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老一诗两写徐特立(1877-1968)老人在20多岁时曾撰写一首题为《书愤》的诗。诗曰:为恶既无恶报、为善又无善报;何必安分守己,不做土匪强盗。作者写这首诗,情绪很愤激,所以题为《书愤》。因为他当时看到维新变法的志士谭嗣同等被杀,义和团起义遭到八国...  相似文献   

2.
1977年1月7日,《北京日报》首家刊发了著名女作家柯岩的抒情诗《周总理,你在哪里》.当时正值周恩来逝世一周年,全国人民正沉浸在对周恩来如潮般的思念之中,该诗一经发表立刻引起轰动.1月8日,《人民日报》又全文发表了这首诗,诗作以其深情饱满的诗句、催人泪下的情感、荡气回肠的韵律,在全国的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那么,这首诗当时是怎样创作的呢?其作者又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呢?  相似文献   

3.
彭扬文 《湘潮》2005,(5):16-18
吕振羽出生在湖南省邵阳县溪田村。他少年时在家乡时间短暂,青年时在外读书期间及参加革命以后,在家乡的活动也极其有限。但就是这极其有限的活动,也在家乡人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从中看到了他一颗为民之心。立志富民吕振羽少年时代活跃在樵牧队里,他目睹当时“种菜  相似文献   

4.
正新中国成立后,叶剑英曾先后三次回返家乡广东省梅县,就党和国家各项政策措施在基层的落实情况进行调研。1953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兼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叶剑英回到梅县。这次回乡,叶剑英不但听取了梅县、丙村区的工作情况汇报,还走访人民群众,深入基层进行市场调查,亲自询问松口圩镇上布店、国营粮店、油盐咸淡京什店、水果店等的货源、品种和价格。他特别留意倾听有关价格方面的情况介绍,再三强  相似文献   

5.
黄久恒 《党史文汇》2007,(12):41-43
父亲黄琪翔已离开我们37年了。他一生热爱祖国,追求进步,对人民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了缅怀他的革命业绩,特撰写此文,也以此表达对他的深切怀念。 父亲黄琪翔,早年在家乡广东省梅县读私塾,后人其族叔黄钧选创办的梅县务本中学学习,以后至广州优级师范附中学习。  相似文献   

6.
《北京支部生活》2023,(2):38-39
<正>“继承老一辈保水人的精神,坚定理想干好本职工作,共产党员就得冲在最前方。”这是密云水库综合执法大队溪翁庄执法分队队长段小龙2011年入党时给自己树立的一个目标。1995年3月,年仅21岁的段小龙进入当时的密云水产局工作,自此与密云水库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干就是28年。2020年,段小龙担任了密云水库综合执法大队溪翁庄分队队长。他带领11名执法队员与400名网格保水员战斗在保水一线,全力保障首都人民的饮水安全。28年来,他始终怀着“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密云水库”的初心,坚持以保水为本、以保水为责、以保水为荣,用自己的青春与汗水守护密云水库这一盆净水。  相似文献   

7.
王恩收 《世纪桥》2010,(4):54-57
<正>1966年6月,毛泽东曾写下了一首七律诗,这首诗在当时是秘而不宣的,直到30年之后的1996年9月,才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刊印发表。此诗写于毛泽东酝酿和准备发动"文化大革命"之时,反映了毛泽东这一时期的复杂心境,同  相似文献   

8.
说起才溪,人们都知道那是一块革命圣地,是中央苏区著名的模范区,是福建省的第一模范区。有闻名遐迩、誉满全国的"九军十八师"。同样让才溪人感到光荣和自豪的是毛泽东曾三次亲临才溪指导革命并写下了彪炳史册农村调查——《才溪乡调查》。在才溪溪畔耸立的光荣亭,毛泽东手书的亭名"光荣亭"三个字仍金光闪闪,照耀着才溪人民前进的道路。毛泽东自从他第一次来才溪直至解放后始终没忘记"才溪"这个地方,关心着才溪的建设和发展,这无疑是毛泽东对闽西革命老区人民的关怀和期望。  相似文献   

9.
在毛泽东同志才溪乡调查75周年之际,重温《才溪乡调查》和才溪人民创建模范乡的经验,令人深受教育和鼓舞。才溪人民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教育以及扩大红军支援前线等方面.创建了光辉的业绩,成为当年中央苏区的模范乡,福建省的第一模范区。  相似文献   

10.
1933年秋,毛泽东赴福建上杭县才溪乡开展中央苏区农村调查,并写下了《才溪乡调查》一文。才溪乡是中央苏区的"模范乡"。经过土地革命而分到了土地的才溪人民,在苏区地方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很好地解决了党组织建设、苏维埃建设、支援革命战争和发展生产、改善群众生活过程中的各种困难,  相似文献   

11.
将军的风范     
刘向东老师是揭西县河婆良田乡水井头村人。1906年生。童年曾在河婆溪角小学读高小二年毕业。1928年春,从韩山师范学校停学回溪角小学教书一学期,当时我读四年级。之后,他到南洋教小学两年。再到上海暨南大学、东京日本大学读书。1937年抗战开始后,他辞去星加坡《星中日报》副刊编辑,回国参加抗战。曾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政治部  相似文献   

12.
近来闲看《敬宜笔记》,品读范仲淹的诗《石溪瀑布》:"迥与泉流异,发源高更孤。下山犹直在,到海得清无?"这是范仲淹初入仕途、游览广德胜景"石溪古意"时所作的自警诗,显示了他一生自警、自省、自重,洁身自好,存正祛邪的品格。四句诗颇有深意,范仲淹以"清且直"的瀑布自况,向自己提出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当  相似文献   

13.
古代一些廉吏,常题诗以反腐倡廉.今日读来,仍有裨益和启迪。 反腐诗宋代有位杭州地方官叫郑獬,他看到有些贪官利用钱塘江观潮搜刮百姓,极为愤慨,便挥笔写了题为《观涛》诗一首: “怒涛沃日为之阴,下有以龙不测深;若比人间恶风浪,长江风浪本无心”。汹涌的浪涛使太阳显得阴暗,怒涛“沃日”是无心的,而人间的恶风浪——腐败之风则是有意的,给百姓带来灾难。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腐败现象的鄙视和反腐的决心。 反贪诗元代海盗郑广,受招安后,官府仍派他管理一支兵卒,同僚们都对他看不起。一日,与同僚们坐而论诗,郑广即吟诗一首…  相似文献   

14.
1933年11月毛泽东同志开展的才溪乡调查,成为我党历史上坚持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2014年3月24日至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同志来到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上杭县调研指导,在毛泽东才溪乡调查旧址考察和座谈时,特别指示有关方面要研究并弄清楚关于才溪乡调查的四个基本问题:一是当时的革命背景,毛泽东为什么要搞才溪乡调查?二是毛泽东来才溪乡是怎么搞调查研究的,调查方法是什么?三是通过这次调查研究解决了当时革命的什么问题,结果是怎么运用的?四是我们今天怎么来继承和发扬毛泽东调查研究的精神和作风?要充分挖掘其精神实质和内涵,在讲解词中充分体现,让每一位来瞻仰者受到教育和启迪。福建省委领导高度重视,要求党史部门深入研究并回答好这四个问题,从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精神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和能量,更好地服务中心和大局。为此,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组织有关党史专家进行专题讨论,形成资政报告。  相似文献   

15.
1966年6月,毛泽东写下了七律《有所思》:“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这首诗反映了毛泽东当时复杂的心境,同时也真实地记录了毛泽东当时南国之行,特别是隐居“西方山洞”中一段神秘的经历。  相似文献   

16.
正石堤古镇位于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北,与湘西毗邻,是渝东南的边陲古镇和水陆交通的交汇点。石堤傍水而居,得酉水、梅江之便,上可由梅江到秀山,经龙潭河去酉阳;下可顺酉水入湖南沅江至常德,进入洞庭湖可达汉口、长沙等地。因此,早在宋末元初,这里已开辟为各类土特产品出口的商埠;到明清,石堤水运发达,酉水河上来往船只十分繁忙,沿江两岸停靠船只数百艘。从乾隆起,这里设"厘金局",每年"厘金约银一万两",可见当时石堤物资贸易交往的盛况。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位二十来岁的年轻战士在1954年写的一首题为《西盟的早晨》的短诗的前四行。在云南的西南角,有一片莽莽苍苍的高原.这就是阿佤山,西盟是阿瓦山的首府。诗人试图反映阿瓦人民历史性的飞跃和慷慨的情绪。这首诗在《人民文学》发表后,得到了著名诗人艾青的欣赏。他亲笔写了一篇评论文章《公刘的诗》,刊于《文艺报》头条。后来,这首诗选入了1986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诗人成名作选》。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前后三次到模范苏区才溪开展调查研究,写出了《才溪乡调查》,这一光辉著作是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才溪人民在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扩大红军、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周密的调查和科学的总结,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80年后的今天,尽管我们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重温毛泽东这篇著作,细细品味毛泽东调查研究的态度、立场、方法和所采取的形式,对于加强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徐启基先生在《中共党史研究》杂志1996年第6期上著文,评价瞿秋白的绝笔诗认为:“这首绝笔诗,反映了这样一种健康思想:他由于坚定不移信仰马克思主义,所以虽身处逆境也不忧伤”。笔者对这一结论略有不同意见,现提出以下看法就教于方家。瞿秋白的绝笔诗题为《偶成·集唐人句》,由序、诗和跋语组成(此处不再赘引),其中叙述了夜梦景象、翌日因感读诗、集句得诗与临行言志的过程。全篇记述完整,思路清晰,、文字精炼,是我们研究霍秋白当时心境和理解这首诗的第一手资料。同样,瞿秋白在狱中所写的长文《多余的话》和其他诗作,也是…  相似文献   

20.
才溪镇位于上杭县北部,是著名的老区乡镇。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才溪人民在扩红支前、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拥军优属等各个方面.工作搞得十分出色,被中央苏维埃政府授予“中央苏区第一模范区”称号。毛泽东曾三赴才溪从事革命实践,并于1933年11月在这里写下了光辉著作——《才溪乡调查》。为表彰才溪人民的突出业绩,颂扬才溪人民的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