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谐社会理念与依法治国的价值目标具有本质上的统一性,依法治国进程中应该将和谐理念作为其核心价值,并以社会的和谐程度来检验法治建设的成效。目前我国依法治国进程中存在许多不和谐的音符,和谐社会理念下依法治国价值目标内容应调整更新。要从构建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完善维护生态平衡的法律机制、推行司法改革、实现司法公正等方面加快我国依法治国进程。  相似文献   

2.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领导干部的法律理念与法治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着社会转型的成与败。所以,领导干部摒弃封建特权的人治思想,树立正确的法律理念,培养法治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民营企业需要变革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管理理念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管理理念决定管理模式。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相对滞后,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针对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的诸多表现,其对策在于: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树立人力资源经营的理念;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实现岗位管理科学化;改进员工培训策略;树立合作共赢的新理念和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坚持依法行政是推行依法治国、建设政治文明的关键。而依法行政必须转变行政机关人员的传统观念 ,树立起与依法行政相适应的四种理念 :树立现代法治理念 ,摒弃“人治” ,崇尚“法治” ,坚持法律至上 ;树立民主理念 ,实现民主法治化 ;树立平等理念 ,平等行政、公正执法 ;树立“德”、“法”并举理念 ,既要有强烈的法治观念 ,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品格。  相似文献   

5.
对弱势群体提供法律保护,既是法律追求正义与秩序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党和政府“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构筑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方针政策的迫切需要。应秉承创新精神,在法律理念更新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对弱势群体的多方位、多层次的法律保护机制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金融监管是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对国家的金融运行而采取的监督和管理,其实施的有效性必须秉承正确的法律理念。金融监管的法律理念规制着金融监管的发展方向,影响到金融监管的效率和国家的金融安全,而目前我国学界在金融监管的法律理念上存在着相当的逻辑矛盾,为此,有必要根据我国的金融运行和金融监管的实际情况,反思我国金融监管的法律理念,并对其作适当的调整。  相似文献   

7.
执法者执法理念的变革,必将促使执法者通过良好的执法行为,为社会公众树立良好的守法榜样,向全社会传递法律至上和遵纪守法的观念,使民众相信法律、信仰法律并自觉遵守法律,进而极大地推动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郭娅丽 《理论探索》2011,(3):125-128
通过法律规制营业转让,应确立私法自治理念、效益至上理念,并以实现营运价值为目标。商法理念下营业转让的法律规制,应界定规制对象、确立认定标准。在商法理念下确立营业转让的一般规则,需要确立多样化的物的分类方法,完善效力认定规则体系,构建统一的财产移转规则,设定转让人的竞业禁止义务,建立完善的债权人利益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9.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刑事司法保障,除了坚持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外,还应及时更新刑事司法理念,坚持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有机统一,坚持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有机统一,坚持惩治犯罪与恢复社会秩序的有机统一,坚持遏制犯罪与促进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坚持中国特色刑事司法制度与吸收借鉴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0.
现代法治是政治性、理论性、知识性和实践性的综合体,追求公平正义、民主高效等价值,以正义为终极价值关怀。法律思维优先和合法性优先,是法治原则所必然要求的一种思维方式。法律思维必须围绕法律的权利与义务展开,是一种实证化、技术化、规范化的思维方式。应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最终达到维护法治的目的。警察法律思维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法治实践进程中,要不断提高警察法律素养,增强对法律的信仰,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在思想观念及社会生活中建立起法律的最高权威。  相似文献   

11.
行政问责制作为制度创新在我国诞生,自身缺乏整体系统的先进理念支撑,最终走向何方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但从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行政的角度审视,急需对行政问责任制内在理念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一、依法行政到依法行政和法治行政理念相互渗透的再造;二、法律内在价值到法律内在价值和法律形式价值彼此关照的再造;三、权力制约到权力制约、权利制约和责任制约三者互动的再造.  相似文献   

12.
法律正义:和谐社会的伦理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美玲 《理论探索》2006,(3):144-146
人类文明史表明,真正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和谐社会应当追求法律正义,法律正义是和谐社会必然的伦理诉求。由此应从三个层次来加以阐明:第一,和谐社会为何要追求法律正义?即和谐社会对法律正义伦理诉求的必要性;第二,和谐社会能否追求法律正义?即和谐社会对法律正义伦理诉求的可能性;第三,和谐社会如何追求法律正义?即和谐社会对法律正义伦理诉求的具体操作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社会正义原则,我国对残疾人的宪法权利进行了特殊法律保护。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特别法律保护机制难以充分保障残疾人宪法权利的实现,这不符合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因而完善残疾人群体宪法权利特殊保护机制是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关于树立法律至上权威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茵 《理论导刊》2006,1(4):39-41
树立法律的至上权威是我国依法治国进程中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然而法律权威的树立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其中,我们应着力于,一方面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崇尚法治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在制度上完善宪法监督,树立宪法权威、坚持依法行政,强化对行政权力的法律监控以及通过对司法独立的探索保证司法公正的实现。另外,正确认识党的领导与党要守法的关系和改造传统与善待传统的关系在指导思想上对树立法律的权威亦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建兵 《学理论》2011,(17):251-252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一门重要的课程,作为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教师,当务之急是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做培养学生能力的促进者;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拓展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改革考核方式,提高考核实效性,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中蕴含的民主理论、权力制约理论、人权保障理论等丰富的法治思想,对我国的和谐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法治和谐与和谐社会存在良性互动关系.实现法治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培育法律信仰;树立法律权威;健全完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7.
邱悦 《学理论》2013,(24):129-130
法律最本质基础是正义。没有正义的存在,法律的存在就没有价值。所谓正义,它一直被视为人类社会的崇高理想和美德,因此,正义千百年来为人们无限憧憬与不断追求的目标与理念。法律与正义的良性循环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18.
城市公共服务社会化对于提升城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满足城市社会公共需要,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在现实中,城市公共服务社会化的探索过程仍然面临着诸如:城市管理主体思维误区的软约束;城市管理体制路径依赖的硬窒碍;城市管理工具陈套老旧的新瓶颈等困厄.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应从城市经营的角度出发:调整政府角色,树立经营理念;变革管理体制,实行混合经营;更新管理工具,创新运营方式便成为一条必由的解围之道.  相似文献   

19.
社会弱势群体的广泛存在及其不可漠视的负面影响是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面临的严峻现实,弱势群体问题已成为我国目前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从法律的角度对弱势群体进行界定,分析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法理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基本理念,对解决弱势群体问题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美好社会,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均提出构建与发展"和谐社会"的理念.本文论述了"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谐法律"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与作用,提出了如何用"和谐法律"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