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早就成为某些人办不光彩事情时的一句口头禅了.他们认为:只要局限于天、地、你、我所知的范围,外人一概不知,什么行赌、受赂、走后门、私分公款等等,就统统可以放胆而行. 但对这句语不作这样理解的,也大有人在.东汉时,有个以廉洁著称的太尉杨震.有一次,他路经昌邑县.县令王密是杨震以前举荐过的.听说杨震来到,他就在当晚带着金银,去报答杨的知遇之恩.杨震坚拒不受,说:"难道老夫当年荐举你,竟是为了金银吗?这不成了受贿吗?"王密轻声说:"暮夜无知者."杨  相似文献   

2.
“珍珠滩”上登了东汉杨震慎独守廉、不受礼金的故事。送礼的王密说,这事没人知道,杨震的_回答是“天知,神知,我知,子知”。这“四知”成了清廉拒贿的名言。 这使我想起近代的一桩轶事。 1926年,北伐军进入江西,杨赓笙任省民政厅长,后来又代理过省主席。当时有一个姓王的同乡想当县长,乘杨赓笙不在家,送去了四篓南丰蜜桔,里面装了金条。杨套笙发现后,立即派人送还,并写了八个字:“君为王密,我守四知。” 此事被李烈钧知道后,甚感佩服,便作了一副对联赠给杨赓堇。对联的内容是:。山中有宅开三径;天下何人守四知。” 把这段轶事写下来,作为杨…  相似文献   

3.
    
正东汉杨震,暮夜有人馈送十斤黄金,送金的人说:"暮夜无人知。"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这句话万古流传,直到晚近许多姓杨的人家常榜门嵋口"四知堂杨"。清介廉洁的"关西夫子"使得他家族后代脸上有光。汉末有一位郁林太守陆绩(唐陆龟蒙的远  相似文献   

4.
在哈尔滨道外区,一提起东莱公安派出所,不论老人、孩子,没有不称赞的.在东莱派出所管区生活了28年的居民唐桂玲说,我们感受最深的是:东莱派出所的干警时刻想着群众,十分珍惜多年形成的“警民鱼水情谊”.警民鱼水情东莱是个棚户区,春天多风,易发生火灾,干警们常常顶着大风在居民区巡视;夏季,他们经常到群众家修缮房屋,清掏积水;秋天,他们热心地帮助群众打烟囱、扒火炕、买煤、劈木柴.管区内有36户“五保户”,更是他们照顾的重点.74岁的王淑珍的老伴去世20多年了,无儿无女,性格孤癖,与谁也不来往.1989年民警刘义接片后,两次去都被赶出来.后来小刘了解到,老人在“文革”中被错误处理过,心里总是有疙瘩.刘义想方设法接近她,帮老人买煤、劈木柴,自己掏钱买  相似文献   

5.
李占才 《各界》2014,(1):70-71
郦道元是北魏范阳(今河北涿州市)人,其出生年月不详,大概在北魏天安元年(466年)或延兴二年(472年)。他出身一个官僚家庭。他在北魏政权内,先后任过尚书郎、治书侍御史、冀州镇东府长史、颖川太守、鲁阳太守、辅国将军、东荆州刺史、河南尹、御史中尉。大都是中央和地方很重要的职务,尤其是最后任的御史中尉,  相似文献   

6.
<正>孝武帝司马曜修了一座建康宫,主殿匾上要书写"太极殿"三个字,宰相谢安便把这件事交给当时最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了。照理说,这可是一个无上光荣的政治任务,足可流芳百世。可王献之的反应却出人意料,他不耐烦地一摆手,对来人说:"你把它拿走,不然我就扔到门外去!"来人只好把匾原封不动地给谢安抱回来了。过了两天,王献之跟着谢安一起进宫办事,路过太极殿时,  相似文献   

7.
木屑与竹根     
陶侃是我国晋朝时期的名将。他年幼时家境贫寒,因而了解社会下层人民的疾苦。他为县吏时,能体察民情,以勤俭节约著称。后来,他官至太尉,封长沙郡公,拜大将军,仍不改勤俭本色。作为封建官僚,能因清正受到人民的称道,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陶侃担任荆州刺史的时候,曾命令掌管造船的官吏,收取锯下的木屑不要扔掉,而且越多越好。当时人们都不明其意。后逢正旦集会,久雪始晴,积雪溶化,衙署的大堂前打扫过后仍十分潮湿,于是就用堆积的木屑覆盖之。他还下令,凡作  相似文献   

8.
一位智者在探讨人生之道时曾经说过一句话:人生要"知足、知不足、不知足",只有达到"三知"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  相似文献   

9.
据<藏书.卷二十一.张咏>中记载:北宋大中祥符三年,范延贵为天使押兵去金陵.升州知府张咏问范延贵"天使沿途可曾见过好官否?"范延贵回答说:"路过江西萍乡县发现一个名叫张希颜的县令不错."张咏问所以,范延贵说:"我进到这个县境,看到道路桥梁完茸,休耕的田地都犁过了.  相似文献   

10.
知“止”     
李叔同有幅字,上书"知止"二字。我们一般说"知足",其实"知止"比"知足"境界更高一层。"知足"是人家给多少,你"虽不满意,但可接受";"知止"是自己看着到了某个程度了,伸手去挡住,说:我不要了。"知足"是由人的,"知止"由自己。"知足"是不贪,"知止"是不随。  相似文献   

11.
张春 《侨园》2016,(4):39
正去年11月4日,江西省有关部门联合对外公布了西汉海昏侯墓葬的阶段性考古发掘成果。这座位于鄱阳湖畔的墓葬,保存基本完好,经过挖掘发现的古代器物数量惊人,不仅是首次发现的各项要素齐备的西汉列侯墓园,而且还有数以千计的竹简和近百版木牍,对于西汉历史研究来说,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经过有关专家的慎重考察,根据墓中出土有"昌邑九年造"铭文漆器的情况判断,墓主人属第一代海昏侯亦即昌邑王刘贺的可能性非常大。西汉历史上曾经发生过"霍光废立"事件,其中的主角就是深受  相似文献   

12.
知止     
李叔同有幅字,就是"知止"二字。我们一般说"知足",我觉得"知止"比知足境界更高一层。知足是人家给多少,你"虽然不满意,但可接受",知止是自己看着到了某个程度了,伸手去挡住,说:我不要了。  相似文献   

13.
<正>在中华民族姓氏的百花园中,过姓,单就人数而言,绝对算不上大姓:目前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过氏人口5万多人,无锡相对集中,约有2万。但在时间的长河里,过姓却又绝对是一个有籍可查有源可溯有证可考的历史悠久的姓氏。江苏无锡惠山古镇有一座过氏宗祠,即"过郡马祠",里面有一副对联,总结了过氏四千年的历史!古夏禹封过建国,君侯刺血东莱,托一十六姓繁衍,绵延四千年;宋高宗钦赐复姓,郡马肇基锡邑,支二十八派传承,祖德垂万世。  相似文献   

14.
《世说新语》记载:东晋名臣陶侃在做荆州刺史时,命令官衙里把用竹子时锯掉的竹头全部收存起来,积之如山,别人不解。后来在一次作战中,修造船只,急需竹钉,这些竹头便解了燃眉之急。他还让负责造船的官吏把所有锯木屑积存起来,也是在一次重大行动中顶了大用。陶侃办事精细、认真的精神,对我们是个启发。我想,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也应养成善于积累“竹头”、“木屑”的习惯。当前,许多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深感力不从心,“肚里没货”,讲道理总是干巴巴的几条筋,举出的例子也多是“老掉牙”的,提不起人们的兴趣;有的文化水平虽然不低,读书看报也不少,但也掏不出多少东西来。分析起来,原因固然是多方  相似文献   

15.
天道酬敬     
业精于勤,然"勤"的本源是什么呢?近日,在读《千古一帝康熙》时,得知康熙对"五知"(知敬、知勤、知止、知慎、知学)一以贯之,其中首知是"知敬",之后豁然开朗,本人认为"勤"的本源是"敬"。进一步理解"敬"是  相似文献   

16.
公元770年,即唐代宗大历五年四月,湖南兵马使臧玠作乱,杀潭州(今湖南长沙)刺史兼湖南都团德观察使崔璀.杜甫正客居潭州,他本因避乱入蜀,由蜀地漂泊到湖南,原想在这里"强移栖息一枝安",不料到湖南不久,又要避臧玠之乱了.这时他的二十三舅崔伟正以湖南录事参军出摄郴州刺史,屡次有书来招他去,他便携了全家乘船南下.不料船过衡州,恰值湘江水涨,被阻泊舟于未阳县北的方田驿,一连五天不能前进,也得不到食物.耒阳聂县令闻讯,派人携书问候,并餽送牛肉白酒.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9,(11)
"因孝行孝"的特点是本于血缘而产生的自然亲爱和基于本能的报本反哺。孔子对事亲时"敬"意的强调和朱子"善事父母"的注释,都意在揭露儒家意义上"以仁行孝"的"孝"之意。就偏言之仁与孝的关系而言,"仁"是具于心之性,"爱"是仁之发于情,"孝"是性之现于事,因此,"仁"与"孝"是体用、理事关系。就专言之仁与孝的关系而言,"义"是对于孝的恰当决断;"礼"是恰当决断的实施方案;"智"是知何以为"义"、知当如何循"礼";"信"是将仁、义、礼、智通过事亲、从兄、知二者、节二者的方式来落实。故而,儒家意义上的"孝"是要以"仁"为衡准和指向,通过"孝"来实现"仁"的大孝。  相似文献   

18.
<正>1919年,弘一法师给好友夏丏尊写了一幅字"知止"。彼时,他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已有一年零一个月了。在事业和人生的转折点,一个人一定要懂得"知止"的含义。知止——知道停止。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过不了的河。过不了的河,掉头而回,也是一种智慧。综观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伟人和英雄,他们的英明伟大,名垂青史,就在于在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顺势而为,同时,也懂得适可而止,功成身退。"一代商圣"范蠡离楚投越,辅佐越王勾践,兴越灭吴,一雪会稽之耻,被尊为上将军。范蠡  相似文献   

19.
《求知》2017,(1)
<正>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宋)吕本中《官箴》【释义】当官的法则,只有三条,即清廉、谨慎、勤勉。遵守这三条法则,就可以保住官位,可以远离耻辱,可以得到上司的赏识,可以得到下属的拥戴。【作者简介】吕本中(1084-1145),原名大中,字居仁,世称东莱先生,祖籍莱州,宋代寿州(今安徽寿县)人,诗人、道学家。  相似文献   

20.
《侨园》2017,(Z2)
正我和老伴都是老病号,经常去药店买药,久而久之发现了一个问题,同一厂家的同一种药品在各个药店售价不仅不同,而且差别颇大。比如治高血压的药"安内真",我家附近的社区医院要价22元,而街对面的药店17元,离我们家两站地的一家药店却只要15元。所以每次"安内真"吃完,我就舍近求远去那家药店买。就在我以为"安内真"15元一盒非常便宜时,一次,我路过离家较远的一家大药店,竟然看见"安内真"才12元5角。我大为吃惊,从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