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贵州省灾害移民的现状进行调研,整理贵州灾害的种类,归纳贵州省灾害移民概况,得出贵州灾害移民工作中的困难因素有:生态环境严峻、灾害频发;移民资金匮乏;缺乏合格的安置点;政府协调工作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2.
日本在应对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形成了成熟的灾害风险管理模式。它具有如下特点: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在灾害风险管理中是排在第一位的;增强建筑物的抗灾能力是日本预防灾害损失的重要举措;完善的灾害信息系统是灾害风险管理的重要保障;依法管理是日本灾害风险管理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灾害,是造成人群伤亡、财富毁损和生态破坏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灾害按其成因的不同,一般可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大类.自然灾害里包括由于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灾害,人为灾害里包括机械性因素引起的灾害.人类自从产生以来就同灾害作斗争,但时至今日,各种灾害的发生仍然十分频繁.随着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灾害的可能及类型还在增加.目前,发生在农业生产中的灾害有:干旱、暴雨、洪水、冰雹、雷电、滑坡、地震、溃坝、沙侵、碱荒、虫灾、鼠害、海啸和龙卷风等;发生在工业生产中的灾害有:坠机、翻船、爆炸、倒塌、泄漏、电击、碰撞、井喷、卷轧、中毒和核辐射等;特别是各种火灾和交通车祸明显上升,对全社会都造成威胁.  相似文献   

4.
汶川地震后,关于自然灾害治理的社会科学研究增多。分析发现,在对灾害的研究过程、灾害类型、治理主体类型、内容分类和研究视野维度的量度分布存在明显差异,但在趋势上,研究结构和状态已经逐渐由失衡向均衡转变,由零散向整体发展;多学科、跨学科灾害治理交叉研究趋势明显;从制度到技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但结构性和规范性因素对研究领域仍有较大的制约,对宏观的灾害结构—制度与微观的过程—事件衔接仍是研究的薄弱环节。基于此,未来关于自然灾害治理研究应更加关注灾害治理"整体政府"和"社区减灾"视角下的灾害基本问题的共识研究,形成灾害治理研究的共同学术话语体系。注重实证主义取向的有效性研究和地方性知识积累,注重资料与数据积累以及数据库建设,借鉴国际灾害治理经验,构建我国本土化灾害治理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瞭望》2008,(Z1)
灾害预防专家指出,要高度重视由雪灾引发的次生或衍生灾害,及早采取应对措施,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所谓次生或衍生灾害、事故,是指由原生灾害的破坏后果引起的其他一系列灾害、事故,这些灾害、事故有时比原生灾  相似文献   

6.
《瞭望》2004,(49)
在安全生产、生活方面,人们直接面临着至少两个问题:首先应当是如何防止、防治各类灾害事故的发生,应该永远努力并力求做到最好;紧接着的问题就是灾害、事故发生后怎样快  相似文献   

7.
今年全国灾害频繁,自淮河流域发生洪涝灾害之后,黄河滩区又有近12万人被洪水围困;同时,新疆、青海、云南、内蒙古、甘肃等地突遭地震袭击。经专家综合分析,2003年自然灾害点多面广,为灾害偏重发生年份。 入冬以来,灾民如何越冬的问  相似文献   

8.
灾害应急管理中的女性关注是一项女性优劣势的综合考量:一方面,女性特殊的生理特征使其存有风险性和脆弱性,应当将女性权利优先考量;另一方面,在灾害应急管理中女性有其特殊优势:有着丰富的日常生活经验、善于照顾他人、容易与人沟通等。因此,女性需要被关怀和照顾,同时,也应让女性有效参与到灾害应急管理中。  相似文献   

9.
从"灾害管理"到"灾害治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一种全新理念的转变。我国灾害治理经历了绅商被动、政府管控、国际合作、多元参与等四个阶段,灾害治理组织主要有维持型、功能拓展型、结构扩张型、突生型等四种制度化类型。就"体制转型"而言,存在"应急集权"纵向与"多元协同"横向体制合作困境;就"应急机制"而言,存在"常态"与"非常态"机制并存研究不足问题;就"法制建设"而言,一般是事后补救性改革,缺乏事先前瞻性与预防性建设。虽然社会脆弱性、社会韧性、社会建构主义等常态理论研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非常态理论研究进展有限。由于各国政治取向、资金投入偏向以及追求短平快的政策导向,基础研究很难开展,未来需要通过开辟"新方向—新领域"、从单一迈向跨学科、由单一转向全生命周期、突破"应急—社会"困境、在"常态—非常态"找到平衡以推进基础理论研究。政府与社会各界都需要重视灾害治理,哪怕只是简单了解也非常有帮助,也能有效减少与避免灾害发生。  相似文献   

10.
灾害的发生常常给经济社会带来沉重的打击。据有关调查,近30年来,灾害发生的频率、受灾人数和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都在迅速增长。在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财政收入的1/6至1/4,严重地阻碍和制约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从经济角度研究灾害发生和对经济的影响规律、抵御灾害风险和降低灾害损失的经济措施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前从我国灾害教育在学校的开展情况来看,大多集中在中小学阶段,然而在幼儿园开展灾害教育却极少受到重视。在幼儿园开设五花八门的特色课程的同时,却较少开设灾害教育活动课程。在注重幼儿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等各领域的同时,却忽略了应对灾害的最基本的生存能力、自救技能的培养。幼儿教育作为人生的启蒙阶段,在此阶段培养幼儿的灾害意识和防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瞭望》2010,(33)
<正>重特大自然灾害频发、"以人为本"理念深入人心,是我国灾害救助制度日益完善的两大促动力截至8月13日16时,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已造成1156人遇难,588人失踪。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民政部、财政部指导地方政府研究制定多项灾后救助政策,对因灾遇难人员的家属按照每位遇难人员8000元的标准发放抚慰金及丧葬费。  相似文献   

13.
灾害与政治间的联系已逐渐受到关注,而关于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论构建尚缺乏系统性.受到灾害认知理念双向互动模式的影响,政治—行政研究领域逐步展开对灾害的政治学视域的研究.从灾害管理的政治理论视角、灾害管理的政治研究的学科身份及议题避责政治、府际政治、批示政治以及框架竞争政治可被视为中国灾害管理政治研究的核心议题.  相似文献   

14.
灾害治理正迈向人工智能新时代,人类智能、机器智能与人工智能是灾害信息处理的三个发展阶段,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交媒体与灾害治理研究视角主要有"人工智能有效论""灾害响应新系统论""智能提取信息论""智能检查监控论""辅助决策支持论"等,这一理论模型分为技术、开源、分类、位置与数据等五个基本维度。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能自动从社交媒体大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同时能有效识别灾民、估计其实际位置及评估灾后讨论主题等。人工智能还可以有效处理偏远地区社交媒体灾害信息,同时具有准确解释离线社区灾害信息能力,为不同群体在偏远虚拟社区提供灾害学习和决策平台。虽然人工智能也可能具有关键字错误搜索、测试与评估等潜在风险,尤其可能忽视弱势群体,但毋庸置疑,它正促使灾害治理经历一系列创新活动,为其变革提供了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政府管理模式下,灾害信息资源共享存在诸多障碍。"整体政府"理念正深刻影响着各国的灾害管理实践,成为灾害管理模式的一场革命。在整体政府治理理念指导下,有必要以灾害信息资源协同共享框架为方向进行创新,最终实现整合的灾害信息资源管理。  相似文献   

16.
气象灾害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使得气象灾害的预防与处置需要动员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和资源,进行气象灾害应急动员协同治理。基于协同治理的视角,在剖析气象灾害应急动员协同治理的内涵及其多元主体角色定位的基础上,分析了气象灾害应急动员多元参与协同治理的现状与不足,进而提出了构建气象灾害应急动员多元参与协同治理模式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的风险无处不在。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说,社会风险的治理主要有三个基本的视角:灾害视角、危机视角和突发事件视角。灾害视角从事件本身出发,强调技术导向的管理;危机视角从事件对人的影响出发,强调从制度和管理的手段,以及人的自我心理调适来应对来自内外部的威胁;突发事件的视角,从事件的非常规性出发,强调公共管理的权变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灾害观,分析了灾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探讨了灾害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方式的关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灾害观对于当前践行科学发展观和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类从诞生那天开始,就不断面临各种疾病与灾害的压力和挑战。从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现代知识社会,疾病与灾害都在频繁发生。就在21世纪初,我们看到了欧洲“疯牛病”、美国“西尼罗病毒病”、中国和世界范围的非典型肺炎(SARS),还有艾滋病等。只要地球和人类尚存,人类就会与疾病和灾害同行,与疾病和灾害的搏斗就将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20.
道路结冰,电线覆冰,供应短缺——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记忆还未模糊;2011年元旦刚过,我国南方多个省份就遭遇了雨雪冰冻灾害。根据最新天气预报,灾害卷土重来,曾在三年前罕见雨雪冰冻灾害中遭受重创的贵州、湖南、广西等南方部分地区,交通、供电、通信、市场供应等再次受到考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