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闫顺利  王雪 《前沿》2008,(10):39-41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揭示了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逻辑,指出消费逻辑是“生产和驾驭社会符号的逻辑”,消费系统是“建立在某种符号和区分的编码之上”的系统。无论是媒体非真实性的传播还是消费的发展,符号象征性的消费以及符号可能引起的虚拟世界,其极端化趋势必然会加速社会生态平衡的丧失和人类精神的并化,使人类走出历史局限而陷入了另一个异化世界。由此,需要人们对此引起足够警觉。  相似文献   

2.
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评析——鲍德里亚《消费社会》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鲍德里亚认为,他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从生产社会进入到了消费社会,消费构成了社会的主导性逻辑.对于消费社会,他一方面从马克思的生产逻辑出发进行批判,另一方面,又借用了符号学的成果,揭示消费社会中由于符号的编码作用而导致的身分的社会区分过程,这是消费社会确立自身合法性的根据.在这个意义上,批判消费社会,就必须从政治经济学批判走向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相似文献   

3.
消费社会理论是鲍德里亚早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的产生是以社会从生产社会向以符号为中介的消费社会的结构性转变为基础的。鲍德里亚揭示了消费社会的双重变化:即物品的使用价值的没落和符号价值的凸显;作为消费主体的人的主体性的丧失和异化。同时,鲍德里亚探讨了当今以广告为代表的技术媒介在消费社会中的支配作用及其与符号逻辑的共谋性。消费社会理论的现实语境决定其理论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其理论对于正确认识、评价渗透于当今社会各个方面的媒介技术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让·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一书,在首先指认一般经济学意义上的消费概念具有"需求先存论"倾向的基础上,提出了作为约束范畴的消费概念.他认为这种意义上的消费概念既是新社会现实的标志.也是分析消费社会的一个基础范畴,与此相应,他认为以他自己的消费概念为基础的社会学分析方法从此结束了先验性情结.  相似文献   

5.
吴会丽 《前沿》2011,(22):18-21
鲍德里亚认为,在整个消费社会中,存在着自我、休闲和消费三大悖论。本文认为鲍德里亚对三大悖论的分析和指认,深深地植根于其关于消费社会的整体思想之中的,其背后的深层逻辑则是从对物品使用价值的否定到视其为区分要素的符号系统再到消费意识形态的无意识。然而,尽管鲍德里亚对人们的被控制、被奴役境地给予无情揭露和批判,但他却没有成功地构建出真正的能动理论,原因则在于其没有沿着马克思资本的逻辑继续前行,他背离了马克思,也就迷失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鲍德里亚在其早期著作群中逐步建构起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以应对当代资本主义呈现的新问题。鲍德里亚以“物”作为逻辑起点,分析了“物体系”的符号化特征,认为“物”在现代社会存在于消费领域,由此判断现代社会正在经历从生产社会到消费社会的后现代转向,消费异化现象也随之而来。鲍德里亚对符号(能指)拜物教作以剖析,揭示消费社会中人的符号化生存状况,并以“符号”为核心构建起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提出以“象征交换”作为超越消费社会、摆脱符号统治的解放路径。通过对“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符号/价值—象征价值”的批判,鲍德里亚开辟出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完整通路。对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进行反思与再批判,既要看到其对消费社会的批判开启了重识现代性的全新向度,也要正视其在背离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中丧失实践之维的理论之症。  相似文献   

7.
张乃芳  张冬生 《前沿》2009,(6):18-20
鲍德里亚的消费理论从符号学的角度研究消费社会,它与马克思的生产理论一样强调了生产的重要性,同时,二者在理论批判对象、批判角度、理论立足点和理论走向等方面都有较大分歧。鲍德里亚消费理论对当代中国新型消费理念的建构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熊辉 《理论月刊》2007,(1):56-58
消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永恒不变的主题,与人类社会进步相伴随的是人类对消费深度和广度的无止境追求,人类在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中不断创造和消费着各种相应的“美好”、“幸福”符号,正是这种符号促进了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可以说,人类进步的历史,是在维持人类生存的基础上追求“幸福”符号的历史;从本质意义上讲,现代社会不断增长的生产和消费的就是符号——已经超出生物学意义的代表着人类“美好”、“幸福”生活理念的符号。  相似文献   

9.
通过解读波德里亚《消费社会》,我们可以了解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逻辑及其后果。在现代社会中,盲目拜物教和对符号象征性的消费,看似一场解放欲望的“革命”,但其极端化趋势必然导致社会生态平衡的丧失和人类精神的异化。对此,人们需要引起足够的警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消费社会的概念界定、研究议题、研究路向、解读模式和运行逻辑等五方面对消费社会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参照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比较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解读模式;对当前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简要评述,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促进消费社会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1.
网络虚拟社会的基本属性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网络构成的虚拟社会具有时空的特殊性、主体的开放性、身份的隐蔽性、使用的便捷性、交流的互动性和实质的关联性,以及派生的"网战"的多样性、犯罪的低成本性和管理的难度性等基本属性。分析研究网络的基本属性和派生属性,是公安机关顺应网络虚拟社会发展趋势,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完善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主义的早期经典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艺术消费对于艺术运动过程、无产阶级解放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意义。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艺术消费兼具商品性和精神性两种属性,兼具价值交换和审美体验两个过程,具有丰富性、超越性和充分感觉化的特征。作为艺术消费的基本要素,关于艺术产品、消费主体和消费环境的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艺术地把握世界"的观点。在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艺术消费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资源,理应得到学界的深度观照。  相似文献   

13.
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必须建设更高水平的消费经济型社会。消费经济型社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完全符合我国现实国情的。目前,我国消费经济型社会是初级形态,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还没有更充分地发挥出来。建设更高水平的消费经济型社会既是我国发展的手段,又是我国发展的目标。要认真解决这一难题,全面提升消费经济型社会。  相似文献   

14.
尽管消费者个人的消费是建立在平等、自愿、自主基础上的个人主观意志行为,但其实质却恰恰表征着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特定关系。因此,当消费者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个人性格、生活习惯作出消费选择时,其个人消费的自由就意味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所以,我们在强调消费者权益保护时,更应该强调消费者责任。  相似文献   

15.
论马尔库塞对消费社会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郑春生  ;李宏图 《求索》2008,(3):85-87
本文首先梳理马尔库塞对消费社会概念的理解;然后剖析他对异化、单向度、封闭的消费社会的批判;再解读他试图通过用真实的需求代替虚假的需求,放弃压制性的满足。通过技术进步和劳动合理化、艺术革命等方式来建构一个未来社会;最后,阐释马尔库塞对消费社会批判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陈莉 《理论月刊》2007,(4):129-131
在旅游产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动下,我国民间兴起了一股回归传统文化的热潮,但是,传统娱乐文化中的诸多特点,如受到一定时空的限制、自娱自乐性、神灵在娱乐中的到场、演出和观众的直接接触等,在消费社会都不同程度地消失了。进入消费社会的传统娱乐抛弃了太多的文化内蕴,成为失去深层文化内涵的空洞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7.
邱晶 《前沿》2012,(23)
鲍德里亚着眼于20世纪40年代以来日益凸显的大众高消费现象,指出当下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已经由生产主导转向消费主导.围绕“符号—物”展开的消费逻辑即是消费意识形态.本文以“功能性转化的物”为理论批判的逻辑起点,通过在解放的认识旨趣上揭示消费意识形态的多重外化模式,展现了消费逻辑的实践结构与运作原理,最终阐释消费意识形态控制的实质即符号意指逻辑下的等级区划.消费意识形态的批判分析对于揭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消费主体被奴役的处境,从象征性消费的意识形态束缚中觉醒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孟祥科 《新东方》2011,(2):61-66
精神进步在资本主义发展中起过巨大作用,无论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哲人,还是韦伯以及马克思恩格斯都给予高度评价,但是在现代性高度发展的消费社会,精神危机如影随形。物的奴役之上的人的奴役,媒介的疯狂,符号意识形态,个人主义等成为现代性集中展示的场域。拯救精神危机,消费者解放的道路还很长,实践上回到马克思等途径可以为拯救精神危机提供些思路。  相似文献   

19.
董敬畏 《桂海论丛》2014,(4):101-105
马克思对于民族国家体系背景下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进行了描述和分析,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提供了理论和思想武器。然而,对于全球化背景下且实行市场经济的无产阶级政权国家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马克思并未给出现成答案。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对这一问题做出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0.
刘冠君 《求索》2008,(2):112-114
消费社会中,审美时尚作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重要表现,已经不仅具体为一种事物的形态,而成为一种事物运作的普遍方式。在资本的整合下,审美经验的性质已经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审美曾经具有的启蒙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内涵已经变质。审美时尚紧紧与消费粘合在一起,作为消费社会的文化逻辑而存在。其运行机制大致经过了从时尚制造者经由文化媒介人实现大众传媒的推广,再通过市场最终推销给消费者的运行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