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然法学说在颠覆神学专断的同时,以自然理性的恒定性诠释了"天赋人权"的先在性和普遍性.以质疑"天赋人权"为起点,休谟通过厘定"理性"的功能范围,将人的权利性要求归结为非"理性"的价值判断和道德实战,在经验主义的哲学视阈内论证了"权利"意识的物质基础和现实可能性.继续从经验主义立场出发,以"权利法定"为核心理念,在彻底否定先验"道德基础"的前提下,边沁对"天赋人权"说进行了集中的功利主义批判.密尔在补充和修正边沁功利主义原理的同时,以讨论"正义"为先导,对"权利"问题进行了自由主义的诠释,从而为功利主义的权利学说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便开始铸造自己不同于其他政党的精神气质。在建党初期,塑造了"红船精神";党在领导井冈山军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培育了"井冈山精神";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铸就了"苏区精神";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孕育了"长征精神";延安时期,造就了"延安精神";西柏坡时期,成就了"西柏坡精神"。纵观中国革命精神史,从"红船精神"到"西柏坡精神",它们一脉相承,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  相似文献   

3.
正"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着力点在一个"严"字上、落脚点在一个"实"字上,完全切中了作风之弊的要害,把准了作风建设的命脉,抓住了改进作风的关键。衡量检验"三严三实",体现在具体的"言"和"行"当中,关键要落细落小,在细节上下功夫。"严以修身",就是在自我学习中不断净化思想境界,提升个人修养。《大学》中"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了治国之  相似文献   

4.
正自从拍了《白毛女》以后,她就生活在了"名利"中。但她把"名利"变成了"还艺于民",为观众塑造出了一个个朴实无华的银幕角色。到了晚年,她又把"名利"变成了"奉献",诠释了她心中"化作春泥更护花"、"意在点燃繁星"的银发之情。她就是被誉为"身在名利中,心在名利外"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田华。"白毛女"田华田华在回忆1950年拍摄电影《白毛女》的情景时说:"我自身的经历和气质令导演看到我的能力和  相似文献   

5.
"镜花水月"这一成语的形成过程经历了比喻表达式凝固为"镜像""水月"两词,后来两词结合在一起形成"镜像水月"这一雏形。受中土文化的影响,佛教借用中土词汇"镜花",使"镜花"在语义上沾染了佛教文化色彩。在中土固有文化的影响下,"镜花"最终替换了"镜像",形成了"镜花水月"这一常用成语。后来,"镜花水月"还产生了两个不同于佛教文化的意义,体现了佛教词汇本土化发展趋势:佛教文化色彩淡化甚至脱落。  相似文献   

6.
为了贯彻毛泽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的陆定一,阐释了"双百"方针的内涵、"鸣"和"放"的度、"双百"方针的方向.他指导了遗传学领域的自由辩论,制定出了贯彻"双百"方针的五条,并且在执行出现曲折时依然高举"双百"方针的大旗,为促成当时在文艺、学术方面出现了可喜局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为了贯彻毛泽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的陆定一,阐释了"双百"方针的内涵、"鸣"和"放"的度、"双百"方针的方向。他指导了遗传学领域的自由辩论,制定出了贯彻"双百"方针的五条,并且在执行出现曲折时依然高举"双百"方针的大旗,为促成当时在文艺、学术方面出现了可喜局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广东省蕉岭县在"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构建新型乡村治理体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显著成效。在镇级层面,实施了"一办一中心"改革,着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在村级层面,以"协商议事会"改革为抓手,创新"一核三元、四权同步、协商共治"的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初步实现了农村社区治理由"政府管理"向"多元共治"转变。  相似文献   

9.
基层信息     
正"两学一做"在高原西宁市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西宁市创新推行动态评价考核工作法,每季度末,由上级党组织对下级党组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情况进行评价并排序,实行动态管理,建立了"定点""定向""定人"的评价体系,破除了"形式"概念、树立了"实干"意识,使学习教育抓在日常,严在经常。  相似文献   

10.
在"帮扶干部"逐渐成为扶贫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笔者认为并不是每一位"旁观者 "甚至是"当局者"都清楚"帮扶干部"在扶贫工作中的"定位". 在扶贫工作中"帮扶干部"由于"定位"不清,一些"帮扶干部"出现了"错位"甚至是"失位"现象,不但没有促进扶贫工作的开展,而且还影响了扶贫工作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1.
彭厚文 《党史博览》2012,(11):14-19
所谓"三突出",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形成的一种极左的文艺创作理论。"文革"时期,由于江青的插手,文艺领域成为"左"倾思想泛滥的重灾区。1966年2月,江青在《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中,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左"倾文艺理论。这套文艺理论成为"文革"时期开展"文艺革命"的指导思想。后来,随着"革命样板戏"的出笼,这套文艺理论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三突出"的文艺创作理论。"三突出"的文艺创作理论影响和支配了几乎整个"文革"时期的文艺创作,成为这一特定时期具有标志性的"左"倾文艺理论。  相似文献   

12.
<正>2011年7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七一"讲话回顾了中国共产党90年来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取得了"三大成就"、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之后,紧接着就在分析党面临着的形势和  相似文献   

13.
孙金根 《党史纵横》2014,(2):39-43,10
正张闻天对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在临时中央工作时,宣传和执行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政策,对若干"左"的政策进行了反思和批评;在中央红军长征开始前后,毅然摒弃"左"倾错误,在遵义会议上批评"左"倾军事路线,为实现党的军事路线的根本转变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得益于毛泽东的开导和帮助,更是张闻天自觉转变的结果,但他没有认识到王明"左"倾政治路线是错误的;在瓦窑堡会议上批评"左"倾关门主义,通  相似文献   

14.
在近代中国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关键时期,严复提出实现近代化的本根在于将工业文明的价值基石--"自由"理念内化为国人价值认同系统的核心思想.为此,严复对"自由"价值进行了三方面的演证在主体性方面,他剖析了中西文化根本精神之差异,为建构中国近代的"自由"人格提供了经验性判剧;在客体性方面,他揭示出自由乃人类进化的必然归宿,为创设中国近代的"自由"国度提供了理论底据;在实践领域,他认同西方"消极自由"的意涵,为"自由"进入中国近代化的实践领域提供了可操作原则.据此,严复尽管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但仍不失为中国近代"自由"理念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15.
杨荣 《求实》2016,(10):15-21
"道德"与"历史"在何种意义上能够得到和解,关键在于对"道德"与"历史"作出合乎马克思的解释。即将"道德"解释为"解放的道德"、"历史"解释为"发展社会学"与"解放辩证法"的"合体"。只有这样,才能使"道德"与"历史"得到和解与统一。既避免了将"道德"理解为"意识形态的幻相",也避免了将"历史"理解为"经济的决定论"。同时,在二者统一与互释的基础上,既彰显了"解放道德"的现实可能性,也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强烈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哲学的视野中,启蒙本质上是消解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使人获得"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但启蒙在后来的演进中又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启蒙变成了"神话",人又重新陷入了"非神圣形象"--"资本"的"自我异化"之中.马克思哲学的使命就在于揭示资本逻辑的"自反性",把人再次从"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中拯救出来,从而超越启蒙,进行启蒙的"再启蒙".  相似文献   

17.
1961年初,党中央相继颁发了"农业六十条"、"工业六十条"。教育界也出台了"高教六十条",条例强调"知识分子工农化",主张"工农兵上讲台"、"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学校阵地的局面不能再存在下去了"。这个文件在高等院校传达以后,在知识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当时,湖南农学院以周汝沆、胡  相似文献   

18.
香港回归十年,尽管在经济发展方面遭遇到产业调整和经济转型的巨大压力,以及金融风暴和非典型肺炎袭击等天灾人祸的严重挑战,但是,在中央政府、香港特区政府和香港同胞的共同努力下,"求一国之大同,存两制之大异"的"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仍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在"一国"与"两制"、"变"与"不变"的反复磨合中,不仅通过了能不能继续保持长期稳定和繁荣的初步考验,而且,"香港明天更好"的愿景已经在现实中呈现,"率先垂范"的"一国两制"之"香港模式"在探索中逐步成型、成熟。  相似文献   

19.
去年,在"7·1"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提出了"第一要务"的概念.今年,在"5·31"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又提出:贯彻好"三个代表",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一新的重大命题,不仅科学总结了我党执政的历史经验,而且进一步强调了发展在当代中国的突出地位,阐明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世纪里庄严而神圣的历史使命,是对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思想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五四运动使中国迎来了"社会改造"的时代。在"社会改造"的语境之中,"主义"在高度关注中"崛起",并成为"社会改造"的根本性问题。于是,时人对于"主义"的认知和解读,皆与"社会改造"紧密联系在一起。正是由于"主义"因"社会改造"而崛起,故而"主义"又与从事改造社会的社团发生联系,并成为引领社团前进方向的根本要件,这又导致社团中关于"主义"的论争,继而使社团因"主义"不同而分化。但"主义"一旦进入中国并置身于"社会改造"话语体系之中,也就具有某种相对的独立性,并出现了"主义"的"本土化"趋向,从而最终促进了作为"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界逐步地建立其话语权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