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3,(33)
在"适合学生的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充分的肯定。选择理论是一种充分肯定个人主体性作用的理论。根据选择理论",适合学生的教育"有四大内涵:第一,"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一种教师引导学生的教育;第二,"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一种教师顾及学生内在需求的教育;第三,"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一种教师注重将与学习相关的人或物或事纳入学生个人世界的教育;第四",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一种教师关注学生"整体行为"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生态生产力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形态,其生态化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也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要求。生态化的发展,要借助于生产力要素的生态化变革来完成。当前,我国的生态生产力系统发生了深刻的要素变革,是生产力生态化转型的核心体现。中国当代生态生产力系统的要素变革体现在四个方面:生产主体从"经济人"转向"生态人";劳动对象从"硬资源"向"软资源"拓展;劳动资料优化从关注"水平维度"转向关注"生态维度";生产过程从"单向式"转向"闭环式"。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4,(35)
诗意化教育是指关怀生命、自由以及教人如何"成人"的教育,而今的教育渐渐迷失了方向、与生命相违背,成为"非诗意"的存在。从诗意化教育的内涵出发,分析导致诗意化教育失落的根本原因,提出了诗意化教育的重建措施如下:树立生命化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协调教育的知识性与人文性。  相似文献   

4.
课堂是实施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生活是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空间场域内围绕某一主题所共同建构的一种"日常化"的生活空间.素质教育的各项目标正是凭借日常的教学活动,主要是课堂教学来予以落实,实现内化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校接受教育的"黄金时间",课堂教学的质量左右着学校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周坎 《瞭望》1984,(48)
我们的国家正处于丈变动,大起飞的时候。要适应这个变动,有三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意识形态要有变革的思想;二是要敢于冲破不合理的規章制度;三是不要忽视生活方式的变革。 任何一个大变革往往同生活方式相联系。孙中山推翻满清,在生活方式上的变革就是穿中山装,不要长袍马褂。太平天国是留长发。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是剪辫子。历来社会变革有许多是从生活方式开始的。这几年我们搞的变革,当然不是从生活方式开始的,而是  相似文献   

6.
党代会试行常任制是我们党新时期一项深刻而重大的变革,党代会作为党内"中枢"制度,它的变革一方面涉及的是党的根本制度的变化;另一方面势必牵动党内其他制度的连动反应,乃至波及和影响整个党的生活方式。对此,不仅需要我们着眼于党在新时期  相似文献   

7.
王金萍  谭惠敏 《学理论》2013,(32):395-396
生活世界是教育的根基和教育可以依持的场域,是教育之所以能够促进学生个体多种品质生成的奥妙蕴藏的处所。正因如此,思想政治教育无法与生活世界相割裂,而应当通过恰当的定位、运用合适的方法手段、选择正确的渠道与路径,嵌入学生的"生活世界",要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教育生活在不知不觉中浑然一体,发挥出系统的合力与功效。  相似文献   

8.
人生隽语     
《民主》2017,(9)
<正>蔡达峰:教育有价值观,靠文化支撑。凡教育者,都要促进人的发展,培养健全人格,提高人的独立生活的良知和能力,这是教育的本质要求,或人对教育的根本需要。这种需要不是临时性的,必须从小重视起来,终身一贯地坚持。要摒弃功利化、庸俗化的"教育"举措,不能把教育当作机构的利益场,异化了教育,忘却了受教育者,使他们的人格被分  相似文献   

9.
我们国家现在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一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条道路是从农村改革开始,发展到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改革。这一场改革使我国的经济从一种封闭、半封闭状态转向积极利用国际交换的开放型经济,从僵化、半僵化的模式转向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用新体制来取代旧体制,这是一场非常广泛、非常深刻的革命。它几乎会触动到每个人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尽快改进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破除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旧思想、旧习惯,树立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杨晶晶 《学理论》2011,(2):262-263
教育依附于生活。随着社会生活的提升和需求,不断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教育引导生活。教育不仅影响人对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关注和认识,也能帮助人拥有幸福生活。通过简述教育与人、生活与人以及学生生活世界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来说明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只有当两者相融并共同作用时,才能实现教育本来价值和生活本真意义。  相似文献   

1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网络社会的崛起,既有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网络社会引发的社会结构和人类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解释不足而提出的概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建构,是在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视野中,观察、审视不同场域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现象,打破虚拟与现实之间的隔阂,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线上与线下”的双向互嵌,“在场空间”与“缺场空间”的全面贯通。因此,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概念建构到关联性议题的关注,就是追问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社会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题域,厚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正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质是实现制度现代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是一场深刻的制度革命。正是站在制度变革的高度,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明确提出了改革的总目标和总任务,这就是,"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邓小平关于制度变革的一系列精辟论述,实际上包含着通过制度改革实现制度现代化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12)
只要社会处在剧烈变革和转型期,人性问题就会成为思想政治争论批判的主题。人性教育是德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将人性教育重点放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实施,教给学生的不应该只是知识,还要关心学生的人性,培养学生对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之心。  相似文献   

14.
朱乌英嘎 《学理论》2012,(5):175-176
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面临着新的结构调整,在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同时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内蒙古的蒙古族小学历来是建在苏木里,但随着"两主一公"民族学校建设的继续加强,农村牧区"撤乡并镇和围封转移工程"的实施,使很多牧民选择定居,历史的变革对蒙古族的学校教育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城乡的结合,在众多人眼里是一种时代的进步,可是自小离开父母、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的他们,却在感受着另一种成长方式。  相似文献   

15.
从"科教融合"的视角看,"研学旅行"对中小学生来说,不仅是一种新型的日常教育方式,而且更是一种新型的科学教育方式。它在本质上提供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生活,让学生们在这种科学生活中,打开"自然之书""社会之书"和"人生之书",从而为完整而全面的科学教育开辟广阔的前景。从教育即生活的观点看,科学教育即科学生活。未来的科学教育应当走一条"科教融合"之路,即通过"研学旅行",在学校和科研院所之间架起相互沟通的桥梁,逐步形成一种"科教融合"的科学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6.
生活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以生活世界理论为基础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引导人确立良好生活方式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形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状,剖析进行生活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改革的重要性,进而从生活化视角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思路,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绿色"嬗变是一场重大思想变革,经由五代共产党人锤炼而成,蕴含鲜明的人本指向与生态关照;这一嬗变渗透于党的执政话语、国家发展评价标准及人民生产生活领域中,将产生持续可观的经济社会生态效应;在促使发展观嬗变的过程中,党中央提出"生态福利"新民生论、"三山一体"新生产观,着力推动绿色发展迈向制度化、科学化、现代化,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突破,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相似文献   

18.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思政教育的内在规律,从时间、空间和场域强调了思政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对思政教育作出了新的要求、提出了新课题。落实这个要求,重点在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进一步拓宽思政教育的视域。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是奠定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等的关键时期,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政治课教学,则是一个不断追寻伦理道德之"真"、思想品德之"善"以及行为举止之"美"的人格教育,因为它所担当的是培养人初步具有对社会、对自然的关爱之心,懂得爱家、爱国、爱他人、爱自己的社会责任.阐述了对人文精神的再认识和当前进行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以及在当前的思想品德课中如何进行人文教育的想法,从而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学生的崇高的人文情怀,使我们的孩子在这块芳草地上自由呼吸、成长,自如生活,最终使我们的孩子在这块芳草地上托起我们伟大祖国新世纪的美好明天.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时代情境的深刻变革和社会意识的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话语"失声""失真""失灵"的问题与挑战。改变这一状况,根本方法在于立足教育诉求和个体特征,以主体性维度探索与建构新的话语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宏大叙事"向"生活叙事"转换,从"个体独白"向"主体对话"转换,从"精英话语"向"大众话语"转换,从"集群供给"向"私人订制"转换,进而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阐释力和现实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