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全国13亿人口中有9亿农民,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0%。农民文化程度是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衡量标准。建国以来,我国农民文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已经由以小学文化水平为主转变为以初中文化水平为主,这标志着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  相似文献   

2.
黄倩 《新长征》2006,(12):50-50
当前,全国4.97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而小学及以下的占40%;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系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不仅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经济收入,也严重制约着农业劳动效率的提高。建设新农村,必须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人文素质,把农村巨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  相似文献   

3.
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核心是知识和技术的集约,关键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只有培养大量的科技与管理人才,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并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先进的生产与管理知识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益,才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正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王建武 《世纪桥》2011,(17):139-14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关于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对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我国农民整体素质还不高,离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思想观念依然陈旧落后,科技文化素质提高缓慢,卫生健康素质普遍较低。而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素质具有一定要求:"生产发展"要求农民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生活宽裕"要求农民有较强的经营管理素质;"乡风文明"要求农民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村容整洁"要求农民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断提高卫生健康素质;"管理民主"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民主法律素质。因此,本文认为提高农民素质重在教育。  相似文献   

5.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以经济和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和国民素质的竞争。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民占总人口的80%,但其整体素质偏低,成为制约中国农村经济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在和未来,全面提高我国农民素质已是刻不容缓。国民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等,其中科技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是其主体与核心。国民素质的提高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除了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外,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接受的…  相似文献   

6.
从社会进步和城市化的要求来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在这个转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大量低文化素质农村人口存在的条件下,要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不可能的。所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7.
从社会进步和城市化的要求来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在这个转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大量低文化素质农村人口存在的条件下,要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不可能的.所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8.
《新长征》2007,(8):52-52
松原市政协部分委员反映:近年来,我省农民科技素质有所提高,科技意识明显增强。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被农民所掌握,并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提高了农业效益。科技对农业的贡献越来越大,农民靠科技进步所获得的收入也在逐年增长。但目前农民的科技素质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马关县多措并举,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积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农户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承担着接受和使用农业科技的任务。从农业发展和农民实际需要出发,推动农业科技入户,对于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科技应用水平,加速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我省以“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为抓手,着力推进科技长入农户,真正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1.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其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如何,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在经济文化普遍落后的偏远地区,农民的素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结合多年从事农村基层工作的经验,笔者认为要提高农民素质,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一是提高文化素质,为新农村建设创造必要的文化环境。就积石山县关家川乡而言,农民中文盲半文盲占近1/3,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只有70%。近年来尽管落实了“两免一补”政策,做了大量的动员适龄儿童入学工作,但群众思想观念落后,认识不够,仍…  相似文献   

12.
基本实现农村现代化,主体是农民,只有农民知识化,才能实现农村现代化。农民知识化,内容很广,标准不一,概括起来,就是要使农民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具有较强的民主法制意识和生活质量意识。因此,促使农民知识化,关键在于“两个提高”、“两个强化”:  相似文献   

13.
提高农民素质 培育新型农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新农村必须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农民要依托我县产业发展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要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教育和培训,使农村大批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达到新型农民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发展农业要抓好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科技素质的含义,主要是文化水平、技术基础、思想观念、经济心理、商品意识、经营管理、规范生产、市场营销、产品竞争等等。科技素质提高后,农民就能积极主动的学习应用科学技术,增加产量、提高品质、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欲突破我国农业面临的资源与市场的双重制约,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效益,应借鉴发达国家科技支持农业的有益经验,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加强对农民的专业生产技能和科学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完善农业科技研发体制机制和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为现代农业提供科技支持。加强对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名优品牌的培育,开发适应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和新产品。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安丘市委根据“抓培训,提素质,强本领,创名牌”的工作思路,在农村全面开展了党员“学科技、用科技、比贡献”活动。由于农村党员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带动了整个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使安丘市农村经济大大发展。这几年,安丘的姜蒜、瓜菜、水果、黄烟、...  相似文献   

17.
全方位开展农民教育活动,是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可靠保证。”切实抓好农民这一最大社会群体的教育,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是宣传部门在推进“三农裂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一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搞好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对于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保持农村大局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将起到巨大的保证和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广大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文化建设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民素质有了较大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活  相似文献   

19.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政府行为视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玲 《世纪桥》2007,(6):14-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较高科技文化素质的新农民,而目前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严重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并成为制约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对此,政府应深化改革,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宣传,并推行相关法律;落实教育政策等方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20.
提高农民素质的教育对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要实现工业化、市场化、现代化,农村、农业、农民(简称“三农”)的发展至关重要。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教育投入重城市轻乡村,不利于农民素质,尤其是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全国现有8500万文盲半文盲,3/4以上集中在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级贫困县。虽然农民和市民在同样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竞争,但是由于他们缺少知识,缺乏技术,还没有起跑,就已经输掉了。所以,“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的素质。一、更新农村教育观念,正确认识教育功能长期以来,我们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村教育的巨大经济功能,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