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来,国际反恐取得重大胜利.“伊斯兰国”的头目巴格达迪被打死,其在伊拉克控制的最后一座城市摩苏尔也被解放,位于叙利亚的“首都”拉卡亦遭包围.“伊斯兰国”有形的“哈里发帝国”逐步解体,衰败之势尽显,将从有独立的军队、地盘和行政体系的半军事化新型恐怖组织回归到传统的常规恐怖组织.“伊斯兰国”的这种变化给其自身和国际暴恐生态带来新的不确定因素性.未来一段时间,如何应对“伊斯兰国”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冲击将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2.
相比于传统恐怖组织,“伊斯兰国”的互联网攻势令人关注,在借助社交网站功能、依托网络支付、发布网络影音与电子刊物等方面都有较大创新.“伊斯兰国”结合现代人的碎片式阅读节奏与快节奏生活习惯,以鲜明的标题和简单的语言通过网络招募成员,成为中东地区极端组织的网络效仿对象,成为危及中东国家与域外国家安全的重大因素.基于互联网的扩散性,“伊斯兰国”的网络攻势呈现出新的演变趋势,其灵活性与隐匿性增强,加大了国际社会对其防范和打击的难度. 相似文献
3.
伊拉克和叙利亚主要逊尼派地区的恐怖主义组织伊斯兰国的建立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该组织恣意猖獗,吸引国外青年热捧并加入该组织。毫不例外,印度也受伊斯兰国宣传攻势的影响,部分印度穆斯林成为该组织的成员。伊斯兰国实施的恐怖活动危及到印度侨民的安全,该组织夺占油田和破坏输油管道的行为影响印度的经济,它所宣称的领土范围包括印度北部地区,这些都对印度的国家安全构成了一定威胁。因此,印度除了积极撤离侨民外,还采取了与中东国家建立广泛的情报交换系统等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伊斯兰国"组织利用叙利亚、伊拉克乱局迅速崛起,已构成国际恐暴势力主干,不仅威胁叙伊两国政权,而且催生"溢出效应",对地区和全球安全构成挑战。"伊斯兰国"的崛起打乱了美国的中东战略部署,迫使美国调整地区议程,将遏制"伊斯兰国"扩张作为优先事项。但是,美目前出台的相关举措局限性明显,恐难遏制"伊斯兰国"扩张势头,打击恐怖主义亟需扩大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国”在阿富汗的渗透经历了悄然崛起、迅速扩张和扩张停滞三个阶段.其活动特点也随之调整,从和平宣传招募转向暴力控制威慑.阿富汗政府治理缺失、安全力量不足、经济落后是“伊斯兰国”势力在其境内蔓延、扩张的根本原因.当然,“伊斯兰国”在阿富汗扩张的制约因素很多,主要有意识形态上的抵制、部落传统文化的对立以及阿富汗塔利班的牵制.目前,“伊斯兰国”呼罗珊分支已无力恢复到全盛期的规模,但其圣战萨拉菲思想的影响不容忽视,不能排除其可能进行战略北移,从阿富汗北部向中亚渗透. 相似文献
6.
近来,“伊斯兰国”接连受挫,在叙利亚、伊拉克战场上逐渐走向守势.为扭转困局,“伊斯兰国”正在转变斗争策略,如通过游击战术实施反扑、在中东当地发动更多恐袭、加大对外渗透等.这种策略转变不仅会给叙、伊带来更多恐患和动荡,也将影响整个中东地区甚至国际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其未来动向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
“伊斯兰国”极端组织兴起有着复杂的背景和原因,并对中东政局造成了重大的冲击和影响:导致中东政治版图、地区秩序呈现了重组的趋势;引发了相关国家外交政策、对外战略的调整;中东地区的宗教、权力、思想观念之争日益尖锐;恐怖主义活动进入了新的活跃期。总体来看,中东政局未来走向存在较大变数,但就当前情况来讲,域外大国特别是美国发挥何种作用、中东地区大国发挥何种影响,以及“伊斯兰国”的扩张势头能否受到有效压制将是三个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国”的极端主义理念、政治追求和战略战术决定了其扩张需求.“伊斯兰国”对外渗透和扩张主要指向伊斯兰世界,包括位于中国周边地区的南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这种渗透和扩张严重威胁相关地区和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增加了世界各国面临的核恐怖主义风险,也对中国的安全和利益构成了多重挑战. 相似文献
9.
对于\"伊斯兰国\"是否会对中亚地区安全构成威胁以及这种威胁的程度如何,国内外学术界的看法存在诸多分歧。\"伊斯兰国\"通过招募中亚地区的人员和对各国的边界进行袭扰,并通过意识形态宣传扩大其价值观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等方式,的确对该地区安全形势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不过,\"伊斯兰国\"对中亚安全形势的影响是有限的。这主要是因为,\"伊斯兰国\"在国际反恐联盟的打击下,地面作战部队被限制在叙利亚一伊拉克境内,无法在中亚地区开展直接的攻击。此外,由于中亚伊斯兰特殊的发展经历,使\"伊斯兰国\"的意识形态在当地缺乏群众基础。这些因素,决定了\"伊斯兰国\"对中亚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该地区部分极端势力思想的进一步激进化或激励部分恐怖分子发起\"独狼式\"恐怖活动等。随着\"伊斯兰国\"的战场失利,部分\"圣战\"分子回流中亚,需要对\"伊斯兰国\"与中亚安全之间的关联性予以更多关注,并尽早研究对策。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东突”伊斯兰主义势力打着“伊斯兰宗教”的旗帜,活跃于中国西部边疆地区。这股宗教极端主义势力能够从最初的雏形到今日的所谓“实力壮大”,无疑是由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多种因素所致。但是,偏执的宗教激情,以及宗教信仰的蜕变和异化却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一、国防体制 根据《俄罗斯联邦宪法》和《国防法》规定,俄罗斯总统为联邦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对联邦武装力量、其他部队、军事单位和机关实施全面领导,确保俄联邦军事安全。俄罗斯军事与安全的最高决策机构是联邦安全会议,是为总统起草安全保障方面决定的宪法机关,负责审议俄罗斯联邦安全保障方面的内外政策问题,解决经济、国防、信息、生态安全、预测 相似文献
12.
Wang Weinan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2010,(4):42-55
With climate change developing into one of the global focal issues, the struggle for the international power of discourse on climate change tends to be intensified. The struggle is in essence the contest for national interest revolving around economic and development interest. The weight of international power of discourse acquired by each country is determined by its national strength and its relevant policies as well. 相似文献
13.
《Orbis》2018,62(2):184-203
The history of the contest for naval mastery during the Great War has particular resonance for today because the United States now faces a serious threat from China's increasing capabilities to wage war at sea. China's naval challenge calls into question America's continued command of the maritime commons. The stakes at risk for the United States in today's contest are just as high as they were a hundred years ago for Britain. Defeat at sea would wreck American global leadership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just as surely as it would have meant the collapse of British power in the twentieth. What, then, can we learn from past struggles for sea power and America's entry into the First World War that offers guidance for understanding our current strategic predicament? 相似文献
14.
转型时期俄罗斯国内政治的演变历程 ,从总的发展脉络来看 ,是一个以西方政治模式取代苏联传统政治模式的过程。但在俄罗斯传统的政治文化和特定的历史发展水平的环境下 ,这个过程表现出相当大的复杂性 ,西方化与本土化、现代性与传统性既相互融合、共生 ,又相互拒斥、博弈。政治文化传统几近恒久的特征一直对俄罗斯的政治发展进程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而俄罗斯在转型时期政治上的失范和无序状态又对俄罗斯的政治文化向传统的进一步偏转和回归起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17.
李永全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4):10-13
俄罗斯政治舞台上有一种独特的政治现象,即政治权力和资本权力现象。这种双重权力现象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俄罗斯社会在这一时期迅速实现了社会政治制度和财产关系的转变。在叶利钦时代,资本权力集团和克里姆林宫政治权力集团的利益基本上是一致的,而普京与资本权力集团既有矛盾,也有利益共同点。在普京同资本集团的较量过程中,不断巩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同时也加强了官僚垄断的实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和俄罗斯既是邻国又是大国,改革以前国防工业均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两国在向市场转轨过程中面临着大致相同的问题。由于两国改革的道路和方法迥异,改革的绩效显示出巨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在于国家政策的支持作用。俄罗斯采取的是大力推进"私有化"来增强军工企业活力,中国军工企业改革的核心是产权的重组和清晰界定。从中国军工企业改革的逻辑看,它是遵循着一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和由简单到复杂的路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亚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储量丰富的能源在苏联解体后成为大国争夺的对象。美国出于其全球战略和利益的需要,大力加强对中亚地区的渗透,与竭力维持传统影响的俄罗斯迎头相撞。地缘战略、能源战略是美俄两国在中亚争夺的目的所在。恐怖主义给美国提供了进入中亚地区的良机,美俄在中亚展开了更为激烈和隐蔽的争夺。 相似文献
20.
"颜色革命"与美俄角逐独联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3年底到2005年以来,“颜色革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在独联体地区延伸。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政权在“玫瑰革命”、“橙色革命”、“郁金香革命”中相继更迭。美国及其他西方大国继上个世纪和平演变并西化苏联和东欧后,对转型中的前苏联国家展开了新一轮的“民主”攻势,试图通过“再西化”进程分化独联体,孤立和遏制俄罗斯。遍地燃烧的“颜色革命”,加剧了美俄在独联体地区的争夺,加速了独联体走向分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