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帅政 《瞭望》2004,(48)
山西省阳泉市城区人民检察院反贪局侦查科原科长王俊平在检察院工作期间,先包养"二奶"生下女儿,后又包养"三奶",并与"三奶"合伙,雇用"三奶"之弟杀死"二奶"及其女儿,焚尸灭迹。面对"三奶"之弟不断要挟索款,王俊平千里赶赴江苏杀人灭口。最近,阳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王俊平死刑。  相似文献   

2.
《党政论坛》2008,(2):57
蒋先云与贺衷寒、陈赓并称"黄埔三杰",其长处被人概括为"蒋先云的笔",他创造了黄埔一项奇迹般的纪录:从入学到毕业,他囊括了所有科目考试的冠军,被廖仲恺视为"军校中最可造就的人才".  相似文献   

3.
王晓娟 《学理论》2012,(35):213-214
西安事变前后中共依据事态发展对蒋介石政策不断调整变化,从事变爆发前的"反蒋抗日"、"逼蒋抗日"的政策,到西安事变爆发之初的"审蒋""、除蒋"方针的制定,再到事变后期为和平解决事变"有条件释蒋"政策的出台,经历了一个从幼稚到成熟,从局部到全局的演变过程,最终做出理性的选择,促进事变的和平解决。  相似文献   

4.
<正>打开中国文明网,《好人365》的弹窗跃入眼帘:"好女儿"陈玉洁、"好医生"尹汉龙、"好老爹"王月申、"好博士"杜先汝、"好保安"苏士龙、"好护士"蔡蕴敏……一个个平凡好人的鲜活事迹,成为感动众人的理由。好人事迹后面配有道德点评、微博互动、在线评论,产生了一种余音绕梁的内化力量和深化效果。  相似文献   

5.
华清池"捉蒋"经过为何扑朔迷离? 张学良将军亲口面谕,由上校营长王玉瓒率卫队第一营步兵连(含手枪排)和骑兵连,去华清池完成"捉蒋"任务.由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先是提升了王玉瓒、孙铭九等有功人员,后又担心执行"捉蒋"任务的卫队第一营官兵会遭到国民党当局迫害,每人发了一笔安家费,遣散参加"捉蒋"的主要官兵,王玉瓒离开了东北军,隐姓埋名,远走云贵.  相似文献   

6.
赵诚 《各界》2010,(8):80-83
从《自由中国》到“中坜事件” 1950年代,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之后,先有吴国桢向蒋介石进言,实行“政党政治”,为蒋不容,1953年出走美国,次年与蒋反目,指责其独裁专制。后有雷震1960年反对蒋介石违宪第三次连任“总统”,  相似文献   

7.
<正>连续几天,不断有朋友和同事打来电话,告诉我"喜讯":儿子哪天结婚,女儿哪天出嫁。我在外地女儿家住,不能如约参加朋友或同事儿女婚礼,接到"喜讯"之后,只好托人带上一份份子钱,或者向打来电话的人要微信号加好友,然后把"喜钱"转账给朋友或同事。有一年,我认真算了一下,婚丧嫁娶、  相似文献   

8.
《民主》2019,(12)
<正>人物名片蒋洪斌,民进福建省委会社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民进省直经科总支会员。获民商法硕士学位、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高级经济师。曾获福建省十佳企业法律顾问、省法治宣传教育先进个人等荣誉。获2018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相似文献   

9.
刘经宇同志在《论“抗日反蒋”与“逼蒋抗日”》(见《党史通讯》1987年第7期)一文中认为:九·一八事变中,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反蒋”的口号在大方向上是正确的;蒋介石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根本不存在“逼蒋抗日”的条件。这样,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抗日反蒋”的口号在大方向上是正确的,为什么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形势没有按着“抗日反蒋”的大方向发展,反而形成了“逼蒋抗日”的客观形势?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相关数据,探讨子女性别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发现,有子女以及多子女显著提升了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相对于没有女儿的老年女性,只有女儿以及有儿有女的老年女性主观幸福感更高;只有女儿的老年女性与有儿有女的老年女性在主观幸福感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只有儿子的老年男性与只有女儿的老年男性在主观幸福感方面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成年子女对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具有积极作用。本研究对老龄化时代的生育政策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我们有重要事情要商量"1985年2月,蒋经国要求蒋彦士辞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的职务。蒋彦士比起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开始追随蒋经国的人士,跟蒋经国的关系更加亲密。他的下台与台湾最大的信用合作社——台北市第十信用合作社的倒闭有间接关系。蒋经国召见"财政部长"、"经济部长"之后,两位"部长"立刻提出辞呈,这可是在大陆时期没见过的现象。"十信"弊案爆  相似文献   

12.
他,走向深渊     
他姓蒋,现年二十八岁,从部队转业到南京市某监狱,工作一直干得很出色.一天,他送一位姓郭的重刑犯人去医务室就诊.在返回监房的路上,郭见四周无人,就悄声说:"你对我太关心了,我以恩相报,你想买上海产的自行车吗?"嗯-!"蒋严厉地朝他瞪了一眼."这,这……我没有别的意思,是真心实意地感激你."他垂头呐呐地说着,并又瞥了蒋一眼,他判断蒋  相似文献   

13.
沈涧 《民主》2010,(9):27-30
<正>一、从"用亲情化解矛盾"的调解案例说起56岁的妇女李某早年丧夫后独自带着两个未成年的女儿、靠帮人带孩子勉强度日,家里的承包地也无力耕种,就将自己的承包地交由其丈夫的兄弟张某耕种。2009年,李某的两个女儿都已经出嫁,  相似文献   

14.
林丽琴 《慈善》2016,(2):37-38
我曾看过一个家教短片:一天,爸爸感觉有些头痛,吃完晚饭就回卧室休息去了。4岁的女儿在客厅里看电视,妈妈嘱咐女儿:"你去看看爸爸,关心他一下,可以吗?"女儿跑进卧室,不到2分钟就回到客厅继续看电视。妈妈问她:"你有关心过爸爸吗?"女儿头也不回,一边看电视,一边应付地说道:"有啊,我有看看爸爸的。"女儿聚精会神的样子让妈...  相似文献   

15.
《民主》2015,(7)
<正>我的女儿一岁多时,被医院确诊为双耳极重度失聪。接到诊断书的一刻,我感觉就像天塌了下来。因为这就意味着孩子将从此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但我告诉自己要面对现实,我一定要想办法让女儿回到有声世界。从此,我带着女儿踏上了一条漫长而又艰辛的康复之路。经过几番努力,女儿终于叫出了第一声"妈妈",当时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当女儿第一次去幼儿园的时候,望着她的背影我感到无比欣慰,这种幸福或许是普通家长根本无法体会的。如今,女儿和普通孩子一样上学读书了。  相似文献   

16.
<正>10月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直播间《我们的传家宝》播发了《方志敏烈士的一条毛毯》。央视这期专题片,起因于本刊年初一篇相关报道。本刊2014年第1期杂志《红色家书》栏目刊发的"方志敏女儿用余生‘续写’《可爱的中国》"文章,展现了方志敏女儿方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的感人事  相似文献   

17.
正小时候,每当我躺在上海建国西路合群坊20号(外祖父当时的居所,也是共产党的秘密据点和活动场所)三层阁楼上时,脑海中总会呈现出我母亲王佩容女士对我们讲述的外祖父一生的种种革命传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的座右铭,他也是一生矢志不移地照此去做的。无论是军阀混战、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倒蒋反蒋……不管多么严  相似文献   

18.
由当代"大儒"蒋庆先生编纂的12册《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即将问世。蒋先生在后记中称:"近世以降,斯文见黜;经书之厄,甚于秦火。"本来以为他讲的是"文革"。但他似乎生怕别人搞错,特别申明他所指的是1912年。那年"蔡元培上台担任教育总长,一上任就废除了小学‘读经科’。从此,这个教育体  相似文献   

19.
<正>击鼓、敲镲、单击、连打,流畅的旋律和精准的节拍,让我们难以置信,演奏的居然是一群双耳失聪的孩子。是谁让这些聋哑儿童有了特异功能?在2013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带着一探究竟的心理,我们走近江西省鹰潭市民进会员、特殊需要儿童康复中心创办人曹有红——一位56个聋哑儿童共同的"妈妈"。带女儿走上艰辛的康复之路曹有红的故事还得从2002年年初说起,那时,曹有红发现,已经1岁多的女儿怡劼不仅没有像同龄孩子那样咿呀学语,而且对声音  相似文献   

20.
丁松虎 《民主》2014,(12):62-63
<正>北京师范大学蒋原伦教授的自选集《观念的艺术与技术的艺术》出版了。29篇文章包含于"文化批评"、"媒介神话解析"、"空间与文化"、"诗学研究"四辑中。前两辑包含了22篇文章,占到全书文章总数的3/4,由此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后记"所言的"在文化批评和媒介批评的写作中有一份自信和快乐"。作为"横跨"文学研究和传播学研究的学者,作者运用文艺学、符号学、民俗学、社会学的多重视角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