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里哀的喜剧<恨世者>中塑造了一个愤世嫉俗的阿尔赛斯特,他憎恨所有虚伪之人,追求表里如一,而最终这个嘲笑别人的阿尔赛斯特反而成了被嘲笑和被讥讽的对象.透过这个充满矛盾的人物,看到莫里哀戏剧中所体现的真理的不可捉摸,这和蒙田怀疑论的精神互相契合.  相似文献   

2.
尽管各种以社会主义、传统文化、人性和道德为名义的现代化怀疑论思潮始终不绝于途.已经成为历史行程的严重羁绊,但是只要洞见历史实践的基本规律,秉持科学、理性和辩证的思想方法,就依然能够清楚地把握现代化对世界历史、中国历史、中华文明、社会主义和人类道德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心理学的视角看理性与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索的最高目标 ,而理性与信仰的关系则是人类长期面临的一个难题。本文从人的复杂性和心理器官 -大脑功能的特殊性出发 ,阐明了理性与信仰都是人之为人的本性要求 ,论证了理性与信仰在人的心理健康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和缺陷 ,提出建立“理性信仰”的可能性、必要性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校利 《岭南学刊》2005,(5):40-42,88
客观真理说认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真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客观真理说违反了矛盾不平衡性原理;客观真理说不符合矛盾同一性原理;客观真理说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相抵触。  相似文献   

5.
文章借《道路与真理——解读〈约翰福音〉的思想史密码》一文的生存分析思路,尝试梳理中西方思想史中真理认识的发展线索。通过对其中存在的道路与真理的关系分析,呈现出思想史发展中出现的几种生存模式。在这种比对下,带出中国人对自身生存境域的真理意识与反思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7.
李道志 《求索》2007,(3):66-68
从历史起源上看,科学与人文原本一家。科学与人文在以下方面有共同的基因:从经验出发,不迷信权威,勇于创造;以理性为依据;对想象力的依赖;对审美的追求;受伦理的制约;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的发展。科学与人文的再度融合,有利于克服狭隘的专业意识,促进科学和人文事业的发展;有助于克服人的信仰缺失,促进人的自我健全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有利于作出人类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决策。  相似文献   

8.
从西方管理科学的局限看儒家思想与现代管理的契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资本主义早期的管理主要是以强化法制为手段,是求“同"的办法。儒家管理思想最主要的特征是强调和谐。两种管理理念各有优劣,而现代管理正是在认识到两种管理理念的优劣基础上,更加重视被管理者的思想、情感和切身利益,强调被管理者自我主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求“和”的办法。在某种意义上被管理者就是管理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力求和谐。  相似文献   

9.
熊家良 《求索》2007,(5):182-184
本文对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这一对范畴进行辩证分析,指出创造物质文明、建设道德理想是社会的双重需要和人类的二重人格,但就个体而言却很难兼顾。人文知识分子是以反弹琵琶的方式对社会发展的伴生物进行清理。在中国,文艺更以其强大的精神力量而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刘慧频  周瑞华 《求索》2010,(6):112-113,121
西方民主冲击的主要表现是,一方面西方的民主模式的确显示出较高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将其由特定国情决定的民主制度,以"普世价值"的形式对外输出。西方民主冲击的理性启示是,工具理性、形式正义确有其特殊优势,但必须与价值理性、实质正义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从批判地借鉴西方文明成果的角度看,在当前中国民主建设中,依法治国方略作为工具理性的具体体现,与中国民主的价值理性相互结合,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上,从经院哲学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人的理性经历了一个由认识上帝的工具到黑格尔哲学中取得上帝身位的演进过程。本文在追溯这一过程的基础上,结合康德、实证主义、尼采等对理性局限性批判,提出尼采所谓"上帝死了"中的上帝,要么是依赖理性论证的上帝,要么是取得上帝身位的理性本身。据此,文章认为,"上帝死了"不是信仰的终结,而是理性与信仰分野的明晰,并敞开了人们探寻理性和信仰问题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从社会学视野看志愿者精神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什么是志愿者精神?简要地说,志愿者精神是指一种自愿的、不计报酬地参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自身全面发展的社会公益事业的精神。在我国,志愿者精神的内容体现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相似文献   

13.
吕道云 《传承》2009,(8):100-101
公共精神与公民道德建设同属精神文明建设范畴。公共精神和公民道德建设具有内涵的一致性、特点的统一性和目的的协调性等特点。提倡把公民道德建设和公共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以弘扬公共精神为契机,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4.
公共精神与公民道德建设同属精神文明建设范畴.公共精神和公民道德建设具有内涵的一致性、特点的统一性和目的的协调性等特点.提倡把公民道德建设和公共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以弘扬公共精神为契机,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5.
和谐作为一种社会状态,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不是天然形成的。和谐社会包含着理性的因素,它是对非和谐社会的那种个体非理性贪欲的一种抑制与理性的缓解,它期望全社会走向公共理性,实现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16.
人类的一切文明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有着追寻终极无限、力图超越现象之有限的丰富内容,宗教哲学是这种追寻的集中体现。古印度宗教文明的发展,正是古代雅利安人从《吠陀》时代起,经过《奥义书》时代再到佛教时代,追求终极无限的结果。信仰和理性是推进印度宗教终极观念演进的两大工具,人们的理性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完备,佛教的产生不仅是这种理性思考发展的顶峰,同时,还最终完成了对理性与信仰二者的超越。佛教的这种哲学方法对现今困境多多的主流文明无疑可提供重大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邓小平同志作为我们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他以极高的政治智慧和巨大的理论勇气,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上实现了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从他创立的理论和创立理论的实践过程来看,处处都表现出了非凡的创造力,为世人树立了创新的楷模。  相似文献   

18.
"金融化现象"成为世界经济图景的一个重要特征,现代金融体系打破人们过去的生存时空坐标,隐性地侵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它使人们对世界的理解趋向物欲化和价值通约化的心理坐标。金融工具成为现代社会财富增殖的核心程式,金融资本反转为现代人实现欲望的具体化的定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日益被金融权力座架。这一过程的实现源于:金融资本逻辑对现实世界的统驭、金融幻象对人类"积累欲"的迎合以及资本金融化激活金融权力在生活世界中的对象化。生活世界金融化导致个体生命的内在精神朝着高度理性化、高度世俗化和高度价值通约化的方向发展,社会伦理价值呈现金融化的图景,金融理性在现代人的精神世界中"身体化"了,金融理性应当关照价值理性,两者整合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应然之路。  相似文献   

19.
2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内在的契合性,是一个需要论证的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不仅是哲学史上的革命,而且开辟了比较哲学的新视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处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之中,具体表现为整体研究、个案研究都取得了相当重要的进展,特别是现代新儒家的务实性研究走出了实实在在的一步。从劳动生产实践与社会生活实践、公有思想与私有制扬弃、家国共同体与社会有机体三个方面,可见“两个结合”的内在契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