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历史、现实、未来的统一,根源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逻辑,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指向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直面当前中国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各种问题,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价值导向,为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核心和灵魂,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从根本上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在精神层面、制度层面的发展和完善,是进一步建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上层建筑。  相似文献   

2.
李昆明  习裕军 《探索》2012,(4):10-15
从理论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从制度形态角度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具有三个层次的内在逻辑结构;提出并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重要范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从实践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有其自身演化的历史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以改革开放为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其特定的前提条件、实践基础与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诱致型制度变迁的发展过程。丰富与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与关键,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依据与基本遵循。以党的制度建设带动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丰富和发展、积极吸收与借鉴人类政治文明先进成果、着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是丰富与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思维层面遵循的是实践思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仅形成了合乎自身现实国情和历史文化特质的法治理论、法治制度、法治文化,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提供了法治支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实践思维主要表现为两点:第一,实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逻辑起点和检验标准;第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系统性的、社会工程实践活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所展现出来的实践思维形塑着其实践模式,包括领导模式、目标模式、制度模式和话语模式。  相似文献   

4.
"四个全面"形成了新常态发展条件下实现党的目标的重要战略布局,同时也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宏大设计,更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明新时代的历史坐标。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着力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有深刻的内因和历史必然性。从理论生成逻辑、时代呼唤逻辑、实践发展逻辑、现实国情逻辑、文化创新逻辑等五重向度剖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形成和发展的必然性,有助于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升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逻辑关系的理解,推动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制度价值认同,坚定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同志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主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为科学发展观奠定了理论基础.江泽民同志确立了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为科学发展观拓展了基本框架.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发展根本观念,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明确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是马克恩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在当代中国的历史和逻辑发展必然,并且是当代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历史和逻辑发展必然.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指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基础上,总结和提炼形成的关于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理论体系的战略形成,即可持续发展观;价值原则的确立,即人与自然和谐观;科学理念的发展,即生态文明观;核心思想的深化,即绿色化思想;行动指南的完善,即绿色发展理念,理论体系各部分之间,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具有内在逻辑统一性,是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统一的充分展现。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崭新创造.要从历史价值观、社会形态观和发展目标观等三个维度上科学领会和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地位,即要从历史价值观上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地位,从社会形态观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战略地位,从发展目标观上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地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完善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探索道路到走顺走好初步定型道路,从事前系统设计到事后比较并在实践中展现社会主义中国特色,从适应国际规则实现自我发展向维护和完善国际规则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大转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成的实践逻辑既蕴含在习近平个人的实践历练之中,也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之中;其理论逻辑凝结在价值立场之中,体现在具体内容的"基本原理+现实问题、中国实践+理论创新"的创新方法之中。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重在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立者和主要贡献者地位,拓展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深化对"两个确立"的理解,把全党意志、全国人民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  相似文献   

10.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要搞清楚它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基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来自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认识、来自对中国革命、建设历史经验的正确总结、来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成就的认同。只有在理论上清醒、历史中明辩、实践有成效,才能真正做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相似文献   

11.
宇文利 《新视野》2023,(3):5-12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是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之义。文化自信自强是基于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进程而提出的重大思想命题、时代命题和实践命题,包含着文化发展建设上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既需要明确其主体、类型和价值,又要实现从思想理念到实践过程的转化。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需要重点抓好的工作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加强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善文化发展政策制度和体系规划,抓好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2.
文化自信蕴含着本来、外来与未来三个向度,涉及文化理论、文化历史和文化实践的各个方面,具有历史继承性、文化交融性和价值引导性。马克思主义以其蕴涵的强烈的科学性和人本主义精神为文化自信提供了科学借鉴和价值指引,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马克思主义引领下的文化发展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途径,也是当代中华民族文明演进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的优势,这也是进一步理解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蕴含着深刻的历史逻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实践证明;蕴含着深刻的理论逻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理性分析;蕴含着深刻的实践逻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现实基础;蕴含着深刻的文化逻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内在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文化逻辑。这四重逻辑为进一步理解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提供了抓手。  相似文献   

14.
《探索》2014,(3)
马克思主义创新和发展的逻辑就是问题逻辑,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以现实问题为中心、遵循现实问题的发展逻辑或实践发展逻辑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遵循问题逻辑,在党领导人民群众解决中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同样必须遵循问题逻辑,必须立足于为中国梦提供理论支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鲜明特征和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标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在逻辑和发展方式的深化。本文试从思维逻辑、实践原则、价值原则三个维度,依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实践内在联系性,解析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位。  相似文献   

16.
和谐文化的建构与当代中国文化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力 《探索》2007,46(5):84-88
和谐文化的建构需要遵循文化发展的原则,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在当代中国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以创新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坚持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发的问题为背景,把和谐文化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克服脱离实际问题的理论建构态度;必须坚持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西方优秀文化三大资源的整合创新原则,克服文化专制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17.
正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改革开放40年的根本经验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40年最重要的启示就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来源于改革开放前后不同历史时期的体制机制变革的历史沉淀、历史考察和历史反思。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中国,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炼简洁通俗、易记易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必然要求.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握以下基本原则和要求:第一,把握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制度属性.第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逻辑基点.第三,遵循逻辑与历史、理论与现实相统一的原则.第四,充分汲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的价值资源.第五,提炼表达要兼顾思想性与大众化.  相似文献   

19.
共享发展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内在的逻辑共性,共享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现实旨归。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发挥两者的相互促进效应:在共享发展理念实践中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过程中促进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自从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它就是一种为人类社会所普遍认同并追求的共同理想,一种遵循着基本原则的世界性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它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当代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结晶,是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世界眼光,尤其需要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大视野;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置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大视野、大格局、大趋势之下进行多维考察,更有利于我们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