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是国内各民族间相互交往的族际语,在和壮语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始终处于强势地位.田阳壮民族长期和汉族杂居,深受汉语影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田阳壮话从汉语吸收了大量的借词.结合普通话,从声、韵、调三方面分析百色田阳壮话中的汉语新借词的语音特点.  相似文献   

2.
民族大团结,使各族人民的交往日益频繁,这反映在语言上,各民族的语言都有很多形式的借词。苗族这个古老的民族自古以来就与其他兄弟民族杂居相处,共同生活在祖国士地上。因此,语言上互相借用是难免的,尤其是汉语借词,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苗语的词汇,但是,在民族语言文字发展和试验推行的今天,如果对借词(本文谈的是新借词)处理不当,那将会影响民族语文的正常发展。因此,如何规范借词,使之符合语言发展的客观需要,这是发展和推行民族语文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各种接触,都会引起语言接触。“语言象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只要不同的人类集团之间有接触,就会有词语的借用。每一种语言都有一定数量的借词。苗族和汉族自古至今频繁来往,苗语中有很多汉语借词。现在苗族有了自己的文字,汉语借词在文字中如何拼法?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不可忽视的问题。 苗族有四种文字,本文仅谈黔东苗文中汉语借词的拼法问题。对这个问题,有的人  相似文献   

4.
传说中,布洛陀是壮民族的人文始祖,他创造了壮民族的同时,也留下了一笔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主要有创世史诗《布洛陀经诗》,布洛陀民间叙事山歌,布洛陀故事传说,布洛陀古乐、古舞、歌圩等,这些布洛陀文化遗产在田阳县尤为丰富。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是传说中的布洛陀生日,从这一天开始到三月初九,各地群众络绎不绝地自发汇聚田阳敢壮山,祭拜布洛陀。  相似文献   

5.
词汇借用是语言文化交流的记录和印证,依据词典信息建成的语料库可为词汇分析提供详实的语言材料。本文参考Cannon(1988)对英语中的汉语借词所作的统计分析,根据《汉语外来词词典》建成汉语中的英语借词(英源词)语料库,比较汉英词汇互借的异同。本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汉英词汇互借呈现三方面的特征:所借词汇总数悬殊,汉语从英语借用的词汇总数大大超过英语从汉语借用的词汇总数,前者是后者的三倍以上;所借用义项的比例具有相似性,高达93%以上的借词只借用了一个义项;所借用词语的义类有显著差别,汉语中的英语借词主要来源于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和社会科学三大领域,而英语中的汉语借词主要来源于食品饮料与生物群两个门类,多为与中国饮食文化和奇异生物有关的词语。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而言,文化强势与弱势造成了所借词汇总数与义类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梁庭望 《当代广西》2006,(21):59-60
大明山原生态龙母文化的发现,是继田阳敢壮山布洛陀圣山之后壮族原生态文化的又一重大发现,是2005年壮学最辉煌的成果。从《女乜短乞·岜山取——大明山龙母揭秘》一书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成果凝聚了壮学界许多专家学者的心血。龙母文化发祥地的发现,了结了我二十多年来挥之不去的一个强烈愿望——寻找壮族“三月三”歌节的发源地。早在1980年,在北京的壮族同胞就发起将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议定为壮族歌节,这是根据千百年来壮人纪念龙母和她辛勤抚育长大的特掘(壮话Daeg-gud,“断尾蛇”之意)的感人故事传说而形成的传统节日定的。1984年,中…  相似文献   

7.
以锦屏侗语、汉语方言为例,说明在民族杂居地区语言接触会导致大量的借词产生。但是双方借词在意义范围、词类、数量、借入途径上都存在着不小的差异,从中体现出语言影响的一般规律:在两种语言的接触中,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使用人口占优势的语言,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李红军 《当代广西》2010,(12):16-17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田阳的故事源远流长。这里是壮族人文始祖布洛陀的故乡,是壮民族的发祥地;这里是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右江革命根据地之一,红色刀枪曾在这里碰撞,碰撞的星火把中华大地照亮;明朝瓦氏夫人曾在这里出发,把入侵的倭寇横扫进海洋……  相似文献   

9.
规模性的翻译活动是导致语言借用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英语鲜有汉语借词而汉语大量吸收英语,到目前二者成为互为第一大借用语源的两大语言;从单向、不平等的"等级借用"到双向、平等的"文化借用,"发生在英汉之间语言借用的巨大变化反映了英汉翻译活动时代背景的改变,见证了英语和汉语不断增长的国际影响力以及现实社会中西文化交流的巨大变迁。  相似文献   

10.
研究汉语声调的历史,要了解调类演变的情况是比较容易的,要了解调值演变的情况就相当困难了。把观察问题的视野从汉语扩大到少数民族语言,在认识调值的演变上可能得到有益的启发。本文以龙里羊场、贵定巩固、贵阳青岩和安顺黄腊布依语的汉语借词材料为依据,考察现在当地汉语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等四个调类中的去声调值的历史变化。由于篇幅的限制,汉语阴平、阳平和上声调值演变的情况,另文讨论。  相似文献   

11.
仡佬族是一个居住比较分散的民族,与汉、彝、苗、布依、壮等民族形成交错杂处的局面。历史上仡佬族曾是我国南方一个人口众多,分布较广的民族,有本民族共同语言,但由于历史原因,现只有分布在贵州中西部以及黔、滇、桂毗邻地区的散居仡佬族仍有少量保存母语,其余均已转用汉语。本文对近现代散居地区仡佬族的母语使用状况及其双语制和双语类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正>我在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学生多来自广西各地。今年"三月三"放假之前,我在课堂上问学生们假期有什么安排,大多数同学说回家。我灵机一动,给他们布置了一道作业:回家收集山歌,回校后选几个代表在课堂上讲唱。何谓讲唱?就是讲解加演唱。因为山歌多用壮话唱,需要翻译,这是一种讲;另外,山歌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也需要解释,这是又一种讲。假期结束回到学校,来自百色田阳的周丽华同学主持了山歌讲唱会,同学们共  相似文献   

13.
比较分析了诶话与汉语、壮语在构词法上的差异,结果表明:诶话偏正结构的复合式合成词主要体现的是汉语特征,其次是汉壮混合特征;附加式和特殊结构合成词体现了汉语和壮语两种特征。综合这些特征,在此,尝试得出结论,即诶话是汉语、壮语等多种语言接触融合后形成的一种独立的语言。  相似文献   

14.
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第二届年会于七月十五日至十九日在贵阳市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本省各地和北京、湖南,广西、四川、云南的部份会员、理事及特邀代表110人。包括汉、苗、布依、侗、彝、水、仡佬、回、满、壮、高山、土家等民族成份。会议受到省民委的重视,副主任梁旺贵同志到会指导并讲了话。他在讲话中对学会在组织和发展民族科研队伍,活跃学术气氛,促进我省民族研究等项工作作了充分肯定。他要求大家,开展学术活动必须坚持四  相似文献   

15.
徐洪刚 《前沿》2012,(11):166-168
壮民族发展到唐宋时期,受中央王朝政府统治的加强和与汉民族长期接触的影响,壮民族在婚姻家庭道德、社会公德和政治伦理规范三方面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其表现为一方面沿袭其自身的传统伦理思想,另一方面中央王朝政府倡导的封建伦理思想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壮民族原有的道德思想。  相似文献   

16.
史大丰 《青年论坛》2009,(1):138-140
晚清时期社会剧烈动荡,大量外来词注入汉语词汇大家庭,这在《官场现形记》等小说中有显著体现。《官场现形记》中的外来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来源形式:借用日译词或日语借词,来自古代汉语的日译词或西洋译词,自创新词充当西洋译词;西洋借词,来自满族和佛教的词,等等。  相似文献   

17.
第二语言的学习难免会形成文化上的冲突,具体到民族学生母语基础上的汉语学习而言,文化冲突源于民族文化和汉语文化的差异,以及民族学生的文化心理等方面,因此民族学生第二语言教育中文化冲突的化解可以从多元文化观念建立、寻求文化共性、学生的汉语兴趣培养、教师跨文化素养提高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蓝明生 《传承》2014,(3):124-127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对壮语的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从壮汉语音、词汇、语法和修饰等方面对壮汉语之间的关系及比较研究进行综合叙述,有助于总结归纳近30多年来壮、汉语之间的关系及比较研究的进展情况,有助于激励壮语文研究工作者共同努力完成下一阶段的研究目标。  相似文献   

19.
陆莲枝 《前沿》2012,(20):131-132
《莫一大王》和《贝奥武甫》是壮语民族和英语民族各自的英雄史诗,由于受壮、英两个民族各自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壮、英语民族所塑造的英雄形象的异同特征反映了两个民族都崇拜英雄,但也映射了壮语民族崇尚集体主义、英语民族张扬个人主义的思维倾向.  相似文献   

20.
哈森 《前沿》1994,(10)
简论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单纯词哈森单纯词,指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1)与普通话比较,其单纯词有许多相同之处。比如,语音形式上,二者都有单音节和复音节两种形式;词的来源上,二者都与古代汉语有密切联系,而且都包括一定数量的借词、象声词和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