毛泽东不在北京,正在武汉东湖疗养。主持中央工作的刘少奇召集在京的政治局常委讨论是否参加苏共二十三大问题。大多数与会者认为,最好马上由彭真去武昌向毛泽东汇报,听取意见后再作决定。  相似文献   

2.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在苏共中央全会上提出要加速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经济体制的主张。1986年春召开的苏共二十七大,又确定了“加速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和“根本改革经济机制的基本方针”。在1987年1月27日召开的“关于改革和党的干部政策”的中央全会上,苏共中央进一步明确地提出了当前改革的方针、任务和措施。从苏联已经实行和正在实行的改革看,其内容是多方面的。一、经济体制的改革 1、实行国民经济的综合管理体制。以前苏联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条块分割严重。  相似文献   

3.
吴波 《党建》2009,(10):58-59
毛泽东的衣物中很有历史意义的一件,是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穿的那套黄色美国将校呢礼服。渡江成功后,为了筹划开国大典,尽早结束无政府状态,1949年7月间,中共中央派刘少奇、王稼祥、高岗等秘密赴苏联同斯大林和苏共中央会谈。会谈中,刘少奇对斯大林说,从国际国内的条件看,我们打算在1950年1月1日成立中央政府。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一度受苏共影响极大,中共中央的组织体系即是"以俄为师"的产物,但中共中央的组织体系仍保留着一定的独特性。中共虽几度设置中央组织局,但其职权范围与人事构成与苏共中央组织局有很大不同。在中共中央机构设置中,政治局始终是一个独立的领导层级,组织局一直作为政治局的执行机构而存在;而苏共中央组织局长期以来与政治局名义上平等,都是中央委员会的执行机构。中苏两党中央组织局虽都是因事而设,但苏共中央组织局之废立受党内斗争和领导人个人意志影响颇大,中共中央组织局之调整主要是顺势而为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从1964年10月起”E.C赫鲁晓夫与当时的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A·N米高扬一起在克里米亚休假。而这时,苏共中央委员们都聚会在莫斯科,谋划废黜不称职的中央第一书记.10月13日,勃烈日涅夫给赫鲁晓夫打电话.坚决要求他出席即将在克里姆林宫召开的中央全会。如月13日,赫鲁晓夫直接从机场乘车去参加中央主席团会议.昨天参加会议的人员还有:A.N米高扬,B.NW扎瓦纳泽(格鲁吉亚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M·P·拉希多夫(乌兹别克斯坦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NE谢烈斯特(身包兰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中央主席团的会议没作记录,根据…  相似文献   

6.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全面总结2006年全区农村牧区工作,研究部署2007年工作任务。会上,雷主席还将作具体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学习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加强领导,讲两点意见。  相似文献   

7.
李慎明 《前线》2011,(5):8-10
1991年8月24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宣布了两项震惊世界的消息:一是“苏共中央不得不采取自行解散这个艰难但又是唯一合理的决定”:二是“我不认为我本人今后还能够完成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责.我将辞去自己的所有职权”。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总统府圆屋顶上苏联国旗悄然落下,苏联自此成为“过去时”。  相似文献   

8.
新修订的《公司法》,为公司制企业党建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对于加强和改进个业党建工作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公司法》公布后,中央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宣传贯彻工作。在去年12月召开的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贺国强同志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推进公司制企业党建工作”,并把深入宣传贯彻《公司法》、加强公司制企业党建工作列为中央组织都2006年重点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9.
《党建文汇》2004,(12):4-5
1.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3.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党建工作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总体目标是:努力把企业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成为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坚强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  相似文献   

10.
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是事关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战略工程,既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经常性工作。对此,中央和省委历来高度重视。今年来,中央先后下发了《2009—2020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加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意见》、《加强县委书记队伍建设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文件,召开了全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座谈会、省部级后备干部集中调整工作部署会议。日前,省委常委会认真贯彻中央精神,研究了我省的落实意见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12.
李永忠 《党史纵横》2004,(10):21-21
今 年是 邓小 平 百 年 诞辰 ,又值 中 华 人民共 和 国建 国 55 周 年 。 从 报刊 、广 播、电视 、网 络 大 量 的 文 章 节 目 中 ,从 人 们 对 他的 真 切 怀 念 中 ,我 感 到 ,作 为 改 革 开 放 总设计 师 的邓 小平 同 志 ,似 乎 从 来就 没 有 离去,他其 实一 直 就在 我们 中 间。 25 年 的 改 革 开 放 ,使 “中 国 式 ”的 社会主 义 ,从横 向 看,既 不 同于 世 界 别 国;从纵向 看 ,也有 别 于自 己过 去 。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之所 以 成 功 ,我 以为得 力 于总 设计 师 邓 小 平 “做 模 型 ”、“建样板 间 ”的方 法 …  相似文献   

13.
说"诚"道"信"     
"诚",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庸》中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古代的思想家从天地生养万物的自然过程中,看到了天地真实无妄、自强不息的特征,就把这种特征称作"诚",并由此推出人的行为准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曾提出:"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自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曾国藩也说:"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也.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诚也".所有这些都对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的使命提出崇高的要求,并激发人们用"至诚"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14.
年轻时,他首创亩产皮棉超百斤纪录,是远近闻明的"棉花刘,离休后,他带领农民科技致富,使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村民们争着抢着让他去讲课搞培训,人们又开始叫他"抢手刘",他就是彰武县离休老干部刘承福.  相似文献   

15.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成为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判断标准.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任务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也成为衡量我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根本标准.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刻,从不同角度,对当代中国的同一历史性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了判断标准,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两者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的重大意义和生命力在于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现实问题,对“三个考验”的挑战作出了适时而有力的回答。  相似文献   

17.
“历史周期律”作为反映历史、社会、国家、民族、政党、政权的兴盛衰亡的一种历史现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思考和探索的共同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重温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牢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在我们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要着重把握“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根本要求和历史地位等。为此,需要回答“三个代表”与“两个先锋队”的关系。“两股进步潮流”与“两个先锋队”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没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五种社会形态”的顺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开始,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9.
认识自我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人正是在“认识你自己”的过程中,才实现了自身的完善与超越。然而在对人自身的认识过程中,形成一种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把人的本质看做先验的或预成的。因此,现代人学思想要排除对人的本质规定,把人看做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人被认为是自由的生成之物,而不是固定的预成之物,于是便实现了对人自身的认识从人的本质维度向人的生成维度和自由维度的哲学转变。  相似文献   

20.
“摔跟头”     
蒋国平 《唯实》2009,(2):96-96
“摔跟头”也叫“摔跤”,是生活中常见之现象。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要摔些跟头,尤其是孩提时代,不摔跟头恐怕就学不会走路。 人们常用“摔跟头”来比喻工作或人生道路上的失误或失败,这比喻还是较贴切的,不管什么“跟头”,或是影响前进的步伐,或是带来精神上的痛苦,更有人从此一蹶不振,或一命呜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