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提出了文化主体参与文化保护的内涵、方式及参与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认为文化主体参与的核心目的是保护民族文化,参与的核心内容是体现"文化主人"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参与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践表明。在现有制度框架和实施环境较稳定的前提下。参与主体的态度和行为对“新农舍”的运行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对山东省Z县“新农舍”推行情况的实证研究表明。价值认同与相互信任是参与主体同合作行为产生并得以雏持的前提。相互信任与合作的程度将直接影响“新农舍”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3.
传统观念认为,政府警察机构是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主体。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私人保安、社会自治组织等社会治安组织也参与社会治安管理工作,与警察机构合作、互动,共同维护社会秩序。我国的治安主体已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因此在研究治安主体时,应解决"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在加强政府主体的同时,还要强化非政府主体,两者双管齐下,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4.
当前的城市社区治理呈现出"强政府、弱社会"的特征,社区行政负担重、社区参与不足,治理为"单向度"状态。城市社区治理是社区利益相关者共同合作治理社区公共事务的过程。主体间性视角要求主体间相互承认、沟通和尊重,多元主体差异并存。通过多元主体间的相互依赖和合作关系、协商谈判和交易行为,最终形成一种自主自治、合作共赢的多中心良性互动的善治结构。  相似文献   

5.
农民主体地位的确立是农村民主建设的基础和条件,健全农民参与村级事务的参与机制是农民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河南邓州市围绕村级事务的决策和管理问题,创造性地提出"四议"和"两公示"的工作方法。其主要经验在于突出了农民的主体地位,变单向的干部对群众的行政命令为双向互动,从而为破解村级治理中的农民参与困境提供了可能。该工作方法对搭建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平台、转变村民态度以达成共识、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顺利实施,具有重要作用。该工作法理顺了村党支部、村"两委"会、村党员会议和村民会议的关系,维护了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的权威,对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立法是对法律所欲规范主体间的"权利资源"和"权力资源"进行制度化的配置.而在立法活动过程中,唯有使各个利益主体能够在公正、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地参与博弈,才能使制定出的法律达到各方利益主体间相关权利和义务的有效协调和平衡,此亦凸显出公众参与立法的重要性.而本文即从民主理论的进路出发,来分析探究西方公众参与立法的历史沿革,以期能为我国当下日益兴起的公众参与立法模式,提供理论层面上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政府信息公开的监督包括两个部分: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其表现形式主要为内部考核和社会评议.社会评议是公众参与信息公开法治的重要途径,但其制度建设和实际运行都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北京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草案送审稿)》、《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犷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为考察对象,对我国各级政府相关法制和实践工作中的社会评议制度进行剖析和反思,对加强和完善社会评议制度提出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变迁和政府职能转型,社区服务发展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社区服务主体的多元化。社区服务主体多元化导致了主体间利益的演变和重组,阻碍了社区服务的发展进程。该项研究立足社区,通过对城市社区服务主体的调查研究,了解城市社区服务主体的基本类型、角色定位及互动合作情况,发现社区服务主体互动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并分析其原因,以便引起政府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现行的监督体制中,监督主体是很全面的,但每个监督主体监督效能的发挥远不到位,这是由监督主体自身的不完善与监督主体之间的不协调性所致。如何发挥监督主体的特点和优势,加强各监督主体之间协调配合,形成监督合力,关键在于每个监督主体自身的改革与完善。  相似文献   

10.
我国行政复议制度存在需要完善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与行政复议法律关系主体的基本结构具有重要的关联性。通过对主体关系模型进行分析,行政复议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基本结构包括三种,即救济、监督以及平等主体关系。行政复议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关系的良性互动,各有侧重,是实现行政复议目的的关键要素之一,主体关系模型也是重新设计行政复议法律制度的重要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进程中的征地拆迁构成了各关涉主体利益博弈的场域,城乡二元制度下的土地出让收益则进一步加剧了博弈的复杂性。基于对N市Q区征地拆迁实践的考察,提出多赢利益共享的观点及其初步分析框架,旨在解决"利从何来""谁参与分享"以及"如何分享"的问题。其中,利益分享之"利"源于土地出让收益与征地补偿;参与主体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委会、失地农民及开发商;利益分享的路径依赖于制度的建构、失地农民的参与、主体间的协调、分享方式的创新和监督体系的建立。在此过程中还需关注并妥善解决可能出现的"意外后果"。  相似文献   

12.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能促进政治系统的民主化进程,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并且对政府治理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作用,促进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公民参与的渠道日益拓宽,但现行的公民参与制定政策尚存在许多亟待完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村级民主监督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重要保障,也是基层民主的新的增长点。如今各地的村级民主监督实践非常普遍和活跃,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在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制度与实践的偏离。破解的关键在于要培育各方监督力量,在确保其独立性的基础上寻求多元主体间的协调与合作,打造一个多元耦合的立体化村务监督体系,使其功能实现"1+1>2"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刑事诉讼参与主体的角色转换是刑事诉讼中的正常现象.从其转换的形态看,有基于司法独立的禁止转换、基于诉讼角色竞合的单向转换和基于案件事实变化与司法人员认识分歧的双向转换三种类别.不同的转换情形所应具备的条件和应遵循的规则不同.诉讼参与主体的角色转换,对其转换前后的刑事诉讼程序具有重要影响.诉讼参与主体角色转换理论研究对有效解决司法实践问题具有促进作用,对刑事诉讼相关理论研究具有推动性,对刑事诉讼主体角色转换司法工作开展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政务公开是当今许多国家推行行政革新的核心内容之一.从公民与政府关系角度来看,政务公开包括信息告知、政府与公民互动、政府与公民合作三层含义.在对中国政务公开实践评估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需要从积极推进公众参与入手,重构政府与公民信任关系.  相似文献   

16.
网络政治参与是互联网时代人民当家做主和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的新形式,必须全面考量其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多维价值及作用机理:网络以信息平等自由的互动方式弥补了间接民主的设计原则与实行效果的不足,网络自由度与竞争度致使协商民主的形式多样和功用发挥,网络表达方式引致的超强动员能力扩大了参与外延及在此基础上公民政治社会化的高效推进;与之同时,网络无政府主义良莠不齐的信息资源,网络参与主体的实际能力差异,数字鸿沟和行为的非组织性、复杂性导致其必然存在诸多缺陷与不足,必须从认识、环境、制度等多个层面引导规范,不断拓宽民主执政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写作的主体行为具有很强的自主性 ;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具有独特的创造性。写作主体不能离开写作客体而单独存在 ,写作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写作主体对客体的表现不是简单的复制 ;写作主体对生活的反映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写作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论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有序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无序状态严重影响了公共管理事务的顺利进行。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有序化是公共管理治理理论发展的需要 ,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是提供公共产品的主体范围扩大的需要 ,也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公民在成为公共管理主体、参与公共管理活动、监督公共管理行为和参与电子政务管理等方面都缺少程序规则 ,这就导致公共管理主体缺位、公共管理活动错位和公共管理监督失位。实现公共管理有序化的前提是有序民主、基础是程序优先、关键是信息对称  相似文献   

19.
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促进的责任主体制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创业的责任主体问题是大学生创业制度的重要一环.美国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各方主体之间的配合和互动显得非常地默契,互相渗透,形成了一个"政府引导、社会主导和高校辅助"的责任格局.日本政府是大学生创业促进制度中的主导力量,并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和高校辅助"的责任格局.英国在推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和调动各级政府、各种组织和民间的力量,形成了政府、学校与社会的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创业促进体制.总体看来,发达国家的政府、社会和学校在促进大学生创业上通力合作,责任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有各自特点的大学生创业促进的责任体制.  相似文献   

20.
公共服务多主体参与供给是当今全球范围内公共服务供给的一大趋势。近几年来,中国在公共服务的供给中也注重采取多主体参与供给的方式。从表面上看,政府已经注意到了发挥其他主体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作用并将他们吸纳到公共服务的供给中,但不同供给主体间的合作水平滞后。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不仅需要多元主体参与,还需要各个主体间有效互动产生相乘效果。构建良好的供给主体间的关系成为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内生要求。组织间网络理论作为分析组织间关系的重要理论与公共服务的多主体参与具有内在的逻辑契合性,可以在多主体参与供给的基础上建立不同主体间的组织间合作网络。组织间合作网络的构建应从网络的行动者和网络关系两个方面着手,包括行动者的选择和网络结构的设计。网络行动者的选择应考虑网络供给主体的目标、过去的合作关系及网络行动者的资源。不同的网络行动者在合作供给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应形成一种政府主导的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