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从认识的过程性部分质变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六次阶段性飞跃;从认识的发展性部分质变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层级性飞跃;从认识的总体性根本质变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历了从"请进来"到"走出去"、从"跟跑"到"并跑"的历史性转折,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了大国担当,实现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和共享发展,在不断深化的对外交往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兼济天下的伟大胸襟。在40年对外开放过程中,中国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的实践创新,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西方模式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在总结经验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党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八大以来,党在推进"四个伟大"的进程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科学总结这一进程,将为我们提供很多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新时代的历史高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及其相互关系等重要问题作出了大量精辟的论述。对此,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梳理和阐释: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即从哪儿来、往哪儿去,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作出的原创性贡献,四是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思想强党、理论建党。在把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的科学社会主义观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的"7·26"重要讲话,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党在新时期全部工作的鲜明主题。这是党在发展关键时刻的重要政治宣示,意义十分重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成果,作出了用改革和开放来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历史抉择,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一面旗帜,高举这面旗帜就能够做到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始终引领中国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党的远大政治理想的阶梯,我们党正是通过对每一个发展时期阶段性特征的概括总结和问题解决,始终保持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向全世界展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法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近40年的伟大成就,能够向发展中国家选择民富国强的实现路径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模式、中国方案和中国启示。  相似文献   

6.
正从1948年到2018年,70年风雨兼程,70载砥砺奋进,英勇的铁道兵战士,光荣地迎来70岁生日。光阴荏苒,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英勇无畏的铁道兵战士以南征北战的鸿篇巨著,谱写出波澜壮阔、豪情万丈的乐章。近日,北京石景山古城影院歌声嘹亮,激情飞扬。为庆祝建党九十七周年和铁道兵成立70周年,落实中国铁建股份公司工  相似文献   

7.
回顾历史,中国曾长期处于国际体系的边缘地带,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顺应全球化浪潮,“和平融入”现存国际体系,推动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短短30年问,中国国民经济由20世纪70年代末濒临崩溃边缘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社会经济生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8.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先后超越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和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历史性变化在世界范围和中国国内都引发了一轮热议,伴随一片赞誉之声,外界关于“中国是否仍是发展中国家”的争论也更加激烈. 中国的多重国家属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要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 95 6年党的“八大”是第二次革命的开端 ,1 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第二次革命走向成熟。考察第二次革命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发展 ,有助于准确把握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首脑会谈欲为朝韩统一扫除障碍举世瞩目的金正日与卢武铉第二次朝韩首脑会谈于10月4日落下帷幕,并于当天发表了《南北关系发展与和平繁荣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宣言》共包括8个方面的内容,与2000年第一次朝韩首脑会谈达成的《6·15共同宣言》相比已有了质的飞跃,标志着朝韩关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成为朝韩关系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相似文献   

11.
市民社会是马克思、恩格斯分析所有制问题的逻辑起点,而社会主义面向则是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逻辑结论;市民社会培育与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价值张力,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国化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国化的历史经验表明,积极寻求并实现市民社会培育与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之间价值张力的动态平衡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正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于2022年2月4日至2022年2月20日在中国北京市和张家口市联合举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办冬季奥运会,北京、张家口同为主办城市,也是中国继北京奥运会、南京青奥会后,中国第三次举办的奥运赛事。2017年12月15日20时22分,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冬残奥会会徽"飞跃",正式亮相。第23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18年2月25日晚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核心能动者,这是由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所决定的。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不同阶段,由于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原则,中国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飞跃。十八大以来,党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党的全面领导"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表征。在未来,坚持和加强党对国家政权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全面领导,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正一世纪风雨兼程,九万里风鹏正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顺利开启的重要时刻,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站在这个重大历史节点上,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心潮澎湃,豪情满怀!1921-2021,百年成就辉煌。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传奇,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相似文献   

15.
正从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十九届三中全会这极不平凡的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奋发进取、求实开拓,完成了一系列实践、理论和政治准备,取得一系列新的改革重大成就,标志着党和国家为新时代初步构建起新型国家治理体系的"四梁八柱",实现了关键的历史性飞跃。新型国家治理体系新在党的全面领导上。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最大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新型国家治理体系最大的政治前  相似文献   

16.
兴海之鉴     
自奥巴马上台以来,围绕中国的海上冲突有次第起落、总体趋于激化的态势。从2009年的无暇号事件到2012年的黄岩岛风波、钓鱼岛"国有化"博弈,再到今年初的菲律宾告状和当前的巴士海峡悲剧,说明围绕岛礁主权、海洋划界、历史性水域权利和专属经济区属性的  相似文献   

17.
张晶 《工会博览》2010,(11):10-12
“我只不过是千千万万建设者中的一员,是国家、人民和时代给了我这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面对赞誉,赵秀丽的反应一如她在工作中的严谨和沉静。在她的背后,我国第一条高等级铁路客运专线——京津城际列车正以350公里的时速穿梭在北京和天津之间,铁轨下的无砟轨道板取代了传统混凝土轨枕,见证了中国铁路建设历史性的飞跃。  相似文献   

18.
赵可金 《当代世界》2013,(12):36-39
近年来,随着中国成为第二经济大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观大势、谋大事,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思想,明确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与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总体对外战略。2013年10月24—25日,中央在北京专门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确定了今后五至十年周边外交工作的战略目标、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强调指出,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参与第二次亚非会议的历史过程分为会议筹备的初始阶段、会议筹备的高潮阶段、危机处理阶段和促使会议无果而终阶段。在上述过程中,中国一方面坚决反对苏联参加第二次亚非会议,另一方面反对第二次亚非会议与联合国挂钩,提出南越等七个"傀儡政权"都不能出席会议,还要求点名批评美国。总体上看,中国对第二次亚非会议的政策体现了反帝与反修并重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