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由于三峡库区历史发展和地理环境等原因,造成了库区现实发展的相对落后,这要求库区必须更新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符合库区实际的新型发展模式。但是目前国内和三峡库区地方的相关立法都还不尽完备,还不能形成对各相关方面的有效规范。文中从循环经济的视角就三峡库区的生产、消费和废弃物处理三个层面来探讨三峡库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完整法律政策体系的构建。一套完整的循环经济法律、政策体系将对库区的循环经济建设起到导向和规范作用,进而有效地推动和促进三峡库区的循环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2.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循环利用为核心,以环境生产为前提,以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的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对循环经济立法理念的考察,探究其法律规制价值,加强立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青岛市从2008年开始在全市全面开展循环经济以来,已经取得较大成效,但也表现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认识观念上还存在偏差,体制机制上还不相适应,规范标准还不够完善,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以下六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是要努力提升公众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支撑体系与法律体系,三是要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或财政补贴鼓励生产者和消费者,四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五是要发展绿色旅游业,六是要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经营好海洋科技资源。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已经颁布实施,为循环经济在我国的确立和发展提供了法律上的支持。但中国的城市与农村存在很大差异,这就使这部法律在全社会的实施存在着障碍。针对城乡之间的差异,分析农村在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循环经济促进法》在农村中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法制建设自80年代以来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我们在法制建设中也碰到了许多的困难,这些困难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对法律的认识问题。我们对法律的认识存在着许多矛盾和相互冲突的地方。这种不和谐已严重地阴碍了我国法制建设的发展,在相当大程度上引起了我们思想上的混乱。这个问题已 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我国法制建设健康发展的前提是我们的思想上应对法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循环经济是 2 1世纪世界上最新的 ,最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人大常委会于今年 6月 2 9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这是我国第一次以基本法律的形式规范清洁生产 ,发展循环经济 ,标志着我国可持续发展事业有了历史性的进步。因此 ,把这部法律同几个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法作比较研究 ,对于深入探讨新型的循环经济法和完善其立法体系 ,建设相关的新型法律制度 ,落实执法措施 ,以实现我国未来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具有积极意义。一、立法理念比较清洁生产促进法已经颁布 ,2 0 0 3年 1月 1日起将要施行 ,但对它的认识还…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法的法律性质论——兼与蔡守秋教授商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循环经济是一种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法不是环境与资源法,从其建立的源动力以及在世界范围内先进的立法理念看,循环经济法与经济法的本质要求和价值取向相契合,因而循环经济法属于经济法.另外,进一步从法律调控的手段、调控范围和调控内容三个层面分析,循环经济法属于经济法中的宏观调控法.  相似文献   

8.
法律渊源:司法视角的定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虽然我们可以从理论上把法律渊源分为实质渊源和形式渊源,但从规范法学的角度看,法律渊源是一个描绘司法过程的概念。在多数法学著述中,它是指法官在哪种法律形式中探寻针对个案的法律。因而我们应站在司法立场上来理解、认识法律渊源。法律渊源与法律形式的结合使我们看到法官发现法律的场所,而与法律发现的结合使我们看到其方法论意义。从司法的角度看,法律渊源实际上就是法官法源。  相似文献   

9.
构建节约型社会需要建立节约型经济和宏观经济体制,经济法的基本价值理念是促进并保障经济效率和经济节约。由于经济法对克服市场失灵、促进市场发展的高效率具有独特优势,从而成为我国构建节约型社会最为重要的法律模式选择。经济法的发展与完善是我国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完善经济法律制度,制定循环经济立法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0.
法律概念是法律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没有法律概念,我们就不能正确理解法律问题,并实施法律。我国食品安全法虽对回收食品作了相关规定,但并未对其内涵与外延予以界定。本文首先对回收食品给出一个相对清晰的界定,并提出了相关的规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