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创建了以"仁礼合一"为核心内容的德育框架,老子提出知足不争、少私寡欲、柔弱守雌的教育理论。孔子与老子既塑造了圣人理想人格,在道德教育内容的具体建构方面,亦开创出不同的发展路向。深入挖掘以孔子、老子为代表的儒道两家德育思想,追寻可亲可敬的人格榜样,开拓与道合一、守道同德的理想之境,传承创新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追求的理想人格价值目标,对于今天坚定并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李心记 《前沿》2012,(10):16-17
作为中国思想史上最早的哲学家之一,老子是探究生命理论的哲学家,其道之根本充分体现了生命本体之道。与孔子的道德理论不同,老子注重的是人的主体性和个体性,他强调人这一个体的独立性以及人的自由。在其道论之中,他的思想以及人生价值取向是具有独到个性的,作为道家的创始人,中国先于其他国家而提出的生命"有""无"之论,使老子的人生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对老子的人生哲学作了几点浅论。  相似文献   

3.
《老子》法律思想的本质就是"道",而其"道法"思想具体又通过"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表现出来。老子认为,道是"法"的来源:一方面"法"使"道"有了社会性,可以在社会中发挥它的作用;另一方面"道"也为现实中的"法"提供了合理性的根据。总之,道是法的本质,法是道的外在表现和形式,在社会实践中,道正是通过法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乔健 《思想战线》2008,34(3):64-68
韩非把老子主要着眼于个体自由的思想拉向了实际政治领域,把老子的一些重要概念改造成为适合君主专制的东西,把具有"形上"超越性质的老子思想"形下"化和实用化,把老子之"道"确定化和法术化.这最终使曾深受老子影响的韩非完成了对老子思想的根本性修正.  相似文献   

5.
陈国强 《传承》2009,(18):134-135
老子的"道"不同于古希腊的宇宙生成论,而是将"宇宙"理解为万物,而万物则是由无差等的、全息性的"道"来表征的,因此,"道"就具有了符号学意义。从符号学维度来理解《老子》文本是一个新的视角,从而导出其所蕴含的民本思想和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6.
"正言若反"是老子思想重要的特征,"正言若反"的实质就是老子所说的"正言"与世人的一般认识"若反"。"正言若反"作为一种思想现象,其背后隐藏着老子独特的、与世人一般具有的"求异"思维相反的"求同"思维。"求同"思维及其所决定的"正言若反"不仅来源于老子独特的"道"世界观,更直接决定了老子独特的"德"价值观、"弃智"认识观以及"无为"实践观。  相似文献   

7.
老子论强弱     
相传,孔子带弟子到老子那里去请教。孔子见到老子,恭恭敬敬地行过礼,垂手站立一旁。老子那时已经很老了,正闭目静养,听到响动,抬起眼皮望了望。孔子忙请安道:“弟子孔丘特来候教。”半晌,老子张开嘴,用手指着自己的嘴问:“你着我的牙怎么样了?”孔子说:“已经全掉了。”老子又问:“我的舌头怎么样了?”孔子回答:“还好。”然后,老子又合上眼皮,重又静养起来。孔子便率弟子告退出来,吩咐弟子套车回家。弟子奇怪,问:“老师不是来求教的吗?怎么没有问什么就忙着回去呢?”孔子说:“老子指出:牙齿是刚强的,却又是柔弱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和谐"。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做具体化分析和民族化阐释。不和而和,"和为贵"的思想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可以说就是一个"和"字。早在《尚书》中就提出:"八音克谐"、"神人以和"的和谐论命题。孔子则指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从而明确提出"和为贵"的思想。道家同样强调一个"和"字。老子讲"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  相似文献   

9.
夏江敬  徐阳 《理论月刊》2007,(10):175-177
老子《道德经》廖廖五千言,传诵了中华民族道德之源。我国数千年来思想政治发展演变,无不受其熏陶。《道德经》所阐述的思想,突出的是"道"与"自然",为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开山鼻祖,隐含了深刻的荣辱观思想。同时老子的荣辱观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春梅  邵龙宝 《人民论坛》2011,(12):166-167
在《论语》中,孔子的独立人格思想是靠以"仁"为内容的精神内核、以道为内容的思想依托以及奉行"一以贯之"之道的君子的外在形象共同体现的。孔子的独立人格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和民族精神传承的作用和影响不容忽视,为当今时代塑造公民健全人格、应对时代发展的挑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张涅 《理论月刊》2001,(7):18-20
本文认为老、庄思想有本质区别。《老子》侧重于政治哲学范畴,表现出经验独断的思维形式,与兵家理性有渊源关系。《庄子》则从孔子儒家传统走出来,侧重于人生哲学范畴,表现出开放、流动的思维形式。从“黄老”到“老庄”的演变乃基于对《老子》的误读,《庄子》涵盖了《老子》。老、庄都没有形而上的自觉建构,“道”依附于经验层面,并非思想核心,因此现代学者据此把老、庄作为一个思想学派没有把握本质。汉以来的“九家”说已经不适合现代思想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论老子的道     
道是道家思想的主题。老子的《道德经》就是关于道本身的专门论述。老子所说的道并非是具体个别的此道或者彼道,而是道自身。老子标明了道与存在的关系、道与思想的关系、道与语言的关系。正是在这三重关系中,道将自身作为自身揭示出来。《道德经》在论说道的同时,也批判了道的对立面:无道和非道。无道和非道是对于道的否定。遵道而行就是要否定无道而肯定道。  相似文献   

13.
李程 《人民论坛》2012,(35):198-199
和谐是科学发展观得以实现的前提,也是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老子《道德经》中就有丰富的和谐社会思想。老子认为,和谐社会主要取决于执政者。如果执政者能具有"道"的品质,实现无为而治,并能得到百姓信赖和拥护,那么社会就必然走向和谐。老子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博 《人民论坛》2013,(28):31-32
道排名:第10位得票数:4005得票率:36.6%精华阐释:道的本意是路,《说文》:"道,路也,一达谓之道。"老子以道为天地万物的本原,以及价值和秩序的提供者。孔子要求儒者"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具有"道不远人"的特点,天道和地道最后都要落实为、归结为人道。作为最崇高和最核心的概念,道体现着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从宇宙到政治、社会和生命秩序的根本理解。  相似文献   

15.
《老子》作为一部蕴藏着深厚哲学思想的中国古代经典,其所包含的深奥、独特的发展思想仍能对建立当代新发展观有所教益。《老子》认为,天地万物产生于"道",并提出"知常"的智识前提、"辅万物之自然"的行动原则、"图难于易,为大于细"的发展方式等思想,这为今天的可持续发展观提供了深厚的价值依归。  相似文献   

16.
老子哲学以"道"为本,具备唯物主义精神,但又区别于绝对的物质观。老子崇尚阴阳,《道德经》是一本充满辩证法的伟大哲学著作,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相得益彰。同时,老子的政治学说带有民本思想,追求"小国寡民"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学说的古典表达。  相似文献   

17.
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是“道”,所以解释老子思想的人,大都以论“道”为起点。然而,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一章),即语言所陈述的“道”,已不是恒常之“道”。那么,迄今为止,众说纷纭的“道”是不是老子所谓的“常道”呢?换言之,众人对“道”的解说,是否业已遮蔽了老子之“道”的本真?如果众人所论之“道”确为老子的“常道”,其理由何  相似文献   

18.
《老子指归》是西汉隐士严君平对《老子》思想的理论阐发,是西汉道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它的哲学思想包括世界观、人生观、辩证法等思想内容。其中,世界观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宇宙的衍生过程进行"道→一→二→三→万物"的详细描述;其丰富深刻的人生观是其哲学思想中最有个性特色的部分;其和谐、阴柔的辩证法体现了道家哲学思想的普遍特性。它纯洁、深化了《老子》的思想内涵,它也具有主观性、因袭性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9.
对于孔子其人其学,有一种观点几成共识:在春秋末年的多事之秋,与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之“无为而无不为”主张不同,也与以管仲为代表的法家之强权理论有异,儒家创始人孔子则选择了“允厥执中”的“中庸”之道,在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时都要求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然而,只要我们翻开《论语》,却随处可见这位稳重平和的老夫子讲了不少走向极端的偏激言论。可见,道中庸与走极端的矛盾是我们研读孔子思想时不可回避的事实。众所周知,孔子学说是一个内容广泛的复杂体系,涉及哲学、经济、道德、伦理、教育、文艺、美学等领域。如此庞杂的思…  相似文献   

20.
杨洁涵  卢志民 《求索》2011,(2):121-123
纵观对老子经济管理思想研究的现存文献可以看出,目前学界对老子经济管理思想的研究虽已有较大拓展,但大都停留在对老子管理思想内容的简单归类和重新编排上,体系性研究缺乏。现有文献对老子经济管理思想的本质一般都概括为"柔性管理"、"水性管理"、"朴治管理"和"道治管理"等,而基于"母亲管理"概念统摄下的研究几乎无人涉及。基于此,本文将对老子管理思想进行重新整理和分析,以便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老子管理思想体系。我们的研究认为,老子管理思想体系基本上由管理之"道"、管理之"德"与管理之"治"三部分组成,其目标就是达成"无为而治"的管理效果。文章最后对老子经济管理思想的实践意义做出了适当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