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动党员是劳动力的孪生体,伴随着劳动力的流动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流动党员在地区和产业间的流动数量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了.如何适应党员流动特点.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探索新的有效方式,充分发挥流动党员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是现阶段党员队伍建设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基于储蓄一投资关系的中国省域资本流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文斌  田银华 《求索》2010,(2):41-43
本文从储蓄和投资的关系角度出发,以我国各省份为研究对象,运用1979--2008年的面板数据测算了我国各省和三大区域资本流动程度的B系数。研究发现:从空间分布看,东南沿海省份的B系数小,而中部的省份以及西部部分省份的B系数较大;从整体上看,东部地区资本流动强度最强、中部地区资本流动强度次之、西部地区资本流动强度最弱;从时序来看,三大区域1979--1990年间资本流动强度大于1991-2008年间的资本流动强度,并且各区域资本流动强度表现出先强后弱、阶段性减缓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建立社会主义十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以后,农村劳动力进一步加大了向非农产业转移和门城市与发达地区流动的步伐、地处全国中部的湖北省孝感市,目前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全方位转移与大范围流动的新趋势。一、改革和农民创造性实践引发的必然趋热真正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流动,在我国是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而发生的。从发展历程上看.有以下3个大的阶段:1979年至1988年,为第阶段。其本要特征是农民获得了较多的经营自主权,劳动力生产潜能得到充分释放,农业连续几年高速增长,带来(呼金积累的增加,…  相似文献   

4.
屈孝初 《湖湘论坛》2010,23(1):110-112
农业现代化和城市进程的不断推进,促使我国农村劳动力出现剩余并开始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但与此同时,新农村社会建设、支农惠农政策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又促使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返乡。本文分五个阶段追溯了农村劳动力外流的历史,并从金融风暴"后遗症"及信息获取不对称、城市推力与家庭拉力、农村劳动力自身因素、产业阶梯转移与政府政策倾斜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返乡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东海是农业大县,也是人口大县,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起,受农村内在"推力"和外在"拉力"的影响,东海农村劳动力以不可阻挡之势从农村向城市、从农业向非农业转移,劳务输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城务工群体的规模日益扩大,已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但是,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也改变了社会的原有秩序,造成人们在观念上和生活中的不适。城市原住居民排斥外来人口加剧了流动社会的风险。政府管理部门采取防范式的管理方法对进城务工群体加以种种限制。在推力—拉力合力作用下,进城务工者有逃离城市的倾向,尤其民工荒现象已经损害到社会的整体福利。  相似文献   

7.
安凡所 《求索》2014,(12):23-27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数据,实证研究权益保障对流动劳动力城市融入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1)权益侵损因素对流动劳动力城市融入存在显著负面影响,工作环境危害、人身权利侵害和超长的工作时间降低了城市融入水平;(2)权益保护因素对流动劳动力城市融入具有一定的正面影响,其中收入水平的影响显著;(3)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阻碍了农村外出务工者的城市融入。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促进流动劳动力城市融入的重点是降低权益侵损因素的负面“排斥力”,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权益保护因素的正面“吸纳力”。  相似文献   

8.
黄绪  凌宁 《岭南学刊》2014,(1):110-1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城务工群体的规模日益扩大,已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但是,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也改变了社会的原有秩序,造成人们在观念上和生活中的不适。城市原住居民排斥外来人口加剧了流动社会的风险。政府管理部门采取防范式的管理方法对进城务工群体加以种种限制。在推力拉力舍力作用下,进城务工者有逃离城市的倾向,尤其民工荒现象已经损害到社会的整体福利。  相似文献   

9.
如何有效发挥中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对中部农村劳动力现状分析得出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丰富、质量低,结构不合理;其中农村教育投入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的重要因素,今后要加大对中部地区农村教育的投入,调整教育投入结构。  相似文献   

10.
正如根据交易对象的不同,贸易可以分为国际贸易和区际贸易一样,一国内部某个特定区域的开放,也会面临两个层面的选择:一个层面是对国外(际)的开放,另一个层面是对国内其他地区的开放。本文将后者称为对内开放,并将重庆围绕国内其他地区开展的资本流动、贸易往来、市场开放、产业分工、人才技术信息交流、政府间沟通与协作以及促进跨行政区经济圈的形成等,定义为对内开放的主要内容。并将对内开放范畴的区域间资本流动和区域经济合作两大部分作为研究对象。从引起区域资本从东部向西部流动的动因来看,主要表现为:一是中央政府通过赋税吸收一部分东部发达地区的资金,以转移支付的形式投向西部;二是中央再贷款向西部倾斜,引起银行资金从东部向西部流动;三是西部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获得资本分配;四是受利益驱动,企业(个人)跨地区直接投资;五是西部地区劳务输出引起的货币资金由东部发达地区向西部回流。其中,本文所指的企业跨地  相似文献   

11.
由于劳动力的异质性,不同技能劳动力之间的合作和互补可以获得递增收益。客观存在的技能互补性导致了技能劳动力迁入与迁入地技能劳动力需求之间的正反馈关系,从而引发了劳动力区际流动与人力资本地区集中之间的累积循环。技能互补性假说更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在于,它可以解释技能劳动力持续向人力资本集中地区迁移的机理。在技能互补性框架下,能够构建起一个迁移与人力资本地区集中之间累积循环的机制,解释劳动力区际流动与中国地区增长差距扩大的现实。  相似文献   

12.
刘新宜 《新东方》2001,10(1):65-67
中部地区应重点发展养牛制奶业。其理由是: 1、顺应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律,适应当前海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2、畜牧业是农业步入可持续性发展的理想选择,且中部地区宜牧土地多; 3、养牛制奶见效快,产业链长,附加值高,就业门路广,适合各阶层,特别是农民经营; 4、海南养牛制奶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5、市场扩容快,潜力大。  相似文献   

13.
笔者调查发现,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村委会主任人选匮乏,主要原因有:人才外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批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在地区间流动,这些劳动力多半是年龄较轻、头脑灵活、市场经济意识较强、致富门路广的人才;一些贫困地区毕业的学生毕业后也不愿回乡,“跳出农门”的观念还相当严重,作为村主任后备队伍的才源大有弱化的趋势。选才面窄。村委会主任人选受地域所限,一般都在本村范围进行挑选,只好降高就低,“矮子当中选将军”。有些地方在发动群众民主选举方面的力度不够,往往形成少数人选举少数人。报酬偏低。由于贫困地区…  相似文献   

14.
考虑一个由两对称地区组成的经济,每个地区通过对资本征税获得财政收入为劳动力提供转移支付。本文通过建立均衡税率水平决定模型,分析了不同的资本和劳动力流动程度下的均衡税率水平。通过比较分析发现,资本或劳动力的流动导致比封闭状态下更低的均衡税率(更少的再分配)。然而,资本和劳动力的同时流动可能导致比仅仅只有资本流动下更高或更低的税率(更多或更少的再分配)。因此,要素流动性的增强不一定会降低地区的再分配水平。  相似文献   

15.
左正强 《求索》2010,(2):15-17
产业的地区专业化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和专业化产业的测算表明,近年来中部地区各省工业的地区专业化水平普遍提高,但各省的地区专业化水平发展也不平衡;中部各省形成了一些具有相对专业化的产业,这些专业化产业具有比较明显的资源导向性和消费导向性。为推进中部各省的地区专业水平和形成专业化产业,中部地区各省应该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专业化水平,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延长产业价值链条,提高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浅谈人才逆向流动谷自文本文所指的人才逆向流动,是不发达地区的人才向发达地区流动。这种人才逆向流动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普遍现象,为世人所关注。对急需人才的地区和部门来说,面对人才的大量流失而无可奈何。人才逆向流动的结果是:不发达地区经济、人才双贫困;而发达...  相似文献   

17.
中部地区红色旅游形象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丽刚  周琰培 《求索》2007,(11):44-46
中部六省有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本文根据中部地区的红色旅游资源特征,将该地区红色旅游设计出十大主题形象:一是共和国领袖的诞生地和发祥地;二是人民军队的诞生地和发祥地;三是开国将帅的发祥地;四是革命火种的保存地;五是征战东西南北的始发地;六是抗日杀敌的好战场;七是逐鹿中原的大舞台;八是红色故事的富集地;九是红色精神的培育地;十是红色歌谣的原创地。  相似文献   

18.
FDI的技术外溢:基于中部地区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黄日福 《求索》2007,(2):42-43
本文首先对FDI的技术外溢的途径进行了分析,在实证部分,我们借鉴Feder的两部门模型,利用中部六省1997—2004年的面板数据对我国中部地区FDI的“技术外溢效应”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中部地区FDI并没有产生明显的“技术外溢效应”,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属粗放型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市回流农民工犯罪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宇刚  陈如超 《前沿》2010,(8):93-96
2008年金融危机作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经历的影响最大的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它促使国内犯罪状况迅速产生变化,其中回流农民工犯罪问题尤具典型性。因此,笔者运用相关统计数据对金融危机中重庆市回流农民工的犯罪情况及其特点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回流农民工并未对该地区的社会治安、法制秩序造成重大影响。究其原因,是重庆市政府与重庆市公安局积极运作福利——惩罚型社会控制模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崔志宁 《人事管理》2000,(12):32-32
人才作为劳动力资源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流动十分活跃,单位职工跳槽现象时有发生。一些掌握原单位商业秘密的职工,由于利益驱动,将原单位的商业秘密泄露给第三方,或干脆“自立门户”当老板,利用这些商业秘密与原单位搞经营竞争;还有些企业为了商业利益热衷于以高薪挖人才,说到底就是“买”这些人掌握的商业秘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