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解决当前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需要师生共同认清“思政课”的双重属性及与学科专业课的作用关系。在明辨“思政课”的思想政治和基础理论属性的基础上,让学生全面发展,将有利亍实现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2.
高校思政课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培养理论思维能力既是高校思政课智育功能的独特价值,又是高校思政课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思政课通过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教学。不仅让大学生在概念辩证法与社会一历史辩证法的互动中,锻炼思维的概括性、敏捷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提高辩证思维能力,而且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融为有机的整体,转化为大学生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与人生发展的理论眼光与实践智慧。将作为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思维的规律”、“思维的体操”与“智慧的精髓”而存在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化作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机制,体现了高校思政课智育功能的科学性与独特性。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在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带来创新机遇的同时,其挑性战也不容忽视:教育者主体权威性面临被弱化的风险、思政课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面临巨大冲击、思政课教学所必需的反思性遭到削弱。置身于"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必须及时抓住机遇、冷静应对挑战,使得高校思政课能够在"互联网+"背景下,更好地发挥教育引导功能,更好地服务广大学生群体,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4.
5.
《世纪桥》2014,(1)
高校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生产和交汇的重要阵地,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既意义重大,又任重道远。在当前复杂的社会背景和迅速网络化的传播格局中,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价值观念、道德修养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在新形势下把握并加强高校主要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需要新时期的思政课教师做些思考和改进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由教师讲课、学生听课、复习备考、期末考核的线性化教学造成的高校本科思政课三性一力不强的问题,成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面临的巨大挑战。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在立体化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形成立体化教学机制,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并以之为内核展开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7.
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党建育人注入新动力,需要积极探索新时代高校党建育人的新途径。以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政育人工作深度融合为基点,从大思政课视域的角度阐述高校党建育人的当代价值,通过分析在大思政课背景下高校党建面临的困境,进而探究出高校党建育人的有效路径,将理论与实践统一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党性思维,增强大学生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进而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8.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立足学生发展需求,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连接,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教学形式。目前,各高校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并已取得一定成就。但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中仍然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教学性质模糊、教学过程管理不足、评估考核实效不高、教学执行效果不佳等问题。因此,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要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向课程建设专门化、课程组织规范化、课程评估全面化、保障机制体系化等方向发展,以期更好发挥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相较于普通高校而言,民族高校思政课面对的学生具有地域跨度广、民族种类多、文化差异大等特征,因而其思政课的教学任务更为艰巨、使命更为重大。民族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以统一性为基础、前提和根本,以多样性为有益补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要求。在教材使用上,建构统一性教材与教辅用书相结合的立体化教材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被动性与主动性相结合;在课程内容建设上,强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五个认同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充实力量,强化激励措施,提高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0.
陈斌 《世纪桥》2023,(11):63-65
构建“大思政课”是新时代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最新举措,以“大思政课”为主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增强了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科学内涵,拓宽了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路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理解新时代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思政课改革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原则,必须基于“大思政课”视域,从历史维度、理论维度、价值维度和场域维度把握教育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思政课建设极端重要。当下,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思政课面临许多困境,主要表现为中外合作办学立德树人任务不明确,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需要性不强,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思政课模式建设不完善,西方敌对势力蓄意曲解对外交流与合作意义,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思政课师资队伍质量不理想等等。应对这些困境问题,必须立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坚持问题意识为导向,努力探寻问题产生的根源,正确处理好几对关系,找准应对困境的策略,才能提升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效果和质量,保证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好高校思政课育人主渠道功能,需不断提升教学实效,以增强理论说服力、课堂吸引力、时代感召力。要紧握时代脉搏,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思政课教学规律,着力聚焦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推动与思政课深度融合,加大课程改革创新、提升思政课程的亲和力,发挥教师队伍关键作用、提升教师综合教学素质,真正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时代使命落实到位。  相似文献   

13.
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教学观念陈旧、填鸭式授课等诸多问题,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和缺乏实效性。笔者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为目标,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切入点,试图探索构建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主体地位的发挥机制,以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郑华章 《世纪桥》2024,(2):69-71
“微时代”背景下,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微媒体”逐渐被应用到思政教育之中,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相比,以微传播和微载体为媒介的思政教育教学活动有助于增强育人的实效性,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因此,高校应厘清“微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的特点及新机遇,通过丰富教育内容,不断优化教育方法,创新教育载体,对思政教育的创新进行探索,抢占网络思政阵地,以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着力构建思政教育工作新生态。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阐述了对"智慧德育"的理解,并对互联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从而根据互联网思维下高校思政工作的不足和遇到的问题,提出了"智慧德育"模式中互联网思维指导高校思政工作的转型与发展的建议,为互联网思维下高校思政转型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不断推进高校思政金课建设,关乎我国金课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关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关乎新时代高等教育奋进之笔的构建。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政金课建设要厘清建设标准,推进思政标准、创新标准和现代技术标准的统一。教师应当发挥作为信仰者、学习者和创新者的关键主导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推进线上、线下、实践三维课堂的融合,建构1+3+6的新时代金课建设模型。  相似文献   

17.
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是教学理念的转变,其中重点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学生为中心?是追求教学环节完整,还是努力实现有效互动?对思政课教师的评价,是侧重评"教",还是评"学"?为此,本文对以上三大教学理念存在的困惑及其调适对策进行了阐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曾怡华 《世纪桥》2024,(2):81-84
“互联网+”时代既给高职院校思政课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带来了海量的教学资源、良好的平台和模式创新的机会,也给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能力和教学管理带来了较大挑战。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了思政课第二课堂实践教学“123456教学模式”,即抓住一个目标,加强两个融合,做到三方联动,打造四个平台,开展五个实践活动,采用六种成果呈现形式,以期为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曹晓玉  刘琪 《世纪桥》2023,(9):64-66
高校的教育教学宗旨不仅在于“育人”,更在于“树人”,在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辅助下促使当代大学生端正价值观、强化世界观、深耕人生观,这是推进学生走向社会、立足岗位的坚实基础,亦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体现,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培育的重要保障。要在“大思政”格局下持续提升高校思政课程的时效性,扩大高校思政课程影响范围,应紧跟“大思政”格局下的新要求,把握其中内涵意蕴,正视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以大格局为契机、以大担当为导向、以大视野为视角、以大变革为突破的课程体系构建,在改革中融合创新,在实施中驱动发展,为高校启智育人奠定基础,为社会人才输送搭建桥梁。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各类媒体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微平台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体形式,在很多高校的教育过程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教学载体。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一直是一份难做的工作。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如何利用微平台开展思政教育受到了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文章针对高校"微思政"模式的构建路径和具体对策进行了探讨,并列举了利用网络平台、微信平台构建"微思政"模式的措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提供了全新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