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唐代是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唐代是中华文化发展历史上的高峰。也是各民族文化的大交流、大融合、大发展的时代。在盛唐文化的宏阔气象中,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承载着中西交流使命的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也包括通往印度的西南丝绸之路和通往朝鲜半岛、日本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都实现了空前的畅  相似文献   

2.
杨岩薇 《侨园》2007,(3):28-29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而文化又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在当今社会物质财富急速发展的时代,文化对人类显得尤为重要,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同样极其重要。在各民族文化交流中,音乐交流担当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3.
正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很早就开辟了。早期人类的物质文化活动,各民族致力于与其他民族交流交往的努力,都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形成做出了贡献。与此同时,还有周穆王西狩、波斯的"王家大道"和亚历山大东征等这样规模宏大的事业。因此,在汉代以前很久,丝绸之路就已经存在了,并且已经在东西方的交往中,在世界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人们通常讲"丝绸之路"的开端,都是从汉代张骞通西域开始,他的"凿空"事业居功至伟,标志着"丝绸之路"的正式开通。  相似文献   

4.
郑和下西洋     
正一海上丝绸之路上最壮丽的航行明代前期郑和下西洋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一件大事,更是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宋元两代,中国与东南亚和南亚广大地区的各个国家的官方交往和民间交流都比以前有所发展,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开辟和延伸,商船往来不断,贸易活跃繁荣。至明初,中国与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中华文化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传播,出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高潮。这个文化传播高潮的出现,则肇始于号称"明初盛事"的郑和下西洋。  相似文献   

5.
武斌 《侨园》2019,(Z1)
<正>在几千年的丝绸之路上,不仅有物种的交换,物产的交流,技术的转移,还有着内容丰富的各种艺术形式的交流。各民族所创造的乐舞、美术、文学等艺术形式,通过漫漫的丝绸之路,互相影响,丰富了各民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各民族创造的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陆续传播到中国内地,为中华文化所吸收,丰富了中华艺术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蔺姝 《学理论》2015,(8):74-75
中印两大文明体系源远流长,其碰撞交流的历史甚为久远,而丝绸之路就如同一条彩带,将中印文化紧密联结在一起。丝绸之路从古至今在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特别是中印关系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印两国在丝路当中的文化交流不仅为两国的经济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为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自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后,举世瞩目,备受关注。它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跨文化交流之路。它承载这沿线63个国家的传统历史文化的碰撞、交流和发展。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要秉承着尊重、共存和互鉴的基本原则,让优秀的中国文化和文明成果"走出去",为建设同一个"地球村"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正丝绸之路首先是贸易之路著名的"丝绸之路",最初就是为了国际性的丝绸贸易而由商人们开辟的。中国自古以来就与世界上许多国家有着频繁而发达的贸易关系,而丝绸之路则成为跨文化贸易的大通道。历代中国政府都十分重视海外贸易,把对外贸易作为重要国策。它们驻使西域,遣使南洋,招徕互市,在海外贸易方面实施重要举措,积极发展与海外诸国的贸易往来。  相似文献   

9.
文化交流发生于两个或多个具有文化源差异显著的关系之间。没有文化差异,就不会产生文化交流的势差,也就难以产生文化交流。但这种文化势差,不应该影响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不应该影响文化的"正义"交流。论文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交流的必然性,认为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呼唤着中西文化的"正义"交流,提出在正确认识自我、加强中国文化内在建设的基础上,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加强与西方文化之间的"正义"交流。  相似文献   

10.
刘冬妮 《学理论》2012,(30):124-126
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具有差异性,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翻译是文化的媒人,起着不同文化交流的中介作用,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桥梁作用"。面对不同文化差异,面对事实上存在的矛盾,翻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待不同的文化。从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翻译的关系入手,通过分析文化对翻译的影响以及翻译对文化的反作用,意在强调翻译上的语言问题往往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我们在研究翻译问  相似文献   

11.
文化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发展的动力源泉。我国大学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是为培育"四有"新人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大学文化创新在整个文化创新中具有重要地位。大学文化创新的核心是创新大学精神。创新我国大学文化要在服务社会实践中实现,走民族的、世界的、科学的、大众的大学文化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2.
正一、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优势及其面临的挑战(一)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优势1.悠久的海上丝绸之路留下丰富的历史遗迹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和平、财富与文化交流之路。在先秦至汉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向亚欧输出丝绸,输入香料和珠宝的商路。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输出陶瓷和茶叶,输入象牙、香料的商路。明清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是输出中国瓷器、茶叶、五金,输入白银、香料的商路。所以海上丝绸之路也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眼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分析新时期陕西文化软实力发展面临的机遇、优势以及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此基础上,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实践,从打造陕西特色文化品牌、提高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维护文化安全等方面提出了对策思路,以期进一步推动陕西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5,(24)
美美与共,知行合一,是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精髓,宪法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当然也包括文化的平等,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价值。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无不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民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民族间的冲突与整合,说到底就是文化的冲突与整合。所以说,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新疆,实施双语教育,培养民汉兼通的双语人,有利于实现新疆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相似文献   

15.
如果说秦代的航海,开拓了东北航线的海上“丝绸之路”,那么,两汉与两晋便开辟了西南航线的海上“丝绸之路”。这条漫长的航线,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及东非许多国家发展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虽然这一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在中西交通史上占有更加重要的位置,但海上“丝绸之路”确已开辟,而且为中西交通的重心从陆路转向海路,准备了各方面的条件。我们可以称这一时期为中国远洋航行的初创时期。  相似文献   

16.
正"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亚欧非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它开拓于陆上,又发展于海上,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文明传播之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在特定政治经济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其兴起是东西方先民互为推动、双向努力的结果。中国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希望发掘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特有的价值和理念,并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  相似文献   

17.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离不开和中亚各国的合作,习近平主席提出在"五通"战略基础上合作具有深远意义。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在中亚遇到的问题主要包括:中亚格局演变及美国、俄罗斯在中亚地区发展战略的影响;通道能力不足,交通网络结构失调;交易风险加大,官僚主义的不利影响;缺乏市场需求,缺乏完善的制度;多种文化力量的冲突,"中国威胁论"、宗教主义和恐怖主义的影响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以多边思维处理大国关系,以多边合作处理中亚关系,深化经济合作领域,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便利化,开展文化合作,推动中国与中亚文化交流,寻求国际合作,打击民族极端主义与恐怖主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交际主体方的母语文化背景--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长期以来基本上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学习者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低下,在对外交流中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症".这种现象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语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平等意识,使学生重视双向文化交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平等文化交流的意识,使跨文化交际真正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4,(36)
元代青花瓷器是一种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再施以透明釉,在1 200度以上窑炉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它开创了中国陶瓷史上青花瓷器的先河,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元代的丝绸之路由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孜孜不倦的开疆扩土,以及对中西交往的包容态度,使得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几乎成为蒙古帝国的内部交通路线,而迎来了一个对外文化交流的高度繁荣时期。以元代青花瓷器以及作为其外销重要载体的丝绸之路这两个相关联的名词为视角,以此来试窥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民族以及中西方跨文化交流的特点与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0.
在对当代民族国家生成机制的学术研究中,国外一些学者从强制-资本、印刷资本主义带来的文化和"民族想象"以及地图想象等方面进行了论证;在中国学界,有不少学者从民族文化培养、政治认同、领土认同、经济交往、民族交往等方面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成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笔者认为,当代中国的领土空间建设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地域、共同文化、共同的经济联系、共同的文化心理以及管理的生成提供了庞大的"有机"网络,不仅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和理念,而且构成了我国各民族人民日常生活和实践的重要内容。比起西方学者所提供的民族国家建构路径,我国的这一"有机"网络工程建设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