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村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农耕文明的成果和典型特征,承载着人类历史、文化与文明信息。在当前快速城镇化时期,作为传统农业文明和农村文化载体的村落在大批消亡,逐渐走向"村落的终结"。研究通过对河南、江西、陕西、内蒙古、湖北五省的实证调查,讨论和分析传统村落独特的社会、经济及文化价值以及当前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探讨在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途径与方式,为我国村落文化及优秀农耕文明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政策支持、法律规范和技术指引。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村落,主要是指晚清、民国时期建村,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居住的村落。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精粹和中华民族的根基,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自然生态景观资源,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精神家园。但是,近些年来,有些传统村落  相似文献   

3.
《今日浙江》2012,(20):2-3
永嘉县系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有集中县这定,境内有全国唯一以田园山水风光见长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楠溪江。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山川秀美,尤其是楠溪江的历史文化村落以“天人合一”、“气论”、“八卦”以及阴阳五行风水的思想构建,充满乡土气息,独具地方文化特色。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态村落和民俗风情村落一应俱全,具有很好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快速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传统村落面临逐渐消亡的境地,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在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方面存在着保护主体单一化、主体保护意识薄弱、保护与活化模式转型难等问题。传统村落作为历史文化遗存是全社会的共同财富,不能仅仅依靠政府作为单一主体进行保护,而是需要社会各界多元主体的参与,借助各方力量对其进行保护与活化,只有充分发挥政府、开发公司、文化专家、乡贤和普通村民等多元保护主体的作用,才能使传统村落得到可持续性的留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传统村落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转型与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不断推进,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的矛盾各异、问题多样。当前,应当通过构建完善的公共服务机制和管理与保护制度,平衡城镇化建设与保护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味追求现代,忽略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象,致使大量乡村文化遭受破坏,传统村落走向消亡。这在山东尤甚。现代化产业在农村地区的推进与肆意扩展,破坏性的旧村改造,以及乡村人口大量流失都动摇了乡土文化的根基。传统村落的城镇化建设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城镇化,而是学习、分享现代城镇文明成果,通过乡土文化教育,实现乡村文化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7.
李强 《今日浙江》2012,(10):8-9
历史文化村落承载着许多历史积淀下来的宝贵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是不同自然、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活态体现,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态村落、  相似文献   

8.
明的重要载体,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传统村落是北京3000年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象征,是北京农耕文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呈现地和代表性文化空间。同时传统村落也是北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文化基石,是全市人民的精神文化家园。北京郊区拥有一批富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独特建筑风格的传统村落,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保护和重视。
  传统村落是民族的宝贵遗产,是承载和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传统村落是北京3000年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象征,是北京农耕文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呈现地和代表性文化空间。同时传统村落也是北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文化基石,是全市人民的精神文化家园。北京郊区拥有一批富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独特建筑风格的传统村落,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保护和重视。  相似文献   

9.
徐飞 《北京观察》2015,(4):22-25
<正>"我们保护的绝不是那建筑物的空壳,不是‘文化空巢’,而是民族文化的记忆、符号、传承。没有了血肉和灵魂,传统村落只是一个旅游区,而不是一个生命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充满诗意的话语,道出了无数中国人对传统村落呈现的田园生活的眷恋。然而,随着社会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的面貌急剧变化,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维系和传承民族根性文化,已经迫在眉睫。在北京,散落着一个个极具古代  相似文献   

10.
邬剑刚 《世纪行》2009,(1):46-46
“城中村”是我国许多城市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向郊区拓展形成的城市建设景观和郊区农村不断城市化形成的农村建设景观。“城中村”是城市的一块夹缝地,虽在区域上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但在土地权属、户籍、行政管理体制上仍然保留着农村模式的村落,这种独特的地位和现象,造成了系列问题。这些隐匿于摩天高楼背后低矮、混乱的村落,不仅影响城市的整体形象,也阻碍城市化进程,制约着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薛晴  何文婷 《前沿》2009,(11):123-126
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标志着当代发展思维的一次重大转向,它主张自然生态的稳定持续,严肃批判近代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产生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否定了不惜一切代价地用倍增的速度去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观。从价值观上看,生态社会主义采取一种将自然生态从向人性转换为自主性的发展模式,虽然有一定的空想成分,然而却对传统发展观进行了严肃审视。由此,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出现了诸如自然环境对城镇化的影响、城镇体系规划与生态问题的关系以及人在城镇化建设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协调作用等问题。生态社会主义思潮有助于我们对以往发展观进行反思,启发我们在城镇化建设中给自然生态以人文关怀,以便更好地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基于协同学的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有着多样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引人入胜的自然生态,发展魅力独具的旅游业可谓得天独厚。本文尝试将西部民族地区设定为整体的系统单元,运用哈肯协同学理论对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作理论上的架构。论文指出:区域旅游业和城镇化发展是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的序参量,宏、微观政策环境是其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发展的控制参量。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飞速发展,社区成员的互动模式逐步由“熟人社会”转型为“陌生人社会”。在自治、德治和法治有机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中的人情和面子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探究新时代社区文化建设路径,需按照“一核多元”的思路,重构新时代人情和面子的文化内涵和运行机理,着力营造和谐社区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4.
苗成斌  柯华龙  赵扬波 《群众》2023,(14):44-45
<正>文化如何赋能乡村振兴,让乡村“美”出新高度?响堂,一个曾经“鸡犬相闻”的传统村落,如今成为人们追求田园梦想的现代版“桃花源”。南京市浦口区响堂村以美丽田园为韵、村落肌理为形、艺术文化为底,让一朵栀子花飘出“共富香”,一杯村咖啡唤醒“新时尚”,一间老民宿体验“慢生活”,一座讲习所滋育“新农人”,探索着都市近郊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特色田园乡村梦从这里点染、升腾、激荡,精致乡村与乡野潮牌、传统村落与现代文明、地方物产与时尚业态相互交融,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响堂探索在山谷里放射出新时代的光芒。  相似文献   

15.
左世忠 《前进》2012,(8):33-35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古国。数千年的风雨洗礼,积淀了丰厚的文化传统和文明历史,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山西这样一个既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又是我国“司法鼻祖”皋陶诞生地的地方,不仅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文化,还有着深厚的司法历史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所包含的“德礼融于法”的重要特征和追求秩序、注重和谐的内在精神,在这片土地上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如何科学把握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院文化建设的契合点,在批判的传承中探索法院精神文化建设的路子和方法,是我们在推进现代法院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严杰 《政策瞭望》2015,(3):34-36
做好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对于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人居环境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具有重要意义,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强省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美丽乡村、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举措。因此,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所承载的重要使命,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规划设计带来了新课题、拓展了新内容、提出了新要求。笔者结合工  相似文献   

17.
<正>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宝贵遗产,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2012年起,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启动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先后公布了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目前,云南省有615个村落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位居全国首位,大理白族  相似文献   

18.
为了遏止传统村落频遭破坏现象的蔓延,制止对传统村落无度无序开发,防止和避免国家历史文化遗产成为永久的"文化遗憾",立法保护传统村落文化迫在眉睫。传统村落的立法保护不仅包括建筑保护、村落文化的生态保护,还包括村落的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9.
詹贤武 《新东方》2005,(11):27-31
村落所具有的物质化的自然空间和非物质化的文化空间,能够承载村民生活的各种情境,展现其风土民俗和村民认同的社会文化心理。海南村落的发展演变过程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海南村落的发展规模和空间结构,而自然环境对村落的影响程度也受制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海南村落作为独特的自然条件与社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有着显著的文化地域特征,而这种文化地域特征往往决定了聚落的规模、宅屋的形式和结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文明生态村的建设为海南传统村落文化逐渐走向现代的生态村落文化,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传统村落形成于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保留至今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建筑遗产,具有多方面的研究及实用价值。但传统村落种类繁多,分布广泛,随着城镇化进程,一些有价值的传统村落仍旧逐渐衰落甚至毁灭,其保护与利用刻不容缓。本文结合河北省保定市西部传统村落现状,将场景化应用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